第 293 章(1 / 1)

方外:消失的八门 徐公子胜治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也可能不仅仅是声音信息,还包括大脑对别的尚未意识到的信息进行了推测或想象加工。

丁齐此刻在黑暗中行走并不会迷路,也不仅仅依靠听觉上的通感,因为他有心盘。在来此的一路上他都在凝炼心盘,哪怕闭着眼睛也知道已走过的道路以及方位,就像穿行在脑海里已有的一个世界中,哪怕眼睛看不见,心中也是“清明”的。

假如仅仅依靠心盘,丁齐便只能去原先已到过的地方,如果拐个弯走向以前没走过的路,黑暗中仍难以辨认。可是丁齐偏偏拐了一个弯,离开这条主路进入了岔道。须知东大营一带湖泊遍地、水系纵横,黑夜里乱逛是很危险的。

丁齐以棍梢敲地,在某种通感状态下,仿佛能分辨周围的空间景物,过了一会儿,他把棍子也收起来了,在这么寂静的环境下,脚步声就够了。丁齐还有另一个结论,他此刻依仗的并不仅仅是听觉,另有一种不太好形容的感应。

方外秘法突破隐峨境之后,丁齐就体会到了神识,神识就像感官的延伸。在庄梦周给他推荐的小说中,也提到过灵觉神识的概念,丁齐就是借用了这个名词。但他并不喜欢那种很玄幻的解释,若说丁齐本人也是某种修士,那也是学者型的修士。

书中说到的灵觉与神识,丁齐本人已有亲身体会,但他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所谓得灵觉与神识从何而来,它们诞生的基础以及原理是什么?

丁齐首先从通感现象中得到了启发。其实通感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用一种感官取代另一种感官,而是大脑将一种信息加工成了另一种信息。那么通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所谓的灵觉!所有的感官互通,被大脑加工成综合的感知信息。

你却说不清楚它究竟来自于哪一种感官,表面上就是一种精神感应,背后的原理却是潜意识综合了人所有的、甚至平时都意识不到的感知功能。当这种感知经过长期的训练变得清晰而稳定,成为一种随时可以使用的能力,所谓的灵觉也就化为了神识。

这就是丁齐的结论。有人可能说这是一种“神通”,但丁齐宁愿用另一种说法,这是在通感现象的基础上,经过训练、锻炼或者说修炼所掌握的一种能力。

在一座陶砖垒砌的小桥上,丁齐暂时停下了脚步,没有声音,但他展开了神识,神识所及的范围内,周围的一切皆可感知。没有光亮便没有颜色,这和普通的视觉不一样,他所感知到的是事物的空间轮廓,同时也包含着它们的质地或者说物性。

丁齐展开神识继续前行,他已经体会到当年陶昕的状态了,也明白了这位古人为何能穿行黑夜。他此刻就像三千年后的另一位陶昕,在体会着陶昕当初的体会,又仿佛穿越时空在与之沟通,进入了一种身心状态的共鸣。

但丁齐跟陶昕又有区别,他并没有披着那身竹甲,只是手里拿了根棍子。

138、杖夜行

神识所及之处,便能够感应外物。丁齐甚至有种感觉,只要他愿意,还可以隔空触动外物。但他并没有那么做,因为那样会对精力、体力造成极大的消耗与负担。方外秘法突破隐峨境之后,好像自然就有了这种能力,但它本身所追求的并不是这些。

丁齐以另一种方式使用了这种能力,不以感知隔空触动外物,就是纯粹去感知它们,将它们容纳入自我意识之中。突破隐峨境便可以将东西带进方外世界,就是这个原理,但东西还是人自己背进去的,这样最省力。

走了这么久也没有遇到危险,丁齐甚至隐约有所期待,希望来几只夜龙让他试试棍法。这片天地的意志仿佛也感应到了丁齐的想法,很快就满足了他的要求。走过这座小桥后不远,又来到另一座桥上,天空中便传来振翅的声音。

丁齐站在桥中央挥起长棍,只听啪啪几声响,他接连抽落了五只夜龙,有的落在田地里,有的落在了水中,总之令其无法近身。这动静仿佛惊动了什么,或者说他站在桥上就像黑暗中一个醒目的大灯泡,假如夜龙是通过声音和温度感应到黑暗中的事物,一定会注意到。

五只过后,又飞来了两只,两只被抽落,接连飞来了七只这时丁齐已经退到了桥下一片相对空旷的地方,因为桥上狭窄的空间有些施展不开了。他的棍法再好也架不住夜龙多,需要配合步伐闪躲再挥棍抽击。

接连打落了几十只夜龙之后,丁齐也显得有些狼狈,仿佛这一片夜空中飞行的夜龙都被他给吸引过来了,它们可能是从深山中飞到原野上方的一个小群落。丁齐疾飞几棍打落了最后几只夜龙,赶紧收敛气息往悄步回疾行,不能把别的夜龙群再吸引过来了,他方才有点托大了。

丁齐终于明白陶昕当年为何要穿着竹甲了,并不是本事不如他呀。以丁齐的身手,对付一小群夜龙应该没问题,但假如成百上千只夜龙同时扑过来,别说棍子,锤子也不好使啊!

在陶昕的年代,田园荒芜,很多村社化为废墟,荒野中的夜龙肯定比现在多得多,而且陶昕时常还要穿行山野,处境也比丁齐此刻危险得多。还好如今的情况已大有改善,只要不离开人们已开发的聚居地太远,不作死跑进深山里,丁齐基本还是安全的。

丁齐又回到了大路上向前行走,路上时不时挥棍抽落几只夜龙,又遇到了一次小规模的成群袭击,但都对付了下来。他终于感到有点累了,不仅是胳膊酸,更是精神的疲惫,他一直展开神识感应外物,神气法力消耗不小?

走着走着,丁齐在无边黑暗中又看见了一点亮光,那是东大营二社的位置。东大营主社周围分布着三个村社,二社在正东方,距离主社大概八公里。丁齐等人白天来的时候,途中就穿过了二社。从二社再往东行走大约五公里,便到了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也是丁齐他们走出深山的地方。

丁齐径直走向了二社的西门,围墙后屋子里值守的社民也被惊动了,小心翼翼地推开门看了一眼,立刻就认出了丁齐,赶紧出来匍匐跪地道:“丁齐天兄,您怎会在此刻驾临?”

丁齐摆了摆手道:“不必总是跪下行礼,起身说话就好。”

那人却没有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