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9 章(1 / 1)

我成了一条锦鲤 丹尼尔秦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到了大量的民族民俗风华,戏曲当然是重头,但还有很多杂技、木偶戏这类艺术种类,听都没听过的也有不少,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种,让季铭大开眼界。

文华奖颁奖前夕,季铭受邀做了一个小型的讲座。

演讲厅门口的易拉宝上,他的半身像很醒目,名头更加醒目:“梅花奖、白玉兰奖,戛纳表演奖、蒙特利尔最佳男演员奖、意大利大卫奖得主,著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季铭。”

百花迎春上面的青年艺术家,在讲座这里变成了艺术家——因为不太正规,往大了吹就行。目前他在官面上其实还是少有人叫他“艺术家”,就算有也基本都是“青年艺术家”,别觉得青年就不怎么样,50多人家还是青年呢,这个范围已经非常广了。

讲座话题就是话剧表演,此前季铭在《中国文化报》发表文章“探讨话剧舞台表演中的若干思考”,完成了张教授死翘翘那个许愿的还愿任务,反响还是很大的——这也是季铭毕业论文的主题。

今天的讲座,也是组委会看到那篇文章,觉得有价值有意义,才邀请他本人来开讲。

他进去的时候,小演讲厅已经人头攒动,挤的水泄不通了,估计这也得是艺术节最热门的一场讲座。

讲座内容本身是没有太多趣味的,都是季铭自己演《雷雨》以来,通过锦鲤的许愿、还愿,或者功德点的使用,乃至把电影上的一些领悟用于话剧,再加上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思考,这么一步一步地发展和积累下来。

比如台词,传统话剧腔和声乐腔台词,怎么有机结合。

比如情绪,外放型的情绪是怎么形成的,效果如何,应用场景如何?

比如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忽视,还是互动,互动的话,不同层次之间是怎么发展的。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对现场表演、舞台表演的理解,为什么它要继续存在,在影视特效发展到今天这么登峰造极的程度,舞台表演存在的根基和价值,以及他本人为什么会坚持舞台表演。

应该说这一场讲座,在很多人面前垫了个底儿。

第二天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届闭幕仪式,第十六届文华奖也正式宣布获奖共识名单,文华大奖里,国话的《谷文昌》和另一部东道主长安话剧院的《柳青》,都是话剧,十占其二。

文华表演奖里头,只有季铭一位话剧演员。

他在十位获奖人名单的最后一位——可能是按照资历排的吧,雷珈排在他前一位,也就是倒数第二,师姐弟两个上台的时候,对视一眼,眨一眨,忍着笑,但笑意还是从嘴角泻出来,季铭伸手帮他提了裙子,听到雷珈压着声儿说了句——通关了,恭喜啊。

“梦想成真!还愿任务:走出国门吧,外面的戏剧世界还很宽广。”

第0407章 现象级!

季铭的步子顿了顿。

心里有一种宿命落地般的感觉,他一直避免给自己太多高大上的理想——诸如将中国戏剧带到世界上,在世界戏剧史上做出属于中国戏剧人的贡献,那太重了。

更重要的是,做大事儿得受委屈,他一想,自己特别热血澎湃地去做这些“了不起”的大事业,结果一回头,某某部门跟他说:过不了审。那不是忒犯贱了么?

可是锦鲤的这个还愿任务,却给了他一种超越这些考量的暗示——根本上是他自己要在戏剧上有更大的成就,而因为他是中国人,所以必然会让中国戏剧有一些发展,却并不是因为他要使命化自己的戏剧事业,以输出文化为己任,才要走出去。

雷珈走出去一步,发现季铭没有跟上,拉了拉他。

啊。

季铭发现自己觉悟越来越高了,可能是拍《默》的整个过程,思考了很多内心的东西——啧,越来越有大师的范儿了。

“想什么呢?上台了还能发呆。”

上台只有,包括颁奖人、支持人、获奖人,数一数差不多15、6个,所以有一阵混乱。雷珈也是个好奇宝宝,装作不经意地靠近季铭,问了一句。

“想到我这么牛逼了,以后可怎么办。”季铭掩了一下嘴巴,说这种不要脸的话,还是要特别注意有人会唇语。

现在的粉丝,或者是网友,你都不知道他的技能树是怎么点的,甭说他真的讲了这句话,就算他没讲,都要担心被误会。

雷珈“震惊”地看了他一眼。

“您别太震惊了,让人拍到,到时候不知道会猜我们俩说了什么。”

“谁来问我,我就实话告诉他。”

噗。

“……您大人大量,我胡说八道。”

两人也就聊了几句话的功夫,主持人就开始介绍颁奖人了,颁奖人还是相当重量级的,省里负责宣传的,部里头管文化的,地主长安市的头头脑脑,都是大领导。

文华奖的奖……牌?奖座?奖杯?不,都不是,文华奖是一个荣誉牌匾,就是那种长方形的,金属的,经常被钉在墙上,什么十大,什么最佳,什么荣誉,特别有分量,季铭都得抱着,一只手拎不住。

上头写了优秀表演奖,季铭,《末代皇帝》的字样,下面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六届文华奖评奖委员会的字样,落款盖章,根正苗红,完全适合挂在老艺术家季铭同志,北欧极简风格装修的书房里面,跟白玉兰、梅花奖的大红天鹅绒面的荣誉证书相依相伴,交相辉映。

光荣!

颁完奖,每个人都有一点发言时间,主持人一个一个地递话筒。

这个时候,就要从季铭提前准备好的一本受奖辞里头找一些适合的,有没有被其他人说过的话出来了:

“感谢组委会对我的肯定!感谢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对我的培养和支持,感谢京城人民艺术剧院和任鸣院长,以及《末代皇帝》台前幕后所有的同仁给我的机会和帮助,感谢社会各界,观众们对我,对青年戏剧演员的包容和鼓励。这份荣誉,将会鼓舞我们踏踏实实扎根舞台,用心做戏,做出好戏,不断地奉献出好的作品,为社会文化事业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庄重而不失亲切。

端正却不显死板。

大大方方,稳稳当当,一段套词说下来,愣是让很多人对这位最年轻的获奖人有了很深的印象——毕竟,很多“艺术家”级别的,平时躬耕舞台,并没有太多机会在这种场合说话,略显拘谨,或者过分激动。而很多流行歌手,又对这样严肃的场面水土不服,往往就是保险为上。季铭这样,左右逢源的,其实不多。

雷珈站在他边儿上,看他带着自信温和的笑容,不疾不徐地说着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