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设施,而是将“恐怖”作为战略工具,从精神层面击垮击垮对手。但随着对象的承受能力不同,这种手段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市民看见精神病人在大街上砍人都会吓得面无人色,战乱地带的难民遭遇轰炸却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正确的逃生。
像阿尔比昂这样刚开始近代化的国家,单凭一两起爆炸是掀不起多大浪的,就算派人四处散布谣言,也只是往沃尔辛厄姆的拷问室里塞人罢了。
但是,有明确描述,且一定会实现的“未来”就不一样了。
通常的预言——譬如那位有名的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不一定会实现,内容也是暧昧不清甚至不明所以,可以随解读者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说是江湖骗子的鬼话也不为过。但李林留下的那份“未来报告书”不一样,将会发生的事情包括细节在内,全都是明确精准的,并不存在暧昧解释的余地,一切都是“必定会发生的未来”。
当认知到这一点时,恐惧就会迅速膨胀扩散。
原因很简单,那份报告书描绘的未来太过鲜明,而且尽是与死亡有关的事情。人类这种好奇心比其他智慧种来的更加深重的生物,是需要对未来一无所知才能生存的。“理所当然的未来”等于剥夺了他们的希望,心中再也不可能维持平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恐怖的冲击性更甚于爆炸本身。
更何况,这种恐怖的“保鲜”程度也相当高。
从一开始,这个作战的目的,就是要达成一种“可控制的恐怖”。如果单纯为了将恐怖最大限度化,那么散布各类细菌病毒就可以了。以伦迪纽姆这样的理想温床,炭疽杆菌、肉毒杆菌、肺鼠疫菌、伊波拉病毒、疯牛病病毒不用半个月就能把这座“雾都”变成“死都”,更不要说亚尔夫海姆正在进行的“食尸鬼”和“尸变体”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尚待开发“y染色体杀灭病毒”。到那时别说阿尔比昂,整个世界都会忠实再现彼得.布吕赫尔的名作——《死亡的狂欢》里的骇人场景,与那种恐怖相比,区区几枚ied和几页**根本不值一提。
李林并不打算要搞这种“天谴”,这与他的战略规划存在冲突,就短期目标来看,也实属本末倒置。他需要的是藉由恐怖和混乱的压力,来打开局面。
米莱迪迄今为止没有露面过,但谁都能看出来,这场耐力赛之中,沃尔辛厄姆的赢面相当大。
要想打破这个僵局,势必需要一些小暴力,不能太轻,否则阿尔比昂人会不痛不痒,起不到效果;也不能太重,那会导致局势失控——除了能持续“保鲜”的炸弹魔式袭击,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随着炸弹事件的频发,在社会舆论和女王的压力下,纵然万般不愿,沃尔辛厄姆也不得不抽调人手搜寻炸弹魔,时间紧迫的米莱迪也势必会采取行动,到那时……
再次饮干杯中的红茶,李林微眯起眼睛。通过感染创世纪化作耳目的流浪汉们,再次窥视被卷进风暴里的人们。(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12.会议,舞会(三十八)
“最终的调查结果……和那张纸上写的东西一摸一样,连伤口位置都没有分毫偏差。”
沃尔多将报告书丢到桌上,找了把椅子坐下。
一贯冷静的沃尔多此刻拉着一张臭脸,国务秘书长官的左膀右臂活像个三等文官,对手边堆积如山的文书发着牢骚。
连续积累工作压力,谁的情绪都不可能很好,更何况是被夹在只会从数字看结果的上司和不满现状的属下之间,责任沉重的中层干部——不但担负着现场责任,万一出事还要挨训,严重的话还要背黑锅。
干不下去了。
明明才30多,却因为工作压力失眠、心悸、高血压、耳鸣,而且还时刻面临生命威胁。与如此高风险的工作环境相比,薪水却只有二等文官的待遇,谁能hold住啊?!
好几次想这么说,可一想到顶头上司冰川一样的笑容,还有那个叫人瘆的慌的“哦,想回老家了啊”的关切,沃尔多就再也没了辞职不干的想法。他可不想某天莫名其妙的死于马车事故,或者被一个阴沉沉的男人用斧头剁碎,妻儿老小交由上司来“善待”。身为一个“知道太多”的间谍,辞职的代价很可能是自己和全家的性命——你的上司不一定能支付你的薪水,却一定能支付要你脑袋的赏金,而那是一笔足以让你亲人考虑如何从背后捅刀子的大价钱,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最终你的脑袋还是会被装在盒子里,送到上司的面前。这是沃尔多耳听眼见无数人间悲剧后,深刻领会到的真理。
沃尔多的日子虽然不好过,但也远未到甘愿铤而走险的地步,叹了口气。他重新拿起最近关于爆炸案的资料翻阅起来。
短短两天时间,已经发生了3起爆炸案,被爆破、烧毁以及连带损失的房屋超过15栋。值得庆幸的是迄今没有人因此死亡。
不,正.因.为.没.人.死.亡。流言和恐慌反而加剧了。
不知是什么地方出了错误,“炸弹魔在犯案前留下犯罪声明,预告了受害范围和伤者人数”——这样的流言在伦迪纽姆流传开来。一开始密探和差人们还能用“无稽之谈”的官方论调来敷衍、劝导一下,但随着爆炸案增加,伤者的情况、现场目击者的证词等更加具体的信息流入社会,恐慌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人们并不害怕无差别袭击他人的疯子,总会有精神失常或者走投无路的家伙抱着“我过不下去了。你们也别想活”的念头肆意进行杀伤行为。这就和交通事故一样,是“必定会发生的偶然”,即便有人因此不幸遇害,大家也只会认为那个人运气不好而已。
但如果这个疯子既聪明又冷静。掌握近似天灾一般的杀伤手段,甚至还能预知未来——人们还能保持平常心吗?
沃尔多并不愿意承认,心底里却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对这个疯子充满了恐惧。
不,这也是诡辩。真正害怕的,是清晰可见的、既定的未来——
基于大量使用炸药的经验,用心观察、计算的话,推测出破坏范围完全可能做到。可一次又一次留下爆炸预告,当中关于爆炸的损害规模、受伤者人数和受伤细节情况。都极其正确地进行了记录并忠实再现。犯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