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52 章(1 / 1)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2000 汉字|15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进行突破。

只要失去了气势和速度,这支突击队就是瓮中之鳖。

简单合理,极尽残酷。

突击队也清楚对面的铁渣在打什么算盘,交手了那么多回,他们早已领略了对方的冷酷和疯狂。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共和国早期量产型MDS“瓦伦丁”在战前做了针对性的配置调整,以便提高搭乘员的生存率。

根据之前战斗反馈的数据,共和国的技术员们已经放弃了一切强化装甲的想法,因为实战证明,即便放弃机动力,强化所能得到的装甲上限也挡不住37㎜钨芯穿甲燃烧弹的远程攻击,距离拉近到战场上最常见的200至500公尺,12.7㎜穿甲弹同样威胁十足,7.92㎜碳化钨芯弹在100至200公尺距离上同样能严重威胁到搭乘员的生命安全。至于37㎜以上口径的庞然大物、末敏弹、电磁炮、粒子炮之类……那就不必多提了,别说铁包肉,就是出来一群实心铁王八,它们都能轻松怼穿。

既然无法指望提升装甲厚度来换取搭乘员的生存率,技术员们也只能调整研发方向,寄希望于机动性的提升。

速度就是最好的防御。

只要打不中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会这么说的,要么是身经百战的王牌,要么是彻头彻尾的疯子,再不然就是不把士兵的性命当回事的冷血狂人。谁都清楚,要提升机动性,方法无非两种:提升动力输出或削弱装甲。前一种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后一种效果有限,且最终结果未必尽如人意。

共和国技术人员不是白痴,他们当然清楚个中利弊,经过一番权衡取舍,他们最终弄出来的是一种“地面快速机动型MDS”。彻底放弃“能进行空中机动”这一当前技术水平难以实现的设计指标,将MDS的战场转回地面,使其成为装甲车辆的补充辅助力量与步兵单位的强化升级,也就是所谓的“装甲步兵”。既可以与战车等装甲单位协同攻击,也可以充当步兵中坚,根据前线战事发展还能编成独立机动部队进行运动战。

这实际上已经很接近MDS的原型——外骨骼动力装置。共和国技术人员无意中把握到了正确的研发方向,更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独到的见解和创意。最终弄出来的,便是一款能悬浮于地面上,如同溜冰一样快速前行,同时兼顾火力和防护的MDS“瓦伦丁”。

这款机型不管是设计理念和性能参数都非常杰出,搭乘员们经过战前的突击训练也已经度过了磨合期,机体和搭乘员都处于绝佳状态。如果对手是常规步兵,即便是有强力装甲力量加强的装甲掷弹兵,在特定条件下他们也有能与之周旋甚至取胜的把握。

但他们眼前的对手是“军团”,常理并不适用于这些会行走的梦魇。

不管损失多少,也不会停下脚步。

不管对手怎么变换战术,总会迅速进化、适应。

仅靠顽强、毅力、智慧,还不足以突破机械亡灵们组成的铜墙铁壁。

17.大红龙(一)

从古至今,数量总是保障胜利的关键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士兵的数量、装备的数量、资源的数量、可动员能力的数量——数量对战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尤其是双方装备、训练水平接近时,数量对比就更显的重要。

“军团”最不缺的就是数量,铺天盖地的机械亡灵大军足以成为所有人的梦魇,任何一个见过那种末日景象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片仿佛要吞没一切的钢铁色,那种渗入灵魂深处的恐惧会伴随余生,直至进入坟墓。

要想突破“军团”构筑的防线,起码需要防线正面守军五倍以上的兵力,如果是守军有防御工事和地形可依托,根据形势,需要投入的兵力从十倍至二十倍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即作为进攻方的人类必须个个视死如归,全都是面对枪林弹雨也不皱眉,必要时能毫不犹豫抱着炸药包和“军团”同归于尽的勇士。

这不是调侃,也不是夸大其词。

对面的机械亡灵不知死亡为何物,漫天炮火亦无法使其停下脚步。且对方乃是钢铁之躯,战车型、重战车型有厚重的装甲防护,空战型有极高的速度,这些都是血肉之躯所不能比拟的。最后最糟糕的是,“军团”有攫取死者脑组织来增加亡灵同类的习性。没有做好玉石俱焚的觉悟,抱着半吊子的心态上战场,到头来不过是给亡灵大军补充新血罢了。

综上所述,要想突破“军团”的防线,只有用人命去填这个坑,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最起码现在还没有。

此刻突击队的数量明显少于周围任何一个方向的“军团”,他们的装备也只能说勉勉强强能和侦察型之类的轻量级机体周旋。如果没有法芙娜和“石斛兰”的火力支援和马赛的拼搏,轮不到地面的“军团”被激活,空中力量几轮舔地突袭就能把突击队全部炸成碎片。纵然没有了空中的威胁,面对装甲厚重的战车型和重战车型,突击队也只能用仿制的铁拳和各种爆炸物发起决死突击,用生命来换取十几公尺的推进。

这样的进攻固然悲壮,但任何一个有基本计算能力的人都看得出来,全军覆没不过是时间问题。

“自由军团”不是傻子,也不是把送人头当光荣的旧查理曼陆军马鹿。他们在战前拟定作战计划时,不会预测不到惨烈的交换比和投入兵力不足的问题。他们依然制定了这个方案,并贯彻执行。

做出这种反常行为的解释只有一个。他们的真实目标不是突破防线,而是尽可能牵制、吸引敌军,为其它方向进行突破的友军创造机会。

基于保密原则,战前并未告诉参与者作战计划全貌和意图实现的战略战术目标。唯一告知的只有“此次作战生还率极低,可视为‘不可能生还的作战’”与“不强求参加,志愿参加的可以来报名”这两项条件。最终报名并通过审核测试的,总计四千人,编成一个旅级规模的机动打击群。

这支部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清楚此次作战的凶险,这是一支抱着必死决心参战的“哀兵”,纵然战败的命运不可避免,他们也定然会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将众多敌人牵制在此地的同时让他们付出对等的代价。

钢铁的身躯;

钢铁的意志;

两者的碰撞注定悲壮残酷,让人目不忍睹。

“虽是贼军,但也是令人敬畏的战士,尽早结束他们的痛苦,给予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