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1 章(1 / 1)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2000 汉字|4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还是有些许差别的。

II型的流体金属装甲是利用离心力和液压来切割物体,在延展性和攻击范围上略占优势,III型使用的高周波锁链剑则是以内部动力进行驱动,辅以离心力和运动动能增强效果,攻击动作的变化更快也更多,加上复数锁链剑以不同轨迹发动攻击,使得任何进入攻击圈的猎物都无法逃离。

两种攻击方式各有优劣,按照两架机体的行动模式,正常情况下很有可能变成II型努力保持间距,流体金属全数投入防御,用电磁炮远距离解决战斗。III型则试图冲入对方的攻击圈内,拼着同归于尽的危险也要抢先一步破坏对方的核心。可这终究不是一对一的战场,这种搏命的情形并未能从假想走入现实。

III型的战术很明确,充分利用自己的数量优势,逐步削弱对手,最后一鼓作气彻底消灭目标。

先用“亡灵之音”夺走搭乘员的意识,然后与不完全状态的II型展开高机动战,将其逼入空战型的火力交叉网。如果能将其击溃最好,失手的话也无妨,重新再来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将其击毁。

这和猎捕猛兽的要诀是一样的,不断让猛兽受伤,逼迫其奔跑消耗体力和耐力,最终逼入陷阱予以致命一击。

这在人类眼里完全是硬上蛮干外加卑鄙下流,可机器不懂也不在乎这一套,如何充分利用资源高效完成任务才是其唯一目标。既然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用就是了。

粒子束的火线不断自各种方位角度交错而来,导弹接连扑向预定的撤退路线。

空战型的小队似乎已经跟上来展开包抄。单体空战型的性能逊于沙拉曼达II,但数量优势结合高度完善的配合使其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它们就像狼一样,不断追逐、撕咬猎物,直到猎物倒地气绝。要是这么一直纠缠下去,沙拉曼达II也迟早会被撕成碎片。

必须打破僵局。

紧急爬升,一口气将缠人的空战型甩在下面,钢铁之蜂的尾针对准下方还没来得及从平飞改出爬升的空战型。

空战之中,机体最脆弱的部分不是尾部,而是正上方和正下方,前者常常有云彩或阳光为敌机提供掩护,后者受限于角度,很难察觉。且不同于被咬尾,天顶和机腹看起来机体的投影面积更大,命中概率更高,对方还很难迅速紧急改出,一个处理不好动作过大,直接有可能机毁人亡。

超音速飞行状态下尤其危险,不光进行机动时承受过载和扭力会相应大幅增加,飞行速度越快,冲击波的夹角也会相应变小。是故大部分高超音速机体都采取火箭的外形,即表面尽量没有任何凸起,机翼尽可能后移与缩短,以避免发生机翼被冲击波砍掉的惨剧。

空战型的反应速度绝对不慢,其机体结构的牢固程度也足以使其承受一定范围内的超音速超机动。可一到两秒的改出时间对间不容发的高超音速空战来说,可谓是致命的迟钝了。

将一台空战型套入瞄准光圈,电磁炮轨道开始充电提升电压,青蓝色的光弧在空气中蜿蜒。

下一刻,电磁轨道转向一侧,带有电弧的铝制炮弹击穿苍穹,自一道黑色闪电下方掠过,消失在白茫茫的大地之中。

那道诡异的黑色闪电并未停下脚步,以更快的爬升速度抢占钢铁之蜂的天顶,同时释放的复数高周波锁链剑构筑起一道全方位包围收紧的死之牢笼。

16.不存在地区(二十三)

经验教训是提升技术的第二大助力,第一大助力则是资金投入和耐心。

只要肯砸钱,且耐心足够好,技术总能提升到你想要的水准。如果你准备工作做的足够充分,这个过程还会很快。

沙拉曼达III就是最好的案例。

该机和II型相比,除了性能提升之外,最大不同之初便是“任务模块化设计”和“蜂群指挥系统”。

在总结II型的战败教训时,技术员们提出两个非常关键性的意见。其一是II型的任务适用范围并不高,除了定点清除之类的特种任务,几乎不适用任何常规军事行动。就算将其投入战线突破,由于其性能过高,使得常规机型很难与其组队。加上其规格特殊,使得生产和整备的成本都很高,总的来说就是性价比不好;其二是即便无视成本,执意维持生产,由于搭乘员之间的个体差异与适应性问题,同型号机体要进行组队作战都很困难,与其它常规型号的配合只会更加艰难,无法融入作战体系使得该机型的战术运用范围变得非常狭窄、复杂。

如果是以“成功的兵器”作为评价基准,II型完全可以归纳进“失败作”那一类里了。

说到底,兵器是“用更高效率杀人的工具”。

堆砌再多的新技术,机体性能再高,在投入相同数额预算的前提下,无法消灭更多敌人的产品便是失败品。

III型正是针对这两点做出改进,为打造“成功兵器”的次世代机型量产而准备的原型机。其改进幅度之大,已经不是单纯的型号升级,完全可以算是从头打造一架新机型了。

只要更换任务模块就能满足不同战场需求,蜂群指挥系统能在区域战术验算网络的授权下调动现场最多至中队级别的各种机型来协同战斗。以最优化的组合与战术去应对各种敌人。

各种假想目标中自然也包括已经站队到共和国那边的II型。

对付II型,单纯提高火力、速度、装甲这些基础性能参数毫无用处,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提高应对的灵活性和柔软度。充分利用手边的机群消耗、逼迫,在其露出破绽时给予致命一击。

现在正是收网的时候。

十条高周波锁链剑自全方位袭来。

五条用于突破流体金属的主动防御,三条用于抵消对方的的反击,最后两条从死角同时施展劈砍和突刺。

绝对不可能避开——

验算出结论的刹那,空气动摇了。

光学传感器瞬间被涂成白色,炸裂的轰鸣几乎撕碎传感器和线路,过了好几刹之后集音传感器才勉强恢复运作。

千钧一发之际紧急避开了近距离释放的雷击术式,仓促间形成的防御术式全数被击碎,表面装甲也被烧灼出焦痕,总算机身并未受到损害,并不影响作战。

全力拉开间距,同时让空战型撒下粒子束的弹幕,III型借助战术验算网络窥伺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