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89 章(1 / 1)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2000 汉字|41 英文 字 2个月前

类似SR-71、米格25之类的高速机驾驶员和宇航员的防护服都特别厚实的原因,除了应对辐射、真空、低温、高热等等极端环境,尽可能降低各种加速过程中的高G力影响也是此类防护服的主要用途。

标准型MDS最大飞行速度都是亚音速,只有少数特殊用途和规格的机体才能飞出超音速,基本上现有的抗G力措施完全能保障绝大多数翔士在执行任务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至于那些特殊规格机,则有专门的抗G防护,并且在操作手册中明令禁止进行某些机动动作,以此来保护翔士。

作为例外中的例外,拥有MDS极限性能的独角兽在战场上令人生畏的同时也是对翔士极不友善的烈马。纵然是长期与之并肩作战的罗兰也饱受其苦。马赛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头一次搭乘就和机动性指标更胜一筹的“沙拉曼达III”展开高强度战斗,身上出现各种挫伤、拉伤自然不可避免。相对已经普及各种挫伤、消毒、麻醉喷雾剂的帝国军,共和国这边还是只能用磺胺粉和碘酒来应付。对已经习惯了喷雾剂清凉触感的马赛来讲,碘酒的味道……真的很酸爽。

“就算用惯了帝国那边的药,会觉得共和国的药特别刺激,但身为男人,还是军人,这种程度的伤痛咬牙撑过去就好了嘛!”

“等适应期过了再说吧。啊,谢谢。”

在露易丝的帮助下,马赛重新穿戴起了共和国外交部配发的制服。朝试衣镜做了几个动作,确认不暴露受伤也不影响活动的范围后,长出了一口气,马赛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那架机体……到底是什么呢?”

“和你对阵的机体吗?的确,简直就是个全新打造的怪物。”

安丽埃塔拉开马赛的眼皮,将缓解眼球压力的药水滴入,一边给马赛做眼部按摩,一边小声说到:

“帝国到底是怎么想的?明明是‘军团’,却打造了那样一个怪物。”

吾等为数众多,故名为亡灵大军(Legion)。

这是“军团”的词源,同时也是这支由无人战斗机器组成的大军的真实表述。

以压倒性的数量优势蹂躏敌军——这是“军团”的基本战略。其研发、战略、战术都是以此为前提展开的,基于这一根本需求诞生出来的各类机型都是“尽可能追求数量的前提下确保性能”的产物。说白了,就是在性能与数量之间更倾向数量,为了形成足够的数量来冲击敌阵,并不特别要求性能优势,只要够用就好。

“沙拉曼达”系列似乎是原型试做机的关系,所以在技术和成本的投入上有点不受限制的倾向。可以算稍微有点偏离,但总体大方向依旧保持一致的类型。

直到II型为止,都是如此。

可是“沙拉曼达III”……与那架机体交手的过程中,马赛嗅到了一丝异样的味道。

“沙拉曼达”系列,或者说“国民战斗机计划”,原本的目的是为了打造预定装备在次世代“军团”上的人工智能而推进的计划。开发人工智能才是他们的本业,机体开发不过是顺带的。从这个观点来看,“沙拉曼达II”的性能已经完全满足需求,没必要进一步开发性能更强的机体。倒不如说,过于优秀的机体反而会增加人工智能的开发难度,更不利于开发量产机型所需的人工智能。但帝国技术部门还是推出了“沙拉曼达III”——性能完全凌驾II型和独角兽,堪称迄今为止最强无人战斗机的怪物。

“感觉和迄今为止的开发意向相比,那台机体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设计个性。”

“个性?”

“所谓设计也就是取舍,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通过在各种性能指标中做出取舍来实现需求和现实之间的平衡。通过取舍的方向,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喜好和思考倾向。这就是‘图面的个性’。”

按了按依然缠绕着寒意与刺痛的后颈,马赛压低声音说到:

“从那架机体上感受到的,是很诡异的偏执和矛盾。”

12.善与恶的彼岸(十)

不光是马赛,与他进行同步的罗兰、参与战斗的法芙娜、海因克尔、还有女孩们也感到微妙且诡异的偏差,而最能将这股违和感准确描述出来的,就是马赛所说的那两个词。

偏执与矛盾。

偏执不难理解,那个词本来就是精灵一族的代名词,更是帝国技术人员的身份铭牌和墓志铭。

“沙拉曼达III”身上的偏执部分多到几乎满意出来,极限强化的空战机动性,最合理有效的中近距离战斗用武器配置,兼顾攻击和防御机能的流体金属装甲,在城市战之类的狭窄环境里也能有效发挥机动性能的变形结构、比人类更狡猾的人工智能……如果说这是脑袋正常的家伙想出来的设计,那这个世界早就成了超巨型精神病院了吧。

至于矛盾,直接与“军团”战斗过的安丽埃塔也能很明确的感觉到,这玩意儿和迄今为止所有交手过的“军团”都不同。

以绝对优势的数量碾压对手,性能方面只要略胜对手一筹即可,持平也无所谓,反正形成足够的数量去冲击对手,没有推不过去的。

这就是“军团”的基本思路。就算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军事教育,只要和铺天盖地的亡灵大军交过一次手,立即就能从骨子里感受到钢铁洪流的可怖和确实有效性。

可是“沙拉曼达III”完全不一样。

和马赛说的一样,这种将单一机体强化到极限,不计成本也不考虑生产性的武器,和迄今为止的“军团”简直是背道而驰。和“开发人工智能”这一初衷也有着明显的偏离。

帝国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才会设计并制造出那样的机体?能弄清楚这一点对把握今后“军团”的开发、装备动向,以及帝国整体战略结构的调整等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眼下最主要的是如何应付以“沙拉曼达III”为首的“语言之塔”防卫力量。

皇帝下令停战后,帝国军也没有难为他们,只是增强了监控和安保,接下来双方就隔着一条马路、一栋楼、一个窗口、一堵墙对峙起来。浓浓的火药味横亘在波恩街头。

双方都清楚停火只是暂时的,随着局势的变化,可能下一分钟和平的街道就会化为战场。为了迎接随时可能降临的战斗,双方都在争分夺秒的进行准备。

这种时候任何一方的错误行为,都可能会成为扔进火药桶的火星。帝国军害怕违背皇帝的命令,搞出不必要的麻烦,“自由军团”则害怕因为不够慎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