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1 章(1 / 1)

发类似地震后土壤液化的分子结构崩溃现象。由于接触物体是不含水分的钢铁,所以直接化为金属沙砾了。

能够从容的发出这样精准的一击,其性能可想而知。

“怪物——”

只来得及发出一句怒吼,检查哨内的五人变化作了无头尸体。

“T-6联络中断。”

9006(情报综合中心)内,一名女孩噙着眼泪,用毫无波动的语调播送,一旁的沙盘操作员点点头,默默将标记为T-6坐标上的红色图标翻白。

不管是9006还是9005(指挥中心),都弥漫着焦虑和压抑的气氛。

所有问题都来自敌军突入我方阵地的新型机。

仅凭一机就压制住了整块区域,突入战场才三分钟就已经摧毁了近四成的检查哨,还破除了多个专门针对“军团”的巷战陷阱。为后续部队的开进扫清了道路。按照这个节奏下去,相信用不了多久整个阵地就会被全面压制。

可畏、可怖。

只是——

“帝国为什么要开发这样一种机体。”

法芙娜小声嘀咕着。

原本以为“国民战斗机计划”是一项为了开发新型人工智能的计划,为了寻求充当未来“军团”的指挥中坚,为此甚至不惜削弱无人机的最大优势——无需携带血肉之躯,为的就是从活着的、进行思考活动的人脑中汲取经验,为编写纯粹的人工智能积累样本。

但眼前的机体不要说和原本的规划,就是和常规“军团”比,也存在让人难以理解的开发意向偏差。

“军团”的本质是兵器,兵器的发展脉络遵循着“用更安全的方式,在更短的时间内,造成更大的杀伤”这一简单原则。或许这台机体的性能确实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述要求,但和“生产数量更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足够多的‘军团’”这一策略相比,不管是杀伤效率还是性价比,这台新型机都远远不如。

说得通俗点,超人般的士兵、英雄还有仅凭一机便足以颠覆整个战场的新型机——这些都可以视为“银制的子弹”,强大而贵重,因此数量稀少,也因此具备了仅凭少数就足以影响战局的能力。

问题是,这种异常性和注重数量,侧重效率的“军团”格格不入。就算是作为项目开发用的测试机,这性能也太过突出了,让人不禁怀疑,以这种高性能机体为蓝本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装进常规机型里,到底还能发挥多少战斗力。

总觉得,看不懂帝国技术部门的开发思路。

如果有时间的话,她真的很想和共和国技术研发部门好好探讨一下这个隐藏着太多谜团的问题。

眼下没有供她胡思乱想的时间。

该工作了。

“9005,这里是9007(预备队),让剩余的检查哨停止攻击吧。”

“9007?”

“继续下去的话就无法维持对己方阵地的监控了,既然知道了对方的实力,没必要增加不必要的牺牲,今后的战斗还很漫长,能多保住一个人也是好的。”

“可是——”

“之后就交给我吧。”

按下解除待机状态的按钮,感受着澎湃动力的鸣动,法芙娜咧嘴一笑。

“难得被他拜托了,输了多没面子。”

11.射落弯月(十二)

说到情报战,一般人会下意识的想到间谍、特工、美女、艳遇——反正都是惊心动魄的间谍小说里必不可少的素材。实际上除了隐蔽战线之外,还存在着其它各种形式的情报战。

比方说:可视化的恐怖。

情报战的本质是围绕获得或灌输某些信息所展开的战争形式,其形式千变万化,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和手法。除了安插间谍之类隐蔽的做法,也存在着散布恐惧这种古老而简单的做法。

自古以来,恐慌和流言一直是情报战的重要环节,在信息传播速度慢,管控手法有限的年代,流言甚至有着足以引发改朝换代的力量。而能让流言得以迅速传播,能够迅速被大多数人接受,最佳的素材莫过于“恐怖”。

物资紧缺、疫病、战争、政策变动、高层震荡——任何可能在民生领域造成巨大波动甚至破坏性结果的流言都能带来恐慌。面对没有任何手段可以查证,政府应对又迟缓的状态。无所适从的人们只能抱着“未雨绸缪”的心态采取行动,一旦形成风潮,剩下的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只能随大流行动。

这就是流言的威力,有时候甚至能抵得上一支舰队。

然而流言终究是流言,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任何实体可以凭依,基于“未知且不可视的恐惧”所掀起的风潮,一旦被揭穿或是人们对此感到麻木就失去了力量。只会如曝露在阳光下的露珠一样蒸发、消失。

可“可视化的恐惧”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不是暴政、战争之类“就算一时痛苦,但只要身心足够坚强,终有机会能够重新站起来”的可怕事件,而是类似大规模自然灾害般连人的心都能予以摧折的“绝对暴力”、“看得见的恐怖”。

皇帝就是一个例子。

时至今日,除了一小撮人,还有谁敢向皇帝举起反旗?

可问题是皇帝的时间很宝贵,不可能一一浪费在对付宵小之徒身上,而且身为臣下,什么事情都要劳烦皇帝,这也未免太过无能了。

既然如此,通过技术力量,打造一个能制造出“可视化的恐惧”的装置,不仅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还能够向包括反抗份子在内的所有人输出“抵抗是徒劳的”、“反帝国是毫无意义的”之类的思考方式,确保皇帝陛下的治世长治久安。这样就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了。

“军团”是最先想到的平台,但很快就放弃了,原因是开发需求和“军团”的设计目标起了冲突。

“军团”是为了满足全面总体战开发出来的兵器,本质上是可持续生产、替换的消耗品。“可视化的恐怖”的指导意向所诞生出来的,必然是堆砌最先进技术的特殊规格机型,这种对有生力量杀伤效率低下,且难以量产的东西和“军团”的思路完全南辕北辙,被放弃可谓理所当然。

很快,帝国技术人员们就将视线转向了“国民战斗机计划”。为了打造出次世代“军团”需要的人工智能,不计成本的开发、制造应用大量新技术的试做机。这与“可视化恐怖实体化计划”的需求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乎两个项目展开了合作,其成果就是“沙拉曼达III”。

为了追求现有技术下所能达到的极限而制造出来的机体——就大前提来讲,这台机体和“独角兽”可谓如出一辙,但由于完成时间不同,加上没有驾驶员这个累赘,单以机体性能和发挥程度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