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40 章(1 / 1)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2000 汉字|22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有多少,就能明白贵族们的担忧并不是全然没有道理。但因此决定将其定义为“军事机密”,完全彻底的掌握在军队和国家高层手里,决不允许民间对电信网络有一丝一毫的染指,更不允许开放民间资本参与电信网络的建设、投资。彻底将之变为“贵族和军队的玩具”……只能说诸国对变革变得极为敏感甚至是极度过敏,就连运用技术的合理性也予以抹杀。完全是一副贵族主义式思考模式引发的自我中毒症状。

罗兰不知道这种状况是否也在李林的计算之内,毕竟帝国本身的文明进化方式也有着相当异常的特性,其中某些部分与贵族主义有相当的重合度,现在再想要抽丝剥茧来分析最原始的通盘考虑,显然是做不到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李林乐于见到这种情形,说不定还会暗地里推波助澜,埋下一两颗暗棋,根据需要来调控局势发展。

对阿尔比昂和公国的僵化思维,他一时半会儿也没什么好办法可想,本来思维模式的转变就要比技术进步慢得多,更不要说让一群保守派去接受过分超前到可能影响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技术。这种事情只能温水炖青蛙,一步一步慢慢来。于是他又找上了拉普兰,试图把拉普兰从帝国阵营里分裂出来,削弱帝国保留电信技术专利的声量,但结果却是失败的比之前更彻底。

罗兰的想法是,利用拉普兰需要外援的需求,以政治援助和参与技术研发体系为诱饵,将拉普兰的外交策略从“倾向于帝国的等距离外交”拉到“多边外交”的轨道上来。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拉普兰的危机感和求生欲如此深重,对公国的仇视和警戒更是超过了对帝国的担忧,以至于就算清楚帝国不可能为自己和公国公然翻脸,也要孤注一掷赌一把。相比帝国这根眼前实实在在的稻草,共和国和塞雷斯所能提供的连画饼充饥都算不上,最后会被拒绝也只能说是情理之中了。

说到底,所有问题的根源还是实力,共和国的倡议并不是没道理,其背后的战略也非常合理,但背负着“战败国残党”的十字架和“弱小”的原罪,加上帝国强大的实力和威慑力,就算诸国没有那一堆“自有国情在此”的问题,忌惮于帝国的威慑力,想要将诸国串联起来步调一致的行动,依旧困难重重。

综上所述,转了一圈后问题重新回到了原点,即要如何跨过帝国这道看上去无法跨越的障碍?

“那家伙对于这种现象曾有一番评论,他说‘政治学和力学有着高度相似的部分,即质量小的个体围绕质量大的个体运行,而不是相反。小国的生存之道是见风使舵,而不是特立独行’。”

罗兰走到桌边,举起咖啡杯向法芙娜示意,对方点头之后,一边磨着咖啡豆,一边说到:

“他的见解固然有他的道理,也符合多数人的认同。但说到底,那是一种权谋术数,唯一考虑的也只有权术,而且还是试图将世界永远定格在‘现在’的权术。从这一点来说,其实和试图抗拒变革的贵族主义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极端保守主义。”

或许李林在技术进步和推广技术进步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本意并非推进社会变革,而是反过来运用技术发展来杜绝思想和社会的一切进步。从这一层来说,李林其实比贵族主义者们更加保守。

“为了‘维持现状’,他绝不会轻易放手‘电信技术’这种可能促进世界范围内技术和社会大发展的重要专利。不论我们怎么串联,只要身为帝国皇帝的他不松口,诸国又没有意愿为此加剧和帝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后一定会不了了之。”

“打算放弃吗?”

嗅着真正咖啡豆的芬芳,法芙娜露出一抹挑衅般的微笑。

“现在还言之过早。”

从锡壶里兜出一勺炼乳,罗兰的表情变回了法芙娜熟悉的模样。

自信、积极、甚至显得有些野心勃勃。

“好歹也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帝国那边也该掌握到我们四处碰壁的情况。接下来不妨再多做一些工作,让我们在帝国的眼皮底下,试着为诸国上演一场‘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的秀。”

kxs51.com(九)

“原来如此,罗兰也变得很用心了啊。”

轻轻放下文件,李林浮现出介于欣慰和谐谑之间的笑容。

“诸国多半对‘开放电信技术专利’一事抱有保留甚至是拒绝的态度,但罗兰依旧乐此不疲的拜访在塞雷斯的各国外交人员……尼德霍格,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是心理战吗?”

“没错,而且还是多重心理战。”

保持密切接触本身就是心理战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动摇对方指挥官的决心。

就算明知道两股势力之间达成协议的概率非常低,可双方频繁接触一事依旧会让第三方感到在意,势必会加强监视。仅此一项会浪费掉大量的资源,而不是将这些资源投入更需要的方向。

如果进入混战状态,战线模糊,这种浪费会更严重。

为了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指挥官会谨小慎微,不敢轻易施展风险高的战术,如此一来实力会被打折扣,难以达成预期的目的,即便坐拥一手好牌,最终打出很烂的结局甚至一败涂地也不是不可能。

除了让对手疑神疑鬼,这种刻意的行为还能转移敌方的注意力,在台面之下完成其它布局。

“根据实际状况和操作效果,或许还会有其它效果,总体上还是心理战的范畴。所有这一切布局的最终目标……多半是典范转移吧。”

典范转移,也被称为范式转移。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对根本假设的改变。这种改变,后来亦应用於各种其他学科方面的巨大转变。可理解为,铸造原始范模或DNA模版的性质的转移。

要用具体的学术语言来说明典范转移会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而且还不容易接受和理解。用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就是蒸汽船和风帆船的比赛,特斯拉和爱迪生的“电流大战”之类直观案例。通过近距离的比对感受,主动接受新的典范,进而增加对新技术或观念的认同,最终替换掉旧的典范。

“他会设法让诸国注意到,不,是强迫诸国注意到‘普及电信网络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