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23 章(1 / 1)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2000 汉字|13 英文 字 2个月前

让人感动。

可这番发言……怎么感觉都像是在说皇帝是爸爸,教授自己是妈妈呢……

“‘国民战斗机’,乍一听会觉得是被逼到绝境时,脑洞大开搞出来的奇葩兵器,除了用来谋杀新人菜鸟或是充当特攻兵器,纯粹是用来浪费资源和设计师向宪兵队证明‘我有用心肝图’,逃避被征兵送去前线当炮灰的纸面黑科技。这孩子却绝对不是那种玩意儿,绝对不是。”

——这架机体是不是垃圾,我是不知道啦。不过,教授,你说的这么详细。是不是搞过类似的东西,或者想这么干来逃兵役呢?

马赛满脸恍然大悟和赞叹不已,肚子里却在不断吐槽。注定听不到那些大不敬发言的教授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那些单纯追求战果的特攻兵器不过是技术水平低下之辈的垂死挣扎!既没有机能美,也没有外观美!纯粹就是一堆狗屎!但就算是狗屎,也有可取之处,这份矛盾,这份意外,正是技术的魅力所在!没错,‘任何人都可以快速上手,就算是普通国民,稍加培训也能投入战场’——这正是总体战所需要的!而对这个想法的具体回应之一,正是‘沙拉曼达’!”

双手大大张开,仰天狂呼的样子俨然便是近代小说中那些疯狂科学家的现实版本,还未等马赛回过神来,那位教授一把握住了他的手,真挚又热切的目光让马赛一阵恶寒。

“正如我所说的。”

被紧紧握住的手上传来冰冷的触感,满是狂热和神经质的面孔绽放出热情的微笑。

若毒蛇会微笑,大概便是这幅尊荣吧。

“就算是从未上过战场,没有见过血,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你,一旦坐上‘沙拉曼达’,也能轻易干掉一打魔法师。”

5.祈祷者的对话(四)

所谓“国民战斗机(Volksjaeger)”通常指的是**德国在战败前夕的1944年8月提出的的“国民战斗机计划”。此时德国空军已经濒临崩溃(之后为配合阿登战役所发动的“底板”作战彻底耗光了德国空军最后的精锐),第三帝国的天空已经被英美的四发轰炸机所统治。德国人迫切需要更多的截击机来保卫自己的天空。可此时的德国不管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燃料、稀有金属等)都已接近枯竭,脑洞大开的德国人便想出了“国民战斗机”的创意:上至六七十岁的老爷爷,下至十几岁的孩子,包含女性在内的普通平民百姓只需经过几天的训练,就能驾驶操作简便却又性能超群的先进战斗机上天作战,凭借数量和性能上的双重优势,最终赢得战争胜利。

按照这一创意(叫“黑色幽默”更贴切)的构想,德国空军给出了一份即使以二十一世纪的技术水平来看也堪称无比苛刻的技术招标书:对于战略物资的使用降低到最低限度,适合于大规模生产,易于操作,足以匹敌敌方最好活塞式战斗机的性能。

作为异想天开的产物,“操作简便”、“易于生产”和“性能超群”注定相互矛盾,其结果注定只能是失败。就算最终折腾出了He162战斗机这一根独苗,其性能固然不俗,但其整备性和安全性极差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采用木质结构的机身和机翼因黏合剂太差在空中开裂,导致试飞中坠机,更夸张离谱的是弹射座椅,不知道德国人是脑洞太大还是看多了卡通,初代弹射座椅用的是弹簧弹射,结果就是驾驶员弹射后直接被吸进机体背部的发动机变成绞肉,后期倒是换成火药弹射,但因为结构复杂,结果有飞行员被拉断手臂……)。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使得“国民战斗机计划”始终停留在幻想和试验阶段,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个计划就一无是处。诸如易于生产(按照标准化图纸进行模块化生产,加上大量使用木头作为材料,使得从大工厂到家庭作坊都能进行零部件生产)、适用群体范围广泛等等理念都是符合总体战、消耗战需要的。对如今掌握大量人力资源,急需填补“军团”全面达到实用化之前的空白期的帝国来说,这些都具有相当的借鉴。

诸位没有看错,“军团”尚未完全达到实用化。

硬件方面的问题大致已经搞定,关于模块化生产及研发具备自行回收战场资源、修理、整备、组装各种型号“军团”的“生产型”也已经进入试验论证阶段。单纯说到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帝国实际上只需要几个月就能实现。当前的“军团”装备数量之所以仅限于旅级规模,一方面是不想过早刺激诸国,另一方面就是软件方面的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

所谓软件方面的问题,说穿了,就是还没能彻底解决人工智能方面的问题。

通过攫取死者的脑组织,复制脑回路,帝国技术专家们确实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获得一大批具备相当程度的辨识、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处理器,植入各种“军团”后能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可也就仅此而已。

就算存在学习能力,就算不断吸收战场上反馈的数据进行战术验算的改进修正,就算持续攫取新鲜的脑组织甚至是游击队、恐怖组织成员的脑,就总体表现水平而言,依旧只有“接近有人驾驶机体”这种程度。

说得简单易懂点,就是智商不够,欠缺主动性和自我提升。

如果是活人士兵,且不论精神层面如何如何,历经战场残酷的死亡淘汰之后,但凡能活下来的,再怎么懒惰也会去思索、检讨自己和手中武器在战场上的表现,不断提升自己的作战水平,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化作战模式,探索全新的战术和武器运用方式。例如迫击炮和燃烧瓶的发明、各种班排级战术的组合运用等等都是士兵们为了有效消灭对手、提高自身存活率而搞出来的。可以说正是这种自我提升和主动性在促成战场形态的持续变化。而“军团”缺少的,恰恰正是这一点。

诚然,“军团”搭载的人工智能具有学习和检讨的机能,即便遇到什么无法处理的状况,通过反馈的数据,后方的技术员和战术分析师也能总结经验教训,着手从技术或战术层面来解决遇到的麻烦。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这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且方向还严重错误。

未来必然来到的大战注定是国家与国家、阵营与阵营之间的总体战,不管是战斗强度还是消耗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