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54 章(1 / 1)

的稀少感性,这就是“统合构建者”——“未来视”的真相。

而在这之上的神眼——

“圣路济亚。”

宝石般的红瞳映出戴墨镜的修女,锐利的视线仿佛要穿透漆黑的镜片。

“教会最着名的童贞殉道烈女之一,锡拉库萨的路济亚。拷问中眼球被挖出来,却通过神的恩泽看破一切的圣人。以这逸闻典故为原型展现出来的奇迹——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以神之视点审视世间万物。”

说是神,实际上并不是神。

那是纯粹的意志,同时也是巨大的力量来源,更是展现奇迹不可或缺的根基。同时还是母神和李林不惜更改战略进度表也要对教会进行公开处刑的核心理由。

集体无意识集合体——阿赖耶识。

无论教会也罢,普通魔法师也罢,甚至是什么都不知道、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接触或持有关于阿赖耶识的情报、知识,都足以招来杀身之祸。教会不但秘密展开相关研究,还进入到了实际应用阶段,母神和李林当然没有理由让他们继续活下去。

换言之,教会一直在作死的道路上狂奔,但真正最后促成作死成功的,正是他们为了打到母神所追求的王牌,听上去简直就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当然,李林不会把这种重要信息泄露出去,哪怕一点蛛丝马迹也不会。

他不但不会泄露任何情报,还要用各种错误信息和一些实际案例把教会引领向错误的方向,把已经站在真理之门前的人们朝万劫不复的坑里带。

话是这么说,但被各种诈术蒙蔽,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诈骗受害者总是层出不穷,战争中被错误情报拐到坑里,结果遭受决定性失败的战例也举不胜举。面对可以算是超一流欺诈师,见多了受骗上当的可怜虫的教会,一个短时间内形成的骗局有可能奏效吗?

前人有云:战争中真相是如此宝贵,以至于人们不得不用谎言保护真相。为了保住秘密,别说杀人,就算牺牲一座城市也在所不惜。只要能守住秘密,“适当”的牺牲是完全容许的。

李林不是什么圣母,已经直接或间接死在他手上的人多达百万,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成千上万人在无穷无尽的饥饿中徘徊挣扎。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在他身上可谓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今后也必将继续被发扬光大。为了完成任务,为了保住秘密,与其制造一堆可能引发问题的蹩脚谎言,用几十万生命铸就的血淋淋的现实更能令人信服,更能起到警告效果,让所有人汲取教训,不再去触碰那些不该触碰之物。

而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那个“真实”,同时又不至于搞得太过火,把自己和整个精灵阵营变成绝大多数人眼中的杀人恶魔,依靠屠杀和暴力实施恐怖政治的暴力集团,他有必要在教会和圣女冕下的背后小小推上一把。

让别人出头去做恶人,自己则在事后出来收拾残局,在众人的感激和称赞中踩着对手的尸骨将利益扒拉到自己的口袋里——这才是最合理,最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结局。只要有可能,李林总会努力让事态朝这个方向发展。

所以,他有必要让圣女冕下先认清自己的无力,然后再引爆她。

“以神的视角观察万物,自己顺应那个流势,做出最正确的动作,排除一切可能导致失败的要素,就像把已经确定的正确答案填进填空题的空格里,不,应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份写满了正确答案的满分答卷吧。真是非常了不起的奇迹,与神迹无异。以圣人的奇迹来出老千,该说高端呢?还是无节操呢?”

毫无恶意的笑脸吐出刻薄的嘲讽,那张笑脸在人们眼中扭曲成了令人不快的形状。

“只要看见未来就能赢?只要千术高明就能赢?我可是见多了抱有这种想法、自信满满的家伙。这些自信家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坐上了赌桌,然后又一个个消失……啊,那是真的消失了,不管是物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的。他们的能力并不差,不少人还是相当优秀的杰出人才。不过呢,他们始终缺少了点什么……是勇气吗?是能力吗?是资金吗?是运气吗?都不是,他们并不缺少这些。只是呐,运气也好、勇气也好、金钱也好、能力也好,首先都是神赐予他们的吧?在坐上与神对赌的赌桌的那一刻,他们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我说的对吗?姬艾尔圣女冕下?”

23.与时代相悖的人们(二十三)

与神为敌——放在任何宗教教义中都是最严重的亵渎和大不敬。或许民间传说中容许存在向神明发起挑战的英雄,不过教会对此绝不承认,有时候还会用“异端审判”之类的手段来压制、歼灭各种原始土著宗教和民间传说。

现在教会不但悖逆了神明,还和神意代行者坐到了同一张赌桌的两边,还被对方指出自己的叛神行为,并且被预言自己必败无疑——这怎么看都有些圣典中记载的那些因傲慢不敬、亵渎神明招致神罚的即视感。

换个别的什么人,此时面对李林的指摘不是尴尬就是心虚,胆子小的只怕当场就要下跪,乞求救赎和赦免。就连那些从沙场中走过来的护卫也不免额角冷汗岑岑。

姬艾尔圣女只是嘴角噙着一丝微笑,缓缓开口说到:

“那么阁下又如何呢?”

轻柔,却蕴含着不容抗拒和逃避的强大意志和魄力,仿佛带有魔力的声音压了过去。

“阁下的人生、智慧、力量、智慧,阁下存在的全部意义,都是为了奉献给神明吗?为了奉献给大众吗?请容不才小女子在此提问,阁下为何而活?”

被人问到“你为何而活”、“既然人生是如此艰辛劳累,为何还要活着”、“你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之类触及生命本质的问题时,哪怕是最极端、连性命都可以不要的理想主义者也会出现片刻的犹豫和动摇。越是聪明、越是睿智的人,越是容易被“探寻自我本质”的问题困住,只因为人性崇尚混沌,每一个人都具有无数的可能性,每向前迈出一步都面临着无数未来的分歧,一时探寻到的本质未必永远适用,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和自身面前,那不过是暂时的参考而已。

不过,用来绊住对手的思路,甚至策反对手,“你为何而活”倒的确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只要对方有大家常说的“感性”的话。

“小姐,你提出了个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