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位查理曼王家陆军里少有的人才只会“大刀向鬼畜们的战车砍去”这一招,未免也太小觑他了。
上校很清楚,一旦骑兵开始集结行动,最直接面对的威胁将会来自空中,掌握了制空权的敌军会如同发现了大餐的秃鹫一般蜂拥而至,不用三两下,自己手下这两千来号人就会被消灭的干干净净,连渣都不剩。
就算突破了空军的围追堵截,之后还要面对恐怖的炮火覆盖——根据情报,此次攻入阿登的敌军装备了大量自行火炮,只要有空中的眼睛不断为他们提供参数,那些火炮很容易就能制造出一片足以将整个骑兵师炸上天的弹幕。
必须营造出对方无法肆意出手的状况,借此机会拉近与敌军的距离,之后再利用对地形和环境的熟悉,对敌军装甲纵队展开伏击,只要击毁哪怕几辆战车、炸毁一段铁轨或几座桥梁都会拖住对方前进的脚步,为后方调整部署争取时间——这便是罗兰赋予第5轻骑兵师的任务。
为了达成这种状况,罗兰还为拉撒勒上校准备了刚研发出来,还没来得及正式列装、分发编号的大杀器——铁道鱼雷“伊卡洛斯”。
好吧,所谓铁道鱼雷其实就是个经过改装的火车头,不但车头和煤舱里堆放了大量炸药,还在火车头部安装了陆军研发的制式反战车武器“突刺爆雷(雷身和雷杆两部分组成,雷杆就是一根木棍,雷身外壳为水泥制成的圆锥体,内部是空心聚能装药形式装填的硝化棉,圆锥顶部和雷杆连接,底部装有三根钉子。使用方法和拼刺刀类似,拔掉雷杆顶部的保险销,然后对准战车用力插下去,于是使用者和战车就一起炸碎啦。为确保效果,一般是从侧面和背后下手)”,一装就是三根。为了防止遭到敌军扫射而过早引爆,还在火车头正面和顶部增加了装甲,理论上来讲,除非遭到大中口径火炮直击,这种无人驾驶的火车头(启动后司机就跳车了)会沿着铁路一直行驶,直到耗尽燃料或是一头撞上某个倒霉鬼。
这种拍脑袋发明有没有实用性很难讲,但对B集团军群确实是个难以忽视的麻烦。铁路运输的效率远高于公路运输,而且不会受到天气与地形的影响,只要能获得完整的铁路系统,B集团军群眼下的道路拥堵就能获得很大程度的缓解,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如此迫切地夺取巴斯托涅的原因之一。
有着这一层考量,指挥部也难免有些投鼠忌器。放任那些移动炸弹显然是不可能的,可打爆它又会破坏重要的铁路设施,尽管提前做好了应对铁路被破坏的准备,可只要有一丝可能,指挥部还是想得到完好的铁路。要知道他们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如今每一秒钟都无比珍贵。
经过一番争论,最终集团军群指挥部决定空军继续执行战场遮蔽和侦察任务,抽调一批精锐工兵和突击队协同MDS部队去处理满载爆炸物的火车头,并排除沿线的敌军工兵,防止他们对铁路和桥梁实施爆破。
至于那支骑兵部队,就交给巴尔克战斗群去处理。
21.冲撞色当之门!(十一)
骑兵;
战车;
两者在战场上的交锋不是第一次了。
城市里、森林里、沙漠里、战壕里、平原上、铁道上。
遭遇战、阻击战、伏击战、奇袭战。
可以说骑兵和装甲兵一直存在着奇妙的羁绊,两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关系,战场上交手也不少。总体上来说,大部分骑兵最后都被钢铁履带碾成了一瘫血泥。不过事情也没那么绝对,比如说1944年的敖德萨战役中,苏联第4近卫骑兵军突袭某火车站,干掉了包括两辆虎式在内的大批装备,其中甚至还有一列装甲列车!虽说那些装备还在火车上没来的及进入战斗状态,但战斗民族骑兵战斗力也确实是杠杠的。从莫斯科城下、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一路打到柏林城下,红色骑兵可说是骑兵这个军种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完美谢幕演出。
此时的查理曼骑兵有着丝毫不逊战斗种族的勇猛和热情,在视死如归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有着撞飞机、撞军舰、撞坦克等等光荣传统的战斗种族,直追“一亿玉碎”的日本人,就连官方组织大规模自杀攻击和量产特攻武器方面都颇有几分相似。
查理曼如今的状况和大战末期的日本极为相似——缺乏资源,缺少制空权,缺少有经验的作战人员和技术员,相似背景下搞出来的东西相近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查理曼的反战车武器和战术运用,都是以‘伏击’为前提研发出来的。”
按住喉部受话器,诺娜的声音在整个营部游走。
照理说,接到敌情通报后应立即组织参谋和连排长商议,研讨下一步的行动,然后连排长们再回到各自单位落实安排。但如今已经没有那种悠哉悠哉的闲功夫了。
“如果敌军提前占领利布拉蒙,他们将获得绝佳的反战车阵地,我军不得不浪费时间和兵力去逐屋清剿。毫无疑问,在此期间敌军可能会破坏道路设施,设法做出战略战术层面的调整。我军精心筹划的攻势就会变成没人能笑得出来的笑话了。”
正如诺娜所说,查理曼的反战车武器本质上都是用于“伏击”和“防御”的武器。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本来战车就是一种进攻性武器,反战车武器先天就带有防御属性。至于查理曼为什么会把反战车武器发展成自杀武器,说到底还是技术底子薄,工业产能落后所致。
直到二战中后期研发出一系列单兵反战车火箭为止,步兵们面对战车的威胁除了冲到近乎自杀的距离使用各类投掷武器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办法了。曾被寄予厚望的反战车步枪此时除了对付薄皮豆战车和装甲车,也就还能对敌军步兵发发威了。这种情况在工业实力薄弱的日本尤为突出,哪怕是从德国人那里得到了“坦克杀手”,仿制出了“试制四式七糎喷进炮(日本人管火箭筒叫‘喷进炮’)”,由于空心聚能装药不过关,口径74毫米的火箭破甲弹破甲厚度才只有可怜的80毫米,100公尺距离上命中率不到60%。要知道德国人的“坦克杀手”使用kxs51.com.4322型破甲弹时,破甲厚度可是实打实的200毫米,别说打谢尔曼之流的“打火机”,就是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