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担心。”
“电子行业?”包玉钢愣了下,说:“这一行我的确很陌生,不过徐生的美的这些年来在国际市场呼风唤雨,我倒是非常羡慕,这样,我先了解一番,再做决定。”
“没问题,不过速度要越快越好,电子行业与传统行业不一样,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的快,晚了一步就可能晚了一辈子。”徐志笑着提醒道。
“好,不过现在还是说回会德丰的情况吧,除了连卡佛,不知道徐生还看重哪个业务?”包玉钢问道。
徐志喝了一口茶,说道:“我想要会德丰船务!”
“会德丰船务?”徐志的回答显然超乎包玉钢的预料,他原本以为,对方会选择主营金融业务的置业信托、或者联合企业。
前者在香江也算是一家优质的金融信贷公司,这种类型的金融公司在香江有很多,业务方面与银行比较接近,但吸纳的利息比银行高,而贷出去的利息自然也更高。可以算得上是民间高利贷,但做的也都是正规生意,与“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才是大公司的重中之重,很多香江的大公司,靠着自身的影响力,都会进入民间财务这个领域,甚至一些银行也参与进来。
而后者则是会德丰多年来并购的诸多企业中,一些资产优质且发展良好的企业,这些企业根据行业的关系,被逐渐合并起来,形成了现在的联合企业。
包玉钢思考了片刻后问道:“徐生,你是准备进入航运市场?”
“对。”徐志大方的承认道。
包玉钢笑道:“徐生,现在的航运市场已经萎靡了几年,目前大部分航运公司,都排着队将轮船送去拆卸,怎么你还准备进入船运市场?”
“就是因为现在拆船的人太多了,我就更要进入这个行业了,别人疯癫我疯狂,包生也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吧?”徐志回答道。
包玉钢点头道:“徐生的确选了一个好时候,目前全球的经济处于上升阶段,而大量的旧船被拆,很快货物与轮船就会重新恢复平衡,甚至回到10年前的阶段。
不过有两个点很重要,这第一点自然是什么时候船舶市场回暖,在这之前,养船也是一笔巨额投资。而第二点则是运价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到促进行业正常发展的程度,这个时间段一般还要晚不少,而在这之前,或许有订单,但一般也都是以亏损为主。”
“包生既然看的这么透彻,为什么现在还在减船?”徐志问道,包家虽然早就已经开始实行弃舟登陆的战略投资转移,但包玉钢毕竟是曾经的世界第一船王,旗下总吨位巅峰时期高达2000万吨,这么多船只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出手,目前,包家至少还有接近一千万吨的船舶吨位。
“航运行业或许过两年就会复苏,但我已经决定将精力放在香江,好好的发展九龙仓。”包玉钢笑着解释道,航运业在巅峰的时候的确赚钱,但十年也未必能碰到一次,从总体收益来看,远比不上香江房产,更不用说地产的经营要简单的多,特别是九龙仓,旗下大量商场,只需要安心收租就好,只要不抵押贷款,很难出现亏损的风险。
徐志点点头说:“这么说,包生也没打算要会德丰船务?”
“也不是。”包玉钢解释道:“本来我以为徐生看不上航运业,所以就想着我先拿回来,先利用环球国际成熟的维护体系来降低经营成本,等以后再慢慢的徐徐图之,将这些船全部出手。”
“原来这样。”徐志也明白了过来。
包玉钢接着说:“徐生,你怎么突然决定要投资航运业?”
“很简单,和黄将来会在码头领域继续耕耘,如果有了自己的航运公司,这是合则两利的效果。”徐志随口解释道,船舶经营中,最大的成本就是油耗、维护以及停泊费用,而将来如果和黄大肆建设或者收购国际码头,就可以减去大部分船舶的维护以及停泊费用。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航运公司每一只船舶的订单,都可以促进一个地方数万人的就业,影响力非凡,70年代的包玉钢在全球有着那么多政界好友,凭借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十万吨轮船的订单,连英法这种五常国家,每次包玉钢前往,都会派遣部长级别的人物陪伴,有时也可以接到总统及首相的接见。
而如果只是地产商人,如现在的李嘉成,即使在香江地产业混的再好,在海外,一个海关官员都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因此,投资一些能够增加自身影响力的行业,是目前徐志考虑的重点方向,这些行业不需要利润非常的高,只需能够自我造血、提供影响力即可,而金钱方面,自然是交给金融与高科技。
“这样倒也不错,可惜我们也复制不了,只有徐生才有这个财力。”包玉钢笑着摇头道。
徐志说:“说笑了,这剩下的联合企业以及置业信托,包生可以全部打包回去。”
“联合企业,这可是一个不太好的烫手山芋啊!”包玉钢苦笑着摇摇头说道。
徐志道:“包生,这联合企业旗下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公司的,比如一些纺织公司,可以搬到内地,而且联合企业最值钱的就是它在元朗的几栋工业写字楼以及一些工业用地,九龙仓倒是可以好好开发一下。”
包玉钢哈哈笑道:“好,这个山芋徐生看不上那我就接了,虽然麻烦点,但还是会有收获的。”
徐志道:“包生,既然这样,我先安排和黄以公开收购的价格买下你手中的股份,再进行私有化,然后我们再分拆会德丰!”
“好,我没问题,具体的后续价格,我们的团队再好好商量。”包玉钢同意道。
476 11.6亿美元的年净利润
会德丰的收购,消息来的快去的也快。
1985年1月16日,公开发动收购的第四天,和记黄埔集团公开宣布,已经持有了会德丰52的股票,将会以收购之前的股票市价的15发起了全面收购邀约。
和记黄埔集团从来不发分红,这令所有投资者咬牙切齿,明明手中持有百亿港元,却一点也不肯分给股民。
会德丰如今已经过半股份在和黄的手中,即使有股东拒绝了这份收购价格,但会德丰以后必然也会执行和黄的政策——不发分红。
没有话语权又没有分红,这自然导致了大量的股民思考再三后出手了手中股票。
一星期后,和黄收购了会德丰903的股票,进入了收购的最后一步,强行退市并进行全面私有化。
后续的事情就更简单,一个月内,和黄与九龙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