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5 章(1 / 1)

大奉打更人 卖报小郎君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无非是想树立名望,好为谈判增加筹码。”

“哼,以为这样,朝廷就会退让?痴心妄想。”

“他就算真的赢了张慎,我们也不会退让半分。”

元景帝皱了皱眉,他们越这么说,恰恰说明越来越忌惮那裴满西楼,把他当成了大人物,当成了大儒。

心态一旦出了问题,就转变过来了。谈判时,便会受到影响。

和一位名不经传的小子谈判,换成和一位名震天下的大儒谈判,心态能一样?

王首辅出列,沉声道:“需扼制其势,最好能击溃他的气势,摧毁他缔造的声势。”

元景帝冷哼一声:“而今也只有期待张慎了。”

魏渊摇头失笑。

...........

怀庆府。

身穿素雅宫裙的怀庆,手里握着国子监借阅的一卷《北斋大典》,孜孜不倦的读着。

许七安和临安同坐一桌,一个眉头紧皱,一个柳眉轻蹙。

裱裱趁着怀庆不注意,剥了一颗葡萄塞许七安嘴里,后者吐出籽,问道:“这破书真有那么神?”

怀庆微微颔首,头也不抬,说道:“裴满西楼若是生在大奉,必成一代名儒,青史留名。”

许七安深吸一口气:“此人能做出《北斋大典》,想必兵法之道也醇熟的很。敢挑战张慎,则说明他有相当大的把握。张慎的《兵法六疏》广为流传,这裴满西楼知张慎,后者却不知他。”

平心而论,他并不想看到蛮族得利,大奉出兵势在必行,但不能这么便宜北方妖蛮。

过去二十年里,妖蛮频频劫掠边境,烧杀戒律,甚至吃人。楚州时,许七安亲眼见到逃难的百姓,流离失所,风餐露宿。

也见过因为战事连连,贫户们日子过的很苦。

放眼大奉,楚州是最贫困的州之一,常年受刀兵之累,这一切,全拜蛮族所赐。

怀庆抿了抿粉嫩的唇,语气少见的透着凝重:

“张师,早年曾经上过战场,随后因为仕途不顺,辞官。他在兵法之道颇有见解,但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这几十年里,他隐居书院,恐怕早已荒了兵道。”

许七安心里一沉。

其实要说兵法的话,他上辈子唯一知道的兵法就是孙子兵法,不但知道,他还背过。

当然,许七安自己是不会去背这种东西的,这属于老师交代的课外作者。

这么多年过去,早就忘了七七八八。

得益于炼神境后,元神产生蜕变,超脱凡人,他倒是能重新记起孙子兵法的内容。

而且,九州拥有超凡力量,在他看来,这个世界的兵法更趋于大开大合,武力蛮干。就比如四品高手在战场上,可以横躺普通士卒组成的骑兵。

不需要太讲究战术。

而诞生于凡人世界的孙子兵法,则偏向“微操”,更注重细节。

“后天文会,你随我一起参加。”怀庆说道。

“如果张慎出席的话,二郎肯定要参加,我不好易容成他的模样。”许七安皱眉。

“那便易容成旁人,充当我的侍卫。”怀庆脑子活泛,给出建议。

“好。”

..........

PS:小睡了一会儿,终于赶出这一章,虽然更新迟了这么久,但字数上诚意满满。

------------

老规矩,高潮写大章,不断更

嗯,我憋大章去了,平时可以断章,高潮努力不断章。至少要写大章。

------------

第两百零六章 文会(万字大章)

文会在皇城的芦湖举行,湖畔搭建凉棚,构架出足以容纳数百人活动的区域。

夏末的阳光依旧毒辣,湖畔却凉风习习。

原本文会是国子监举办,参与文会的大多是国子监的学子。

但裴满西楼一通搅和,闹出这么大的声势,出席文会的人物立时就不同了,国子监学子依旧可以参加,不过是在外围,进不了凉棚里。

文会在午时举行,因为这样,朝堂诸公就可以利用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堂而皇之的参加。

午时将近,国子监学子们穿着儒衫儒冠,被披坚执锐的禁军拦在外围。

“这是我们国子监办的文会,凭什么不让我们入场?”

“主客关系怎能颠倒?”

“不但有禁军控场,连司天监的术士也来了,防备有居心拨测之人混入文会,莫非,莫非陛下要参加文会?”

正说着,一辆辆马车驶来,在芦湖外的广场停靠,车内下来的是一位位勋贵、武将。

他们和文会本该没有任何关系,都是冲着“讨教兵法”四个字来的。

不但他们来了,还带了女眷和子嗣。

“快看,诸公来了,六部尚书、侍郎,殿阁大学士.........”

“我猜到会有大人物过来,没想到来这么多?一场文会,何至于此啊。”

“兄台,这你就不懂了,一场文会自然不可能,但这场文会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谈判的事。两国之间无小事。诸公是来造势施压的。”

“区区蛮子,敢来京城论道,不知天高地厚。待会儿看张慎大儒如何教训他。”

武将之后,是三品以上的朝堂诸公,如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以及殿阁大学士们。

其中部分朝堂大佬也带了家中女眷,比如颇有文名的王思慕,她穿着浅粉色仕女服,妆容精致,端庄秀美。

“翰林院的清贵也来了,有趣,这群书生自诩学问无双,待会肯定对那裴满西楼群起而攻之........”国子监的学子眼睛一亮。

一群穿着青袍的年轻官员,趾高气昂的进入会场。

翰林院是学霸云集之地,这群清贵虽然手里无权,年纪又轻,但他们绝对是大奉最有学问的群体之一。

他们正值韶华,记忆力、悟性、思维敏锐程度都是人生最巅峰的时刻。

有了他们入场,国子监的学子信心倍增。

翰林院清贵们入座后,低声交谈:

“《北斋大典》我看了,水平是有的,然,杂而不精。”

“对我等来说,确实不精,但对天下学子而言,却是深奥的很呐。”

“此人确实厉害,单一的领域,我等都能胜他,论所学之广搏,我等自愧不如啊。”

“对了,若论兵法的话,我们翰林院里,无人能超越辞旧了吧。”

刹那间,一道道目光望向俊美如画的年轻人。

许新年坐在案后,清晰的察觉到不止翰林院同僚,不远处的勋贵、诸公也闻声望来。

那是自然,我主修的就是兵法.........他刚想颔首,便听勋贵中响起嗤笑声:“裴满西楼讨教的是张慎大儒,老师总不至于比学生差吧。”

许新年有些恼怒,朗声道:“圣人曰,学无长幼达者为先,谁说学生一定不如老师的?”

勋贵、武将们哄笑起来,知道他是许七安的堂弟,有几个笑的特别恣意,把嘲笑写在了脸上。

这个许新年学问是有的,但除了一张嘴能骂出花,其他领域,在翰林院里并不算多出彩。

他竟说学生能胜老师,可笑至极。

嗯?骂人?

勋贵武将们反应过来,笑声猛的一滞。

许新年喝了口茶,矜持的起身。

...........

许七安穿着轻甲,腰胯制式佩刀,跟随着怀庆和临安的马车来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