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元婴后,身轻如燕,感觉体术也随之增强。原来本质上是我对肉身的掌控力增强了。】
李妙真恍然大悟,很多时候,随着品级提升,身体各方面能力会有增长,大家习以为常,很少去刨根问底的深究其中缘由。
毕竟不是人人都爱做学问的。
【一:许宁宴,你真是个天才。】
天地会内部会议结束。
许七安收好地书碎片,返回棋盘边,苗有方脸色兴奋,落子如飞。
他和慕南栀黑白对弈,杀的难解难分,塔灵老和尚惊呆了,想不到两人的棋艺竟如此超凡脱俗。
“原来这就是围棋啊,呵,根本不难嘛,我以为棋盘对弈是读书人才能做的事,是需要高深学问才能玩的游戏。”
苗有方一脸窥见了世界本质的模样:
“不过如此!”
许七安闻言,看一眼心眼蔫坏的王妃。
我这徒弟本来就不聪明,你还使劲的忽悠他.........他心里埋怨一句。
............
皇宫,德馨苑。
怀庆手里握着一卷书,站在窗边,望着院内的风景。
“坚持不懈的锤炼元神,可更快晋升化劲........”
她咀嚼着这个信息。
确实,武者除了练气境大圆满时,日复一日的观想之外,一旦顺利晋升炼神境,便会减缓观想力度。
将大部分时间用在练气和泡药浴上,为晋升铜皮铁骨做铺垫。
等到了铜皮铁骨境,则开始锤炼肉身,领悟化劲。
每一个品级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包括怀庆自己,晋升铜皮铁骨境后,她隔三差五才观想一次,疏忽了元神的锤炼。
是的,她已经晋升铜皮铁骨。
那天在御书房外的偏厅里,能和滚烫的茶水,就是因为最好的证明。
那次也是怀庆最大的疏忽,无意中暴露自身修为。
怀庆返回书桌边,撕下一张纸条,在上面写了一连串的名字。
开头一个名字:
陈婴!
她吹干墨迹,折叠好纸条,起身离开书房。
“准备马车,本宫要回府一趟。”
她吩咐完丫鬟,走至外院,招来侍卫长,道:
“让名单上的人来府上找我。”
纸条递出。
...........
云州!
都指挥使衙门的大牢内,空气潮湿,夹杂着淡淡的腐臭。
谢芦抬头看着墙壁气孔里射进来的阳光,怔怔发呆。
他被关押在大牢里已经有半年。
作为新任的云州布政使,堂堂正三品大员,朝廷对他的处境不闻不问。
半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位意气风发的读书人,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囚犯。
地牢潮湿寒冷,手脚长满冻疮,因为长期没有洗澡,浑身恶臭,皮肤轻微溃烂。
谢芦原本是漳州知府,管辖着大奉粮仓,颇有功绩,在民间和官场收获不菲的口碑。
上任云州布政使宋长辅伏诛后,他走马上任,赴云州接替布政使位置。
谢芦料定云州是个烂摊子,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谁想,上任后竟顺风顺水,既没遇到结党刁难的下属,也没遭受都指挥使杨川南的打压。
意外之余,对杨川南这位忠心耿耿的都指挥使,好感大增。
如此过了三个月,有一天,杨川南忽然设宴相邀,席上,这位都指挥使痛斥朝廷腐败,污吏与贪官横行,百姓民不聊生。
并向他讲述了五百年前皇室遗脉的存在,诚挚的邀请他加入潜龙城,推翻腐朽的皇室,拨乱反正,迎回大奉正统。
谢芦假装同意,回府后,立刻写密信上告朝廷。
但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被监视,密信还没送出去,人便被关进了大牢。
昏暗的走道里响起甲胄铿锵声,一道高大挺拔的身影,停在栅栏外。
披甲配刀,神威凛凛。
正是云州都指挥使杨川南。
..........
PS:先更后改。
------------
第九章 称帝
“谢大人,有段时间没见了。”
杨川南右手按刀,挺直腰背,立于栅栏外,声音醇厚: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难熬啊,我原以为谢大人会死在大牢里,没想到你竟撑过来了。”
谢芦脑袋动了动,目光透过蓬乱的头发,看着栅栏外的杨川南,声音嘶哑:
“你来做什么,劝我归顺逆党?”
杨川南颔首:“这是你唯一的出路,别指望朝廷来救你,堂堂布政使被囚牢中半载,无人问津。谢大人是聪明人,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谢芦缓缓道:
“云州已经脱离了朝廷掌控,没猜错的话,在我上任之间,云州官场就已经在你掌控之中。”
杨川南笑道:
“不是在我掌控之中,而是在城主掌控之中。我自成为云州布政使以来,便一直暗中培养党羽,扶植亲信,直到一年前,以宋长辅为首的巫神教势力被拔除,我才彻底掌控云州官场。
“如今整个云州,尽在我们掌控之中,包括你的性命。”
云州的乡绅、本地望族,以及士大夫阶层,都已归顺潜龙城。
他们有的是自愿归顺,没有选择,有的本身就是潜龙城暗中扶持。。
整个云州,纵横万里,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脱离大奉朝廷掌控,这里头彰显的,是潜龙城几百年经营的底蕴。
“谢大人是两榜进士,素有官声,潜龙城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谢大人,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儿事。”
杨川南苦口婆心的劝道:“潜龙城才是你大展拳脚的归宿。”
谢芦笑道:“可惜了。”
“可惜?”
“可惜这七尺身躯,空读一肚子圣贤书,只能提笔,不能杀人。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愿承认,但眼下,的确如此。”谢芦惋惜道。
杨川南脸色微冷,道:
“十年寒窗不容易啊,谢大人能以寒门之身,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真的忍心大半生的心血,一朝散尽?”
“不忍心,”谢芦靠着冰冷的墙,又一次抬头望向气孔里照射进来的阳光,嘶哑的声音,喃喃道:
“但更怕千百年后,遭后人唾弃。姓杨的,你可知我最敬佩的人是谁?”
杨川南冷冷的看着他。
“是楚州布政使郑兴怀,他让天底下的读书人明白什么叫“舍生取义”。”
谢芦冷笑一声:“罢了,与你这种人有何可说。”
杨川南点点头:
“既然如此,便不多费口舌了,谢大人是求仁得仁。”
他抽出长剑,斩断铁链。
哐!
牢门被踹开,杨川南迈步向前,手里铁剑往前一递,剑尖刺入谢芦胸口,将他钉在身后的墙壁上。
谢芦双手握住剑刃,痛苦的挣扎了几下。
他的手沾染了温热的鲜血,生命随着血液快速流失。
杨川南哂笑道:
“忘了给谢大人留写遗书的时间,死之前还有什么话想说的,尽管开口吧,不然就永远都没机会了。”
谢芦没什么想说的,只是想起了年轻时,挑灯苦读的岁月。
那会儿山海关战役还没有打响,先帝也还没有修道,大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可是,自山海关战役后,一切都变了,大奉国力日渐衰弱,每年都有灾情,且逐年加剧。
谢芦是经历过太平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