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1 章(1 / 1)

华娱从1980开始 一根黄山 2000 汉字|5 英文 字 2个月前

知道估计是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吴见夜心有体会的说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景,想看什么风景了,就去什么地方住上两天就是了!”

朱惏:“嗯!”

随后她想起了吴见夜在临安西湖买的那个地方。

“对了,临安的那个庄园怎么样了?”

“贝聿銘已经完成了初期的设计稿,我看没什么问题,今年下半年就会动工了!”吴见夜说道。

贝聿銘不亏为世界级的设计大师,设计出来的庄园,充满了华夏南方庭院的风格,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应有尽有。

朱惏笑道:“那咱们拍完《侏罗纪公园》那边是不是就完成了!”

吴见夜:“应该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足以完成了!”

两人聊了一会,吴见夜看着香江的夜景,突然说道:“咱们喝点红酒吧!”

刚刚虽然与周涛等人喝了一些,但是对于吴见夜来讲根本没什么,现在这样的风景下,与朱惏喝点红酒到是更有情趣。

朱惏也是开心的点点头。

吴见夜走出去,拿了瓶红酒走了进来,因为是临时起意,所以醒酒的流程也就没有了,不过这种事情不管是对于朱惏还是吴见夜,都不会在乎这些,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在和谁一起喝酒!

两人打开窗户,走到外面的阳台,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欣赏着远处香江的夜景,聊天,喝酒

翌日!

吴见夜与朱惏一起醒来,不是自动醒来的,是被吴念一的哭声给喊醒的。

吴见夜开始为已经断奶的吴念一泡奶粉,而朱惏则是抱着吴念一开始哄孩子。

没多久楼下的下人打来电话,告诉早餐已经准备好了。

吃完早饭后,则是由司机开着一辆保姆车,带着吴见夜,朱惏,吴念一还有吴念一在香江的保姆,出发去铜锣湾逛香江了。

朱惏是第一次来香江,虽然是为了宣传《新白娘子传奇》但是吴见夜还是要带着朱惏先去逛逛香江的。

保姆车来到铜锣湾后,吴见夜根本没注意到就在保姆车的不远处,跟着几辆汽车,等他们下车的时候,在这几辆汽车里,有人拿着照相机正在拍摄他们呢。

“早就听说吴见夜在国内已经结婚了,这个女的应该就是他的老婆了吧!”

“别废话,赶紧拍下来,对了,一定要拍下他儿子的正面照片,回去主编一定会非常开心的!”

“嗯,我刚刚看到了几家别的报社的人,他们应该也是接到了消息,咱们得抓紧点!”

华娱从1980开始 </p>

第五百五十八章 要出事(4000+章节,求订阅~)

铛铛铛!

这个时候,车内的两个记者突然听到有人在敲他门的车窗,回身一看,便看到了自己车子后面有几个身着黑色西服的男子,在敲他们的车窗。

记者按下车窗,问道:“怎么了?”

“把你们的相机给我!”

“为什么啊?”

“放心,随后会有人给你们送上新的照相机的,但是现在你们手里的相机必须交出来!”

“不交,你这是妨碍新闻自由的权利,我们有权利告你们的!”

“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最后一遍警告你们,交出你们手里的照相机,否则后果你们自己承担!”

两个记者自然不会因为那几个黑衣西装男的话语便交出自己手里的相机了,这里面可是有着大爆料的,前段时间吴见夜为了给周惠敏出头,帮她创作了十首歌曲,现如今已经开始推广的两首《小小》和《最爱》都是现如今香江最虎的养女,却能够在胡文虎的子女中脱颖而出,成为胡文虎的接班人,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了。

经过这些年的经营,胡苋也向世人证明了,胡文虎将她列为接班人,是明智之选,现如今《星岛日报》在香江是与《东方日报》齐名的两大报纸,而星岛报业集团更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

而胡苋个人的身家也在25亿港币左右。

在五十年代,《星岛日报》能够在香江取得成功,很大的功劳要数他们当时的主编林霭民,林霭民任星岛日报、晚报社长,权势很大,功勋彪炳,但永远是一个高级打工者。胡文虎也就是胡苋的父亲是报业王国的绝对君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两报社长之位,不是那么好坐的。

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反正他们分道扬镳了。

1951年,林霭民因“挪用公款炒股”被革职,他去职时带走报馆10余名业务骨干,另创一家《循环日报》。

林霭民与胡文虎20多年的宾主关系一夜断绝,这就是轰动香港报业的“林霭民事件”。

星岛元气大伤,一片混乱。

胡文虎代理社长,动员子女全来临时顶班或参与管理。因创痕很深,事逾3年,报馆仍人心浮动。

现在老主人胡文虎又死了,星岛前景如何,更是难于预测。

胡苋走马上任,年纪才22岁,她与家族部分成员住在虎豹别墅,嫂子怎么看都不放心,说要陪她去上班,胡苋苦笑道:“你看,经理还是个孩子,要人陪着上班?”

据老报馆的人回忆,那天胡苋很朴素,提个文件袋,像一名普通职员,来到报馆,她沉着冷静,带有一点忧郁,她没有坐在经理室椅子上,召见各级主管,发号施令。而是去各部门造访,说话很简短,也很实在。

“人真奇怪得很,一个年轻女孩子,几句简单朴实的话,居然使我们想发泄的一肚子气不知道何时溜掉了,我们觉得她虽然嫩,但很实在,她的面部表情告诉人们需要支持,是一个可信赖的人,就这些也就够了。”一位老星报记者回忆道,他接着又说:“当时一些人听了她的话,认为她很有涵养,有城府,好像是一个猜不透的人。”

胡苋为什么这样镇定?是她以先父的办报原则为底气。她重修的办报宗旨是:“一份能够赚钱的报纸,就是一份好报纸。”

她推行“事业部制”,层层负责,层层包干,指标落实,定期考核,实施后的第一年,各部门的利润翻番,员工收益增加,对胡苋刮目相看,众人说:

“这姑娘比她父亲厉害。”

一战成名的胡苋,得到了星岛报业集团的上下人等的尊重,而胡苋继续带领星岛报业大步向前。

她把报纸同时销往湾湾,并增发欧美航空版。后来采取比飞机更快速的办法,利用通讯卫星传递,当日在纽约、伦敦、巴黎、堪培拉等地开印。

若论在香港的销量,星岛逊于东方、天天等报;若论在世界的总销量,星岛日晚两报,销量高达100万份。

1962年,胡苋独资创办《快报》,星岛的利润逐年上升,1973年,报业税后纯利1500万港元;进入80年代,报业年利润逾1亿港元。

这样的业绩,连欧美一些大报都自叹弗如。

1972年5月,星系报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