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4 章(1 / 1)

华娱从1980开始 一根黄山 2000 汉字|8 英文 字 2个月前

约约看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子,但是只有少数自由派知识分子主张把它变成一种政治选择,用自由主义“改造华夏”。但这种政治拔高并不接地气,它在华夏走不通....”

“世界形势变换自由主义成了政治工具,改革开放孕育并兼容了自由主义,调动了它推动个人进步的积极意义。但短期来看,他只是个舶来品,只是个乌托邦的空想主义......”

“说白了,就是你刚刚提到的,那些玩意跟咱们没关系,你只管做好你的国际倒爷就可以了。”

杨准点点头:“这个在理,管他们怎么想的呢,反正老子知道他们人傻好骗就可以了!”

陈明今天就是一个好奇宝宝:“有多好骗?”

杨准解释道:“其实也不是好骗,就是老毛子这些年跟美利坚那边一直闹军工竞赛,根本没有发展民生经济,咱们国内的不少的人拿着国内的牙刷,牙膏,洗脸盆之类的民生用品,就能在老毛子那边换来不少的好东西。”

“听你这么说,干这行的人还挺多了?”

“那是自然,当时我一去,才发现好家伙,全是华夏人.......”

国际倒爷就是从加盟国开始的,八十年代初期在东欧攻城拨寨,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让华夏人占领了匈牙利,捷克,波兰,保加利亚。

但是,地域相对狭小的东欧,满足不了华夏倒爷们的胃口,最后一看老毛子病怏怏的,八十年代中期都一拥而上,带着大包的各种小商品去苏联,刚下火车,就在站台上,摊开包裹,带的小商品,不管是什么,呼的一下就卖光了,很多人大赚了一把,然后马上回华夏再去进货....

1984年通常被认为是华夏非公有制经济的起点,活跃在华夏富豪榜单上的一批人基本都是声称在这一年开始创业的。

但是许多人的第一桶金积累完成大部分都是在1983年,刘家兄弟在川内搞养殖搞成了百万户,王万科靠倒腾玉米成了百万户,陈立华靠文物和香港炒饭成了百万户,牟大王靠倒腾山寨钟表赚了七八万。

剩下的靠倒卖紧俏物质的发家人,就是更不计其数了。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倒爷”。

1983年7月,义乌建造了华夏最先进的小商品专业市场,上千个摊位。

在1983年前后,温州的家庭工业有十余万户,从业人员40万人,常年有十万人奔波于全国各地,推销产品和采购原料,有人用“四千精神”来形容这“十万购销大军”的艰辛: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跑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

在这些购销员的四海奔忙和穿针引线下,乐清、苍南等县日渐形成了400多个商品交易的集散地。

倒爷们找到了组织,商品流通流域发展的更加蓬勃,构筑出一张辐射农村及中小城镇的商品网络,在物流需求的诱发下,周边冒出数以千计的家庭工厂,最终形成“前店后厂”、“双轮驱动”的初级产业格局。

当然,华夏的改革开放还没有明晰的套路,在老百姓看来,改革开放就是倒爷、交谊舞、、万元户、包产到户、恢复高考和邓莉君的靡靡之音。

许多人挣钱已经挣得上瘾了,兴奋劲根本停不下来,死了也要挣钱。

但是在1983年,遇上风头,八大王、年傻子、老牟子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在国内遭受打击之后,许多人开始惴惴不安。

赚不到钱,让他们比死还难受,但是很快,“倒爷”们把目光转向了国外。

于是许多人越过边境,东欧到处都是中国人的身影。

这是最早的一批国际倒爷,但是还是没法跟后面的苏联倒爷相比。

第四百六十九章 平平淡淡的生活

杨准虽然说的妙趣横生,但是吴见夜与陈明都能够在他的话语中听到,这里面肯定是不会像他说的这么轻松的。

否则杨准也不可能组织一个由国内和苏联人联合起来的保安公司了,杨准也与普通的倒爷不一样,普通的倒爷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而杨准则是听从吴见夜的吩咐,追求的是长期利益。

所以即便杨准是挣钱挣得多,但是花钱也是如流水,当初的一百万早就通过孵化成为了上亿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有一大半让杨准花在了那里,现如今听杨准在苏联,在东欧也是一位能够叫的出名头的人物了。

还有三年的时间,相信到时候杨准在那边的影响力还会更大,不过吴见夜也提醒了杨准一些需要戒备的事情,毕竟后来那位猎熊总统上台后,收拾的第一拨人就是七大寡头!

低调点总是没有坏处的。

又交代了杨准一些事情后,见杨准那边时不时的看自己的手表,吴见夜笑道:“行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嘿嘿,那我先撤了啊,跟南南约好了一起吃晚饭的!”杨准嘿嘿一笑,拎着自己的包就跑了。

吴见夜看了一眼陈明,问道:“晚上有没有事情,一起吃饭?”

陈明也是嘿嘿一笑:“今天就算了吧,我也找了个女朋友。”

吴见夜瞥了陈明一眼,这才几天啊

吴见夜把吴双庆叫了进来:“车钥匙给我吧,你们忙自己的去吧!”

吴双庆点点头,也没问为什么,也是因为吴见夜会经常这么做,所以他也就不好奇了,反正这个时候,就意味着吴见夜今天晚上不会回家了,而他与戴震也会在这个时候,回到他们自己居住的四合院。

堂庭文化常年停着几辆车,有奔驰w123系列的230e,这款车型其实在德国1983年就停产了,但是在84年的时候,奔驰与国内签订了组装协议,算得上是国内最早组装的进口车了,只不过因为各种条件制约,双方谁也没有公开宣布罢了,不过这款车型在这个年代已经算得上是国内的豪车了。

吴见夜是很少开这辆车的,一般都是堂庭文化自己接送重要客人的时候,才会用到这辆车。

吴见夜平常开的的还是切诺基,自从去了一趟敦煌,吴见夜就喜欢上这款车型,在堂庭文化这个款式的车也是最多的,足足有5辆,不过后来被王硕等人借去两辆。

但是当吴见夜自己要走车钥匙的时候,一般的就是那辆停在公司的里从来没有人动的桑塔纳了。

这辆车从外观上看,其实和市面上跑的桑塔纳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里面早就经过了改装了,真皮座椅、abs、ebd、安全气囊、天窗、电动车窗、这些东西一般的桑塔纳都是没有的,这些零部件都是从香江那边调来的,就连改装的师傅都是在香江请过来的。

开着这辆桑塔纳,吴见夜直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