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礼,以及加入企业家协会、工商联、政协等机构,就是知道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跟其他企业家抱团,共同抵御来自外界的侵扰。所以,县里准备推荐他为人大代表,韩皓并未拒绝,身上有人大代表的政治身份,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对企业有裨益。
如果到时丘书记调走,换了一个书记不再对华夏厂提供足够保护,那至少自己得有自保之力。所以,韩皓在为个人套上政治保护衣的同时,还在天京尽量结交一些政商界的知名人士。有时候高层的一句话,顶得上底层无数人的忙碌。
但韩皓也有一个底线,就是不和某个政府官员发生金钱上的业务往来。这是胡一鸣一再强调的地方,要跟政府关系好,而不是只跟官员关系好。只要企业做好了,政府自然会把你奉为座上宾,因为你可以提供税收和就业,这并不会随着官员的离任而改变。
总之,如何处理好政商关系,还需要韩皓一路慢慢琢磨。在被誉为全世界最有控制力的政府管控下,国内企业必须善于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不然容易半路翻车夭折。
小县城过年还挺热闹,去年大家都挣到了不少钱,因此走亲访友的人流明显多了。在县城大街小巷上,能见到不少华夏牌的踏板车穿行。毕竟地处生产基地所在,供货量远非外地能比。庞爱国大年初一就开门迎客,趁大家有空逛街正好来店里看车预定。
坐在店里,看着顾客盈门,庞爱国盘算着明年这个时候自己就能换上四个轮了。两轮摩托再好,还是比不上四轮小车有面子,他在盘算着自己明年该买什么车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要是华夏厂也生产小轿车该多好!”
既然摩托车能做好,那小轿车应该不成问题吧?如果到时生产小轿车了,那自己不就可以售卖小车了?
庞爱国看了看自己现在的店面,心想面积肯定不够,找机会得到县城四周看看,有好的地方可以先占下来。倘若要买小车,那么买土地的钱就肯定不够,到底是买车还是买地,让庞爱国一时半会无法决定。他决定还是老样子,听一听小舅子韩皓的意见,他让怎么做就怎么做!
李玉梅已经在收拾打包东西,不出意外的话大年初六她们母女就会正式搬离虎山县,去市区里工作居住。因此,萧芊妤趁仅有的几天时间,回到自己自从有记忆的地方开始一一重温过去,以此留下纪念。
幼儿园,小学,中学……
一路成长,一路求学,在校园里萧芊妤获得了许多荣誉,留下许多美好的时光。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校园,再来到虎山高中。往日时光,一一浮现在自己眼前,恍如隔世。
走在虎山高中的校园内,看着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萧芊妤发现自己眼下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韩皓的自我介绍。
““我叫韩皓,韩信的韩,皓月当空的皓,简而言之就是月下追韩信。”
她有些想不起来韩皓到底长得如何,只记得他的肤色黝黑,给自己的感觉是身上带着一股土味。
反倒是紧张的高三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自己一心要考上好的大学,为了今后出国留学深造。
走出校门,沿着街道绕着县城走,萧芊妤发现一处店铺人声鼎沸。仔细一看,原来是华夏摩托的专卖店。
她想了一会,决定进去一看究竟,到底久闻大名的华夏摩托是怎么一回事。
“小姑娘,慢慢看,我们华夏品牌的摩托车性价比最高,还在央视打广告。”
庞爱国看到一个挺漂亮的小美女进店,不由招呼了两句。
围在一群人中间,萧芊妤看到大家纷纷煞有其事地在讨论,她也听不懂,总之感觉店里生意挺好,因为就在她进店区间就有两位顾客爽快掏钱下了单。能让顾客心甘情愿等上一个月提车,想必华夏品牌的车子自有独到之处。
既然看了店,萧芊妤也循迹来到虎山工业园。
一到地头,就看到气势磅礴的华夏摩托广告牌耸立在路边。朝工厂方向走去,发现道路名字也已经改成了“华夏路”,看得出华夏厂在县里的重要地位。
来到厂门口,发现现代化的厂房尽收眼底,不时有工人进出厂区。过年时间华夏厂放假,但依旧有一些工人没有选择回家,而是留在了工厂宿舍过年。看到这些工人放假还穿着厂里的工作服,脸上一副自豪的神色,想必他们都为能在华夏厂工作而骄傲吧。
想不到眼前的这一切都是自己曾经的英语学生,自己一直瞧不上眼的男生创立,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萧芊妤一定认为是天大的谎话。但事实清清楚楚摆在眼前,萧芊妤不由不相信。她突然间有一种冲动,想要当面问问韩皓到底是如何弄出如此大的局面。但这种冲动很快就消失了,她不可能主动去寻找他,因为某些只有两个人知道的原因。
自己跟韩皓之间的过往纠葛,萧芊妤谁都没有告诉过,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两人曾经关系靠得如此之近。
就让这一切都尘封在自己的记忆中吧,萧芊妤毅然转头大步离开,不再留恋过去的时光。
当萧芊妤转过十字路口时,一辆桑塔纳开了过来,韩皓正好低头把音响的开关按下,谁都没有发现对方的身影,两个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彼此擦肩而过。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
……”
伴随着音乐声,韩皓往东,萧芊妤往西,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直至再也不见。
第五十八章 出国考察
1994年,中国摩托车产量达到了522万台,比万台增长了44.6%,大大出乎了业内专家的预计。天籁『小说ww『w.『⒉尤其产销率达到了97%,库存19.25万台,呈现出产销两旺态势。像嘉陵、建设这样的大厂,产销率过了99%,基本处于零库存状态中。
想不到国内摩托车市场如此巨大,国民对摩托车的消费需求一下子迸出来。这跟我们国家经济形势好转有关,从1992年邓公南巡要求进一步改革开放开始,中国gdp产值连续以13%的度年递增,1994年达到了4.8万亿人民币规模。
人民手中有钱了,先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问题,在出行方面汽车依旧高不可攀,因此摩托车就成为广大国人的要选择。
摩托车高额的利润自然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他们纷纷想方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