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死,人挪活,现在自己可谓算是一帆风顺了,余航心里想到。
韩耀厂终于还是再次开张了,韩永福回到自己发家的地方。许汉通和陈典两位旧臣也随之回来,继续跟随韩永福开创事业。虽然他们在华夏厂干得也可以,但韩永福一召唤两人商量了下就结伴而回。和韩永福搭档多年,已经产生了感情,相比华夏厂两人在韩耀厂受重视程度更高。现在华夏厂都提倡高学历人才,两人初中文化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尤其管理上更加严格,让上了年纪的他们萌生了退意。
有了韩皓给的1000万,韩永福底气更足了。现在他得考虑韩耀厂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
韩皓建议他给华夏厂生产配件,只要质量通过验证,华夏厂可以采购韩耀厂的配件产品。
但韩永福并不想寄生在儿子工厂上发展,他内心其实有口气,想自己独立发展做出成绩来给韩皓看看,其实你爸水平也不差。
不过现在虎山大环境下,要想在机械领域有所作为,还真离不开摩托车行业。
手中有了1000万,韩永福再看后视镜、保险杠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东西就看不上眼了。发动机他自觉无法涉足,于是他把目光投到了车灯行业。车灯技术含量中等,还要求有一定资金实力,韩永福就打算从此处开始他的人生又一次创业。
有了韩皓做榜样,韩永福也决定到外地寻找合适的技术人才,通过研发带动工厂的发展。
顺便一提,华夏厂的红火发展自然也让不少亲戚朋友,托人情找到韩永福请求他帮忙安排进厂工作。但韩皓上一次在姐夫庞爱国问题上的决然,后来又闹出庞爱国挪用公款的事情,韩永福便不好意思向儿子开口,打算把这些人都安排到自己的韩耀厂名下。当然他也不是来者不拒,还是经过了自己的一番考核,留下了一半人。
现在韩皓的翅膀已硬,尤其工厂又在县城工业园,加之跟父亲韩永福在事业上的微妙关系,他最终选择搬出了父母家,自己在县城买了一套二手的两室一厅居住。后来又购买了一块80平方米的地皮,开始建设三层半高的小楼房,作为自己的新住所,预计要一年时间才能进去入住。
其实,更多的时候韩皓还是吃住都在工厂里面,毕竟员工宿舍已经落成,他拥有自己的一套单人宿舍。
尽管搬了出来,但韩皓还是尽量每周抽空回家吃饭一趟,见见父母两人。在饭桌上,韩皓也跟父亲形成了默契,绝口不谈工作相关的事情,交流主要都是一些无关大雅的趣事。
当研发团队还在休假的时候,韩皓在华夏厂门口亲自迎接一位贵客的到来。
第四十四章 君子之交
天才壹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能让韩皓如此郑重等候,来人正是从京城到虎山挂职副书记的胡一鸣。作为从京城下来的学者,他的视野能站在更高角度看问题,韩皓也邀请了他好几次来华夏厂看看。
这次胡一鸣是以私人身份而来,提出要对华夏厂调研一番,看看其成长轨迹如何。现在乡镇企业发展再次被中央重视,他想找几个样本好好调研。华夏厂在虎山县算是一大奇迹,短短两年时间不到就突破了成长壁垒,抓住机遇飞速发展成为虎山的龙头企业之一。
韩皓带着他详细参观了整个华夏厂,并回答了一些比较隐秘的问题,例如华夏厂是如何拿到第一桶金,同时把自己一手打造华夏厂的过程说了一遍。
“能破釜沉舟瞄准机遇下注,还能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尤其是你所说的借东风筹粮草,这些机会都可遇不可求。中国现在面临大发展大机遇时代,你可真是赶上了好日子。要是早几年,说不定你会被以投机倒把罪投入监狱。
1989年时国家曾经对冰箱行业有过一次大整顿,所有没有上定点生产目录的厂家都一律被要求停产关厂。浙海省当初上百家冰箱厂最后只剩下不到20家,活下来的大多数还是想方设法挂靠定点厂目录名下才存活下来。当时还刮起了一阵风,许多像你这样的乡镇企业家要不把自己的企业无偿捐给国家和集体,要不就是寻找集体挂靠主动戴上‘红帽子’。就因为出现了民营企业挖国有企业墙角的说法,国家为此进行了专项打击行动,导致乡镇企业家对国家未来的政策深感迷茫害怕。所以在中国办企业,你除了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政策风险是跨不过去的红线。
这一次你能够兼并别的工厂挤入目录,从长远发展看属于重大的战略投资,这步棋下得很妙。
你知道为何钱江厂一直没能自主研发出发动机项目吗?为何这样的大国企一直没能像你的工厂一样灵活多变适应市场?”
胡一鸣果然看问题高度不一样,韩皓跟在他身后学到不少东西。面对胡一鸣的提问,韩皓想了一下回答道。
“厂领导的执行力不够,投入的资源也不足。”
“你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存在着根源关系就是国家对国企的管理定位一直认识不清,直到现在中央还在探索如何管理中国大大小小的国有企业。
一直以来,像钱江厂这样国企赚取的利润基本全部都要上交国家,厂里只留下维持正常运转资金。利润都上交了,想要进行技术改造需要打报告上去走流程,往往企业没有足够资金积累进行下一步的研发。我们国家最知名的轿车品牌红旗在1984年的时候停产,另一个品牌沪江牌轿车也在1991年落幕。在50年代开始,他们都是国内乃至世界上一流水准的汽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过去到80、90年代,这两大品牌轿车的生产技术一直没有太大改进,很可惜被市场淘汰了。
直到近几年,国家才放开对国企犹如婆婆般的控制,允许企业截留发展资金,但它们在发展方向、人事任免、企业自主、财务自由等方面依旧被政府无形的手操控着。
从放权到联营,再从联营到承包,又从承包到合资,最后来到合资、股份制改造并存,我们国家对国企进行了许多次探索,现在依旧还在路上。
所以,我才说你身处在一个幸运的年代。国企拖着沉重的身躯在转型,外资企业还在国门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