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1 / 1)

造车 榕之子 2000 汉字|2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中门槛已经很高,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苗振华不得不把门槛降低,要求初中毕业即可。在1986年中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强制把初中纳入义务教育,但由于国家投入资源有限,市场上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小学文化水平。

初中文凭是苗振华的底线,一个工人必须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才能够懂得他教授的入门课程。工人的培养,韩皓完全交给了苗振华处理。苗振华提出的师徒制、统一培训、技能评级、职业再教育等,说实话韩皓只听得懂一小半。既然有专家老师傅在,那就把事情交给他负责就好,韩皓知人善用这一优点更能发挥手下专业人才的作用。

如此局面正是苗振华喜欢,他原本就一直在军工大国企里面工作,平时对国企的人才培养机制利弊有过研究。现在他可以依照自己的理念,以自身工作经历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从头到脚为韩耀厂创立一个带有苗氏印记的人才培养机制。

3辆运着集装箱的重卡轰隆隆开到了虎山工业园,上面运载的就是韩耀厂第一批进口的机床设备。

机床是精密设备,装运卸载时需要十分小心。韩耀厂生产车间外,大型吊车、叉车、手推车、升降机等一应俱全,准备从集装箱上把进口机床搬运进刚建好的生产车间。

”哇,这就是苗老指定进口的cnc高精度机床。它专门用来制作各类模具,据说售价高达120万。我就是光靠触摸,就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着非凡的能量。”

牛大伟一脸陶醉地围着其中最大的机床打转。

“行了吧,我看你的模样就是在数钱,触摸的是堆成机床样子的人民币。”

原班长简兵在一旁打趣道。

他们这些中专毕业的人有时间就聚在一起,畅想厂里进口的生产设备会是啥样。现在终于得偿所愿,每个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能实地安装操作进口机床是许多人无法企盼的经历。

所有机器都卸载运送到车间的制定位置,苗振华开始指挥人手对生产线进行安装调试。这个时候,他带来的4位亲传徒弟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苗振华把牛大伟等中专毕业的员工分为3组,每个徒弟带一组人,剩余1人后备。在同一技术标准指导下,他们3班倒连续奋战了70个小时,一条以进口cnc设备为核心,国产机床为补充的柔性生产线正式落地。初步生产能力为每年3万台发动机,经过后续改造能提高1倍数量。

虽然3班倒连续奋战了70个小时,但大家没有任何倦意。在生产线建成后的次日一早,都顾不得休息赶到了生产车间,眼巴巴等着这条生产线进行首次点火试生产。

苗振华亲自监督,一批熟练工人走到刚建成的生产线各个岗位就位,他启动按钮开始了生产线的运转。

生产线在建立之前,就已经在苗振华脑海中形成具体模样,他对操作工人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所以生产线一建立,只要经过对新机器设备培训操作,工人就可以直接上岗生产。尤其还有他在身后逐步亲自现场指导,生产线的正常运作应该不成问题。

郑南和钱江厂的几位技术人员一起前来观礼,毕竟韩耀厂生产线下来的产品主要提供给钱江厂使用。

“这怎么可能,昨天才落地,今天就可以马上试生产!”

得知韩耀厂把生产线安装完毕,只经过简单调试就马上开始试生产,有过相关经验的钱江厂技术人员感觉不可思议。

“你们是不是在逗我们开心?”

另一位钱江厂的员工也开口问道。

郑南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打了大问号。按照他的经验,生产线刚组装完毕,肯定需要一段时间调试,试生产一两个样品可以,但看韩耀厂模样基本就是上批量试生产了。钱江厂最快的生产线,仅用了1个星期调试后开始试生产,便获得了全厂通报表扬。现在韩耀厂如此信心满满,郑南着实担心开门红变成开门倒。

反倒是韩耀厂这边的员工,纷纷信心十足,犹如初生牛犊不怕虎。

“吱——”

进口的箱体加工专机开始启动,对胚体开始了第一步加工。

……

很快,韩耀厂生产的关键性发动机零件全部生产完毕,通过吊装流水线运送到总装配区,由工人通过装配流水线进行整台发动机组装。

装配流水线呈现封闭圆弧形状,如同运动场中的跑道模样,可以循环转动,上面有20个工位。总装工人每人仅负责一个或几个部件,例如有人专门安装活塞、离合器,然后传到下一个工位由别人继续负责合箱等。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工人们有条不紊依次安装上属于自己工位的零件,很快第一台发动机正式完成了组装,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苗振华亲自把其接上专门的检测设备,开始下线后的质量检测。

“突—突——”

发动机一点火,立即发出悦耳的转动声,各项指标显示正常。

“啪啪——”

生产的第一台70cc发动机下线点火一次性成功,所有参与了生产线建设的人都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许多人还兴奋地抱在一起,他们付出的汗水终于再次迎来了回报。这标志着韩耀厂的自有品牌“荣耀”ry70fm型号发动机正式开始推向市场。

韩耀厂一群人激动的模样,让一旁观礼的郑南都深受感动。他不得不承认,韩耀厂跟钱江厂相比,更加有活力和发展潜力。

“要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真是神了。”

钱江厂的技术人员摇着头自言自语。

看着生产线上70cc发动机不断下线,郑南觉得韩耀厂说不定将来会变成钱江厂的强大竞争对手。虽然韩耀厂现在看上去只是一家小型生产发动机的企业,但郑南就是在心里有这样的预感。他在想自己亲手见证参与了韩耀厂起步的过程,不知道这是不是养虎为患。但目前钱江厂却离不开韩耀厂,因为发动机这个心脏需要对方提供。

韩耀厂现在处于试生产阶段,每天工人单班生产,产量在80台左右。随着工人熟练度上升和新工人加入,整条生产线将会实行轮班制度,届时产量将会大幅提升。

郑南把随机抽样的3台ry70fm型号发动机带回钱江厂检测,发现质量完全合格,多项指标还超出了预期。这是因为在90cc发动机研发中,余航为首的团队做出了一些针对性改进,并把这些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