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1 章(1 / 1)

造车 榕之子 2000 汉字|8 英文 字 2个月前

论断,认为宏观调控不可避免。

在国务院内部,对中国汽车产量是否过剩也在进行争论。

之前宏观调控放了汽车行业一马,没想到一段时间之后,汽车行业出现了滞销情况。

“各地纷纷上马汽车项目,尤其是轿车行业拼命扩张,计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国家的需求,必须要尽快对汽车行业进行调控。尤其对进军汽车行业的民企,要关上大门提高门槛,现在10万元以下suv市场做烂,就是他们一窝蜂涌进来的恶果。”

有人主张宏观调控汽车行业,不能放开让各地胡乱上项目,导致资源浪费。

“我们国家还没有进入汽车社会,现在一刀切的调控对汽车行业健康发展不利。对当前的市场现状,要理性看待。一方面是刚才说的10万元以下自主品牌suv卖不掉,另一方面是中华、广本、现代等品牌汽车依旧供不应求。

要说过剩,我认为现在是结构性过剩。

一方面个别企业产品持续热销,排队加价现象依旧存在。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企业滞销,库存大量增加,被迫打起了价格战。

因此,我们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一起作用。一只手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进来,控制新增产能。另一只手要加快对现有汽车行业结构重组,鼓励兼并重组,清理无效产能。

双手打起组合拳,才能解决当前结构性过剩的难题。”

这是另外一方的观点,他们主张调控可以,但踩刹车要点刹,而不是急刹。

国外咨询公司提醒说中国汽车产量过剩,这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全信。中国的事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实事求是,在汽车还没有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就一刀切限制的话,最终受伤的可能还是中国经济。

最终,首长们采信了后一种观点,决定继续鼓励汽车行业发展,让其进入千家万户。但局部调控还是要执行,为汽车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第九十五章 新政策落地

千呼万唤的国务院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终于出炉,10年前颁布的94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废除,新的政策将决定中国未来10年的发展路线。

不过自此之前,商务部率先发布了一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国际汽车巨头通过其在国内合资公司,已经占据中国85%以上的轿车市场。

在这15%市场份额中,仅有中华、红旗、奇瑞、华晨等自主品牌在苦苦支撑,面临着国际汽车巨头的围追堵截。如果不是中华集团发力,这个数字还将更加难看。

另外还有一个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的结论,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极弱,远远落后于美日德韩四国。当今中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分别是美国的41.7%,日a本的42.4%,德国的47.3%以及韩国的61.6%。

“合资20年来,外资进入虽然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但中国未能逐步培养建立起自主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从长期来看,这给我国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重大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

调研报告的最终总结,说出了中国汽车行业最急需的问题。

因此,2004最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布的首要目标,就是推动中国汽车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打造发展自主汽车品牌。

打造自主品牌,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接下来10年内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政策坚持了汽车、摩托车整车企业,中方股份必须保证在50%及以上股份比的要求,不允许外方突破50%的控股比例。这是为了保证中国汽车产业拥有独立自治权的必备之举,一旦允许外资突破限制,那么中方将沦为代工厂。

再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零部件的投资项目均实施备案制,不再由政府强制审批。但是新建整车厂和发动机厂,依旧要政府核准后才能筹建。对呼声很高的要求零部件合资企业,实行整车50:50股份比的强制要求,没有能通过。许多外商独资零部件企业已经落地生根,再追溯既往容易引发投资环境担忧,便没有实行此项政策。

然后,新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低于8个亿,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配套且投资不少于5个亿,乘用车还需要包括为整车配套的发动机生产。汽车行业允许新兴资本进入,但是门槛提高了许多,20亿投资额不是随便一家企业能够满足要求。

最后,汽车企业要建立品牌销售和服务体系,鼓励并提倡建立4s店销售模式。国家引导鼓励国内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参与跨国企业的收购和重组。还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了布局。

可以说,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明确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方向,“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环保”成为浓缩总结。

对中国04版汽车产业政策,国外汽车巨头们表示了谨慎的欢迎。因为维护了他们的既有利益,政策出台前后的改变对他们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来说改变并不大。

以前是50:50股份比,今后也一样。反正他们都完成了在中国的业务布局,这份新政策落地影响极其有限。

“我们很高兴中国政府贯彻了他们保护外商投资利益的承诺,我们期望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这一点看上去改善了非常多。很明显就是之前要求外汇平衡,以及扩大产能和投放车型都得经过政府审批等这些不容易理解的政策通通消失,这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进步。

我们欢迎中国伙伴发展自主品牌,可能的话还会对此加以扶持帮忙。中国汽车市场很大,我们将继续加大在当地投资,从而成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日产总裁戈恩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回答。

为了挽回上一次失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公关公司建议下,戈恩此次特意接受采访,表明了友好姿态。

从国际汽车巨头竞争来看,打造全新的品牌难度甚大,因此外国巨头们并不十分担心中国的自主品牌扶持计划。他们有些企业甚至想好了做做样子配合中方,以此博得中国政府的好感。

国内企业也对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给以了高度评价,毕竟其打开了大门明确了规则,要想进入汽车行业只要符合条件就能入内,不再是之前的含糊不清操作。

“放开竞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