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回收期至少要8年。
如果年销量达不到15万辆,那么每卖一辆车都会亏本,规模效益无从实现。
具体例子如神龙富康一下子投入百亿,结果年销量有限,前些年一直徘徊在2万台出头,巨额的财务成本压垮了合资工厂。
但这个理论1999年就在中国市场被打破,通用别克销量19826台,宣布赢利近6个亿;广汽本田销售雅阁10008台,赢利超过2个亿!
中国市场开始展现出超乎所有人预想的魔力,年销量不需要15万台,只要1万台以上就收获了赢利。
通用和本田的第一期投资金额,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回本,还产生了盈利。这样出众的成绩不但让打算亏损5年时间的通用和本田都傻了眼,更是刺激了没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其他汽车列强。
首先是福特加快了和长安汽车的谈判,另外日产汽车也通过风神汽车项目加紧了和二汽的接触,剩余的奔驰、宝马和现代等也都在董事会确定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决心。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同样超过百亿的项目,雪铁龙1992年进入,投放普通级轿车,结果面临桑塔纳的强势狙击,加上法国人的傲慢偏见搞两厢车,弄得神龙富康一路血亏。反观通用豪掷百亿来投资中高级轿车,第一年出车就收获了盈利,依照这样的市场表现百亿投资收回不超过三年时间。
当然富康16万的市场售价和通用别克高达35万的售价相比,溢价能力有限,也是导致的原因之一。
看到单凭一款别克新世纪轿车就在中国市场一骑绝尘,通用汽车决定再向中国投放一款为其量身定做的小轿车。通用赛欧,来自通用集团在巴西生产的欧宝可赛车型,来到中国把欧宝车标换成了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的别克车标。赛欧面准的就是入门级家庭轿车,定位在10万元区间。
另一家获利颇丰的广汽本田,也决定下旗下mpv奥德赛引进中国市场,主打公务、商务用车,将和通用的gl8进行直接对抗。
看到竞争对手们纷纷出招,大众也没闲着,一直来中国攫取了巨额利润,深谙闷声发大财,想不到自家的后留地宝藏终于被其他巨头发现。迫于竞争压力下,上汽大众除了推出帕萨特外,还将引入小型车polo,抢占家用轿车市场。如果没有通用、本田给以的威胁,估计大众还会继续压榨桑塔纳和捷达的剩余价值,不会过早投放新款车型。
对中国市场公认的两大主要消费领域,一是公务用车,二是即将兴起的家庭用车,巨头们纷纷开始了布局。
面对即将到来2000年的激烈轿车竞争,在1999年底第一个主动退出的就是春兰集团,他们正式抛弃了轿车计划,打算进入相对竞争较小的轻卡领域。因为这里没有太多国际巨头,对手只有一汽、二汽这些国内企业,感觉胜算把握多一些。而且不会受到7字头轿车目录困扰,国家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他们无法承担,只求先干好轻卡站稳脚跟后,待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再杀入轿车领域。
韩皓带领的中华集团可不会轻易退却,虽然国际轿车品牌纷纷进入,国内也冒出了奇瑞轿车、正道轿车、悦达普莱特、跃进英格尔等新品牌,但中华集团旗下的各项业务都发展得非常不错。
华夏之光二代已经彻底站稳了脚跟,在微型客车市场上,无论是昌河的白马王子、松花江中意、长安之星和五菱吉星,还是来势汹汹的一汽佳宝,都无法撼动它的市场地位。
年销量达到6.7万辆,华夏之光二代交出了一个让韩皓非常满意的数字,位列市场占有率第三位。在其之前是昌河汽车和松花江汽车,依次相差只有辆的差距,按照这个势头下去明年华夏之光二代可能就会取而代之。
得益于规模分摊成本,单华夏之光二代一款车型就收入34亿,利润2个亿,处于国内绝对领先水平。
至于披着微客6字头目录但实际属于微轿的qq,销量也是一路长红,自上市以来就供不应求,尤其在天京、沪江等一线城市,抢占了夏利、奥拓的市场份额。
从年初排放风波导致夏利和奥拓退出一线城市以来,qq立即填补了它们退出的空缺,就算在下半年对方改款车型“金夏利”和奥拓的“都市贝贝”上市,都无法挽回市场颓势。
得发动机者得天下,依靠1.2l电喷发动机,和出众的外观表现,和同比丰富的配置,qq和华夏之光二代一样,丝毫没有给予其他竞争对手机会。
至于另外的贵汽云雀、东风af小王子、悦达普莱特两厢、松花江百利等因销量和市场影响力有限,无法跟前三者抗衡。
虽然夏利凭借6.2万辆位居榜首,但和去年相比8.3万相比下降了25%,减少的市场份额都让位居次席的qq抢走。
qq年销量达到辆5.8万,收入35.6亿,扣除成本净利2.4亿,单车利润达到4000元。
长安奥拓以2.7万辆排行第三,销量同比也下降了28%,无论是微客还是微轿,市场份额急剧下跌,怪不得长安汽车老总前段时间要赴日求援。
华夏汽车12万辆产能基本就被华夏之光二代和qq瓜分完毕,销售总收入达到近70亿元,上交税收6.4个亿,利润4.4亿。正式继华夏摩托之后,成为中华集团又一个主打产业。
唯一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地方就是微车利润有限,跟轿车高溢价相比,尽管卖得非常红火,但挣到的钱相对不多。
中华汽车旗下的中华“秦”卖出去了4000多辆,盈余高达8000多万,无不显示轿车市场才是真正的金矿。
依靠滚动式发展,边建边卖,一方面前期成本投入不高,另一方面抢占时间节点争夺市场,中华“秦”把成本控制得很紧,取得很不错的开局。
按照国家调研得出的权威结果,以一辆车售价10万计算,达到20万辆总销量时,产品开发成本在不同模式下,会有着惊人的成本差距。
技术引进模式最昂贵,引进开发费用在10——20亿之间,好比上汽大众引进桑塔纳,广汽本田引进雅阁,单车开发成本需要分摊0元。
其次是委托开发模式,需要花费4——5亿元成本。典型例子就是华晨企业委托意大利公司全程开发的m1正道轿车,分摊下来单车成本在元。
再次便是自主研发,一款车型的成本费用在1——2亿元,分摊下来单车需要承担元。
最后就是模拟仿制模式,直接把国外车型复制到国内,只需要投入万,单车成本仅为元。
后两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