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狂风暴雨
量子音乐的效率很高,在公司高层的全力推动之下,市场部门调动了大量的资源,仅仅只用了三天,就将初版报告提交到罗杰的办公桌上。
由于只是初版的缘故,报告的内容并不多,只有不到二十页纸,其中大多数还是各种数据,以及计算公式等等。
对于这些内容,罗杰一概跳过不看,让手下的人验证一下数据和算法没有问题之后,就只看最后的结论。
毕竟,涉及统计学、概率论等内容的计算过程,对某位数学考试从来没有拿过a的同学来说,想要看懂实在是有点难。
咳咳。
虽然去掉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过程之后,整个报告书的内容并不多,但罗杰仍然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在这份报告上。
并且,从这份报告中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大幅度降低发行方的抽成比例,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明星们的加入,对于量子音乐而言,会出现一个很直接的问题,那就是盈利的不可控性。
按照唱片业现在的模式,只要旗下有足够知名度的明星,在较高的发行方抽成之下,唱片公司无论如何都是不会亏本的。
哪怕专辑或者巡演的门票卖得不好,无非也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唱片公司肯定不会赔钱。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总是说,唱片业是一个躺着赚钱的行业。
和每一部大投资的电影都承受着极大亏损风险的好莱坞相比,唱片业无论是利润预期,还是亏损的风险,都让人嫉妒到质壁分离。
但是,若是将发行方抽成的比例降低呢?
降低的少了,比如说百分之五,起不到大量吸引明星和新人加入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已经成名的明星们来说,这点差价,还不够支付自己的违约金的,根本不可能为此而选择跳槽。
降低得多了,比如在现有的基础上,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抽成,那么量子音乐在推出新的项目时,失败的风险就会大幅度增加。
原因很简单:抽成比例下降,意味着属于“发行方”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而成本却是不变的。
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大幅度锐减,任何一个对商业常识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在如何确保新合约对明星有足够吸引力的前提下,仍然保证量子音乐有利可图,或者至少从长远来看是有利可图,这其中的平衡很难把握。
当然,量子音乐不会因为难做就放弃,事实上,市场部门已经调动了近乎三分之一的力量,尝试着在具体分成比例上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虽然说在公司内部有一股声音,认为这是无用功,但在罗杰的坚持之下,还是先做了再说。
有用没用,等市场部门取得了足够多的数据,再让精算师计算之后,就会一目了然。
但从这初步的反馈来看,显然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罗杰将这份报告翻来覆去看了无数次,不得不承认,自己想得太简单了些。
唱片业的产业链格局,自从几十年前确立以来,虽然有过动荡,但却从未有过根本性的扭转。
这其中,自然不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发行公司的强势。
事实上,确实有不少新兴的公司做过改变行业格局的尝试,尝试的方向也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或许在这些尝试之中,有少数的明星能够跳出“明星阶层”,与发行公司获得真正平等对话的权利,也有一些巨头轰然倒塌。
但若是将目光放大到整个行业链上来看,发行公司所代表的阶层,对于明星所代表的阶层,用天差地别都不足以形容,两者的话语权根本不在一个位面上。
当然,明星还不是最惨的。
在整个唱片业的格局当中,位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其实是“非明星身份”的词曲作者。
也就是为那些自己不具备创作能力的明星们提供歌曲的群体。
就和好莱坞的编剧一样,这些才是位于食物链最底层,处于严重被剥削的程度。
除非能够做到整个行业最顶尖的程度,将自己的名字转化成一个具备极高商业价值的“商标”,例如汉斯季默,例如林夕等等。
除了这极少数人之外,大多数的词曲创作者,甚至会为了生存,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将自己创作出的作品版权卖给明星,或者唱片公司。
而且这一群体,在真正成名之前,也几乎没有任何议价的能力。
无论是唱片公司还是明星,在面对普通的创作者的时候,收歌的前提是版权买断,如果仅仅只肯给出授权,要自己保留版权?抱歉,这歌再出色我也不要。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唱片业非常的普遍,一首红极一时的单曲,其词曲版权的卖断价格往往会低得让人难以想象。
比如说有一首在油土鳖被播放超过十亿次的网红歌曲,那位歌手买断词曲版权的价格仅仅只是一千五百美元,但却靠着这首歌,创造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收入。
在罗杰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就曾经迫于生计,以两千美元一首歌的低价卖掉了几首歌的版权,只不过后来发迹之后又找机会高价买了回来。
不过,罗杰对于词曲创作者阶层地位偏低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改变它的想法。
反正,随着所谓的“创作型歌手”这一人设日渐火爆起来,非明星身份的词曲创作者,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难走。
而那些自己就是明星的创作者,也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创作出来的歌曲版权自己用,也就不在乎价值高低了。
当然,词曲创作者这个职业是不可能会消失的,但这块市场,只会是越来越小。
这个群体,也只会越来越不受人关注。
事实上,罗杰想要抬高“明星阶层”在业内的地位,也不是站在“明星”这个身份上做出的决定。
而是基于量子娱乐的老板这个身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整个唱片业的格局,从而在这一过程中,确立量子音乐的垄断地位。
说白了,罗杰要做的这件事,看上去是对明星阶层有利,当然,事实上对他们来说也确实有很多的好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短期的还是长远的,若是这一改革顺利执行并推广开来,明星阶层确实能够从中得到巨大的收益。
但是,若是这一设想成功,获利最大的绝对不是明星阶层,而是量子音乐。
推翻旧的标准,制订新的标准,若是这一计划成功,量子音乐就能直接从唱片业巨头,一跃“晋升”至行业标准制定者的层面去。
从格局上,立刻就和其它唱片公司分出了高下。
至于说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有什么好处
看看思科,看看索尼cd、dvd,还有因特尔,ib等等。
无论是任何行业,制定标准的那家公司,垄断或者至少是半垄断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当然了,娱乐行业和那些需要技术来为“标准制定”打下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又有所不同,并不能生搬硬套。
就算量子音乐制定了新的标准并且顺利推广开来,其它唱片公司也完全可以有样学样,根本没有任何专利或者版权可以限制这些竞争对手的“模仿”或者说“抄袭”。
从这个角度来看,罗杰的计划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
然而,只要在新标准中抢占先机,量子音乐就可以获得极大的优势。
哪怕保守一点估计,至少也可以确保在未来十年里,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拥有极大的领先优势。
有了市场占有率,还怕没钱赚?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那些互联网产品之间的烧钱大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在烧钱抢占市场。
不同之处在于,量子音乐不会直接大笔地砸进去太多的现金,而是通过“减少未来收入”的方式来“烧钱”。
临近中午的时候,罗杰终于将报告放回桌上,提起笔,写下批复,然后叫来助理。
“把这个送到卢卡那去,提交高层会议讨论。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直接给下边的部门分派任务。”
三月中旬,在大多数时间里,这个时期都是一年当中娱乐业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
刚刚结束的颁奖季消耗了公众大量的热情,而距离暑期档又还有一段时间。
通常而言,这个时期的娱乐业,通常趋于平静,很少有什么重量级作品上线,也很少有什么重大消息发布。
反而,人们对于各种八卦更加有兴趣。
新闻集团依然在拼命炒作着环球音乐集团的“黑金”丑闻,洛杉矶法院第一次开庭,环球音乐集团被判败诉,需要向包括蕾哈娜在内的联合诉讼方支付总计高达276亿美元的赔偿,并无条件解除唱片合约,归还唱片发行权等等。
这样的条件,环球当然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的。
账面上的损失还在其次,关键在于,若是开了这个口子,环球旗下,还有那么多的明星、小歌手等等,若是一个个都闹起来,按照这次的判决标准,足够让环球破产好几次了。
在提出上诉的同时,道格莫里斯还私下派人联系了蕾哈娜,提出“庭外和解”的要求。
甚至于,在谈判的时候,还隐晦地暗示,若是蕾哈娜等人同意和解,环球可以支付更高的代价,但作为交换,蕾哈娜等人必须对此进行保密。
这样的条件,对于联合诉讼团队中,一些不算太出名的小明星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毕竟他们很缺钱,能多拿点钱,哪怕丢一些面子,也是无所谓的事。
为此,联合诉讼团队第一次出现了内部分歧,情况似乎开始朝着对环球有利的方向发展。
罗杰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仅仅只考虑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吩咐米兰达斯特里普代表自己走一趟,为联合诉讼团队带去了一张总价值五千万美元的支票,用以稳定人心。
联合诉讼团队的人数不少,足足十几个,但五千万美元分下去,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也有两三百万美元了。
蕾哈娜等几个大牌明星或许不在乎,但对那些小明星而言,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至于蕾哈娜等人,米兰达斯特里普也依照罗杰的吩咐,许下了一系列条件,用以稳定军心。
比如说,对不缺钱的蕾哈娜,米兰达提出的条件就是,在这次起诉结束之后,对方可以以较为优渥的条款加入量子音乐。
而量子音乐则会利用这次诉讼,将蕾哈娜包装成一个为整个明星阶层的利益而抗争的“斗士”形象。
这很符合蕾哈娜的期望。
虽然说如今的蕾哈娜,说一线都有些勉强,但论收入,却是绝对高于半数以上的一线巨星。
钱,蕾哈娜根本不缺,早就赚够了,最大的追求反而在名气上的突破。
量子音乐在接连捧出了ac130乐队和泰勒斯威夫特之后,包装推广的能力已经得以体现,又愿意为蕾哈娜量身打造一套较为讨喜的正面人设,双方立刻一拍即合。
随后,在蕾哈娜的帮助之下,米兰达斯特里普又分别和联合诉讼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单独深谈了一次,最终带着一大摞合同满意地离开。
第二天,蕾哈娜就作为诉讼团队的代表,在福克斯电视台的独家专访中发表声明,拒绝环球音乐集团“毫无诚意”地和解要求,坚持诉讼到底。
顺带着,蕾哈娜还将环球提出的条件直接公开了出来,甚至还送上了一份录音作为证据。
“我可以给你们更多的钱,三亿,四亿,这都没问题。但是,对外,你们必须公开声明,是你们自己放弃了诉讼,环球没有支付哪怕一美元的赔偿。还有,你们必须要承认,用于起诉的那些证据是捏造出来的,虚假的证据!”
这段录音一出来,再加上福克斯电视台的“解读”,立刻就引爆了环球旗下所有签约明星的怒火。
一时之间,环球音乐集团突然身处于狂风暴雨之中。
第681 只要锄头挥得好
环球遭遇困境,对唱片业的其它公司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尤其是索尼和华纳,感觉就像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一般,疯狂地挥舞起锄头,大挖环球的墙角。
毕竟,索尼和华纳都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厂牌,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品牌形象都做得非常出色。
和他们比起来,才成立没几年的量子音乐在这方面就处于了劣势。
在各方提出的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厂牌的名气,往往就是许多明星优先会考虑的因素。
再加上,量子音乐与环球音乐集团正面开战的消息早就传遍了唱片业。
圈外人或许不太了解这些内幕,但圈内,但凡是消息灵通的人,多多少少都察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有不少明星都在担心,若是跳槽到量子音乐,一旦量子音乐在与环球的竞争中最终败北,自己也会受到波及。
再加上,还有不少有足够粉丝基础和资金作为底气的大牌明星,干脆选择了自立门户,这就让量子音乐可以争取的明星变得更少。
对于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许多人在仔细分析之后,都得出一个猜测性的结论:量子音乐憋了一波大招,让环球直接遭到重创,但量子音乐自己也没得到多少好处,最大的好处反而是会被在一旁围观的索尼bg和华纳唱片拿走。
不过,仅仅只间隔了一个周末,量子音乐就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对公司“未来数十年的经营策略”做出重大调整。
在发布会上,卢西恩格兰奇仅仅只宣布了一件事:量子音乐正在就公司旗下,所有签约歌手、乐队,以及创作者的发行合约条款做出重大调整,让出更多的利益。
具体的体现,表现在发行方分成比例,以及版权分割方面。
卢西恩格兰奇表示,考虑到成本方面的因素,前者的让利不会太多,大约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之间,具体根据签约明星的级别而定。
而后者则是重头戏:量子音乐会改变唱片业过去以来的“惯例”,将所有在“替换合约”之后新发行的音乐作品,版权全部归还给歌手、乐队自己,量子音乐不再从中分割版权。
这一场新闻发布会,对外界公众来说只是看个热闹,甚至还没有环球的“黑金”丑闻引人瞩目。
但在唱片业内部,卢西恩格兰奇代表量子音乐做出的这番宣言,立刻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地震。
发行合约方面的让利就不说了,这是一个明显的,收入方面的提升。
虽然数字不会太高,但却也没有少到可以让人忽略的程度。
但更加让人关注的,却是在版权方面。
按照唱片业一直以来的惯例,唱片公司无论是制作厂牌还是发型公司都是要从歌手、乐队的作品中拿走全部或者部分版权的。
具体的版权分割方式,通常由明星的咖位和商业号召力,以及唱片公司的规模而定。
绝大多数情况下,越是没有名气的小明星,就越不可能将自己的版权留在手中,除非去选择不依靠任何发行公司,独立运作的方式,不过这条路,哪怕到十年后的流媒体时代,也没有几个人走得通,更不要说是现在了。
版权的价值很难界定,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作品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它的版权才会值钱。如果一首歌只有寥寥几个人听过,无论它做得再怎么好,版权也是一不值的。
就好像诸如烟雨江南、中原五白之类的大神写手,他们的版权往往可以卖到七八位数,甚至九位数,但像黑色贝斯这种扑街作者的版权,倒贴钱都没人愿意买。
咳,扯远了。
按照唱片业一贯以来的做法,在签下一名歌手或者一支乐队的时候,第一份合约,通常而言都会比较苛刻。
分成比例姑且不说,如果这位歌手在过去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绩,那么只要唱片公司的规模不是小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一般来说,都是可以要求获得合约期间内,该歌手所有作品的全部版权的。
就好像罗杰和胖子的第一支乐队墨菲,版权就全归唱片公司所有,乐队只能保留词曲版权,以防出现虫子乐队那种,自己唱自己的歌,还要被版权方敲诈巨额授权费用的情况。
事实上,这也是许多乐坛新人第一份唱片合约当中的“标准条款”,词曲版权归创作者个人或者歌手所有,而音乐版权则归唱片公司。
好一点的,唱片合约里会规定版权收入的分成,唱片公司在使用该歌手的音乐版权取得收入的时候,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歌手支付分成。
若是心黑一点的,直接在合约里规定,版权收入与歌手本人无关,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注:再次鞭尸一下披头士,他们被坑走的那批版权就有类似的条款,版权收入和乐队无关,一毛钱分成都不用付,全归版权方所有。
这类合约,通常被戏称为“卖身契”合约,意思是签下之后就和卖身给唱片公司没什么区别。
当然了,随着歌手逐渐成为明星,咖位提升,到了第一份合约结束,开始谈第二份合约的时候,无论是留在原本的唱片公司,还是跳槽去其它的厂牌,只要自身有足够的资本,往往都是可以就分成比例和版权费用方面与唱片公司展开谈判的。
甚至于有些成名速度极快的明星,在第一份唱片合约还远远没有到期的时候,为了留住人,唱片公司有时也会主动要求替换合约,用更好的待遇促使对方签下年限更长的合约,以避免对方跳槽。
比如说,量子音乐旗下,泰勒斯威夫特的第二份唱片合约,版权就全归泰勒个人所有,仅仅只是将运营权独家授权给量子音乐,而且还规定了严格的“授权回收机制”,如果量子音乐在运营这批版权的工作中危害了泰勒斯威夫特的利益,后者就有权收回授权。
至于具体的版权分割方式谈出什么样的结果,就要看明星和唱片公司各自的资本,以及具体的谈判细节。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
但除了少数一线甚至是超a巨星以外,在面对量子音乐这一级别的唱片业巨头的时候,几乎不太可能有人能够保留自己作品的全部版权,多多少少都要分出去一些。
或许是某一首或者几首歌的全部版权,或者是合约期内所有作品的部分版权例如数字版权。
而且,由于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每一个巨星都是从新人走过来的。
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在唱片业内,除了极少数从其它行业,例如影视明星转行过来的人之外,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第一份“卖身契合约”。
而随着明星的成名,许多早期的作品,版权价值比后来的作品更高,这种情况其实是很普遍的。
毕竟,不说大多数,至少一半的明星,其最经典的作品大多诞生于出道的前几年,反而是后来名气高了,咖位更大牌了,推出的作品质量反而开始下降。
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但对于碰巧是这一类人的明星们来说,即使在第二份合约中赢回了“留住自己版权”的权利,实际上也并没有赚到什么。
而卢西恩格兰奇和量子音乐所提出的“全新的合作模式”,却是完全颠覆了这一“传统”。
直接将所有的版权全部归还给明星,量子音乐仅仅只要求包括发行权、版权运营权在内的独家授权,并从中抽取适当比例的抽成作为成本维持和利润来源。
事实上,许多明星对于这一点并不在意。
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的明星,都没有自己运作版权收入的能力和经验,即使版权留在自己手中,也是要委托给唱片公司来代理的。
就算是勉强自己开一家公司来运作这些,从收入角度来讲,或许还不如委托给大厂牌来代理。
像量子音乐这样的发行大厂,无论是推广能力还是渠道资源,都远远超出“明星”这一身份可以获取到的资源,哪怕扣掉代理佣金之后,明星们所取得的收入也要比自己来运作更加的高。
在新的合约模式发布之后,唱片业内立刻一片哀嚎。
无数唱片公司纷纷惊慌失措,大呼“狼来了”。
而原本正在与索尼bg、华纳唱片谈判,准备跳槽的明星们,一大半都当机立断地中止了谈判,转而观望起来。
能够成名的明星,没有一个是白痴。
就算有些明星自己的智商不够高,身边也绝对不缺乏能够及时提醒他们的“聪明人”。
见风使舵,利益最大化,这些都只是最基础的操作。
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之后,量子音乐倒是没有急于大张旗鼓地挖角,而是由卢西恩格兰奇等高层牵头,一个一个地和旗下的明星,以及已经签约,但还没有正式出道的新人去谈判,修改、替换原有的合约。
唱片公司主动“发福利”,又是多送分成,又是更改版权条款的,自然没有人会拒绝。
没有人会嫌弃自己的收入太高,也没有人不愿意留下自己的版权。
虽然量子音乐拿出的新合约,基本上都没有多少“签约金”,而且还提高了签约年限,但在更高的预期收入和版权的刺激下,不出一周的时间,量子音乐旗下的签约歌手、乐队,所有人都在新的合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普遍来讲,包括还没有出道的新人,再到一线大牌在内,所有人的发行方佣金都有所降低。
从原本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六十,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之间。
仅仅只是这一部分,整个量子音乐旗下的明星们,所有人加起来,在未来一年内的总收入就能提高至少两亿美元。
唯一的例外,是罗杰自己的darkness乐队和泰勒斯威夫特。
前者就不说了,乐队和量子音乐之间签订的唱片合约,从ad唱片时代起,就是完全对乐队有利,唱片公司只是扮演一个“打工者”的角色。
毕竟,乐队就是公司的老板,哪有公司压榨老板这个说法?
至于后者,因为胖子和斯威夫特一家关系密切的缘故,某种程度上来说,泰勒斯威夫特也是量子音乐旗下唯一一个“关系户”。
从第一份新人合约开始,泰勒斯威夫特签下的就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卖身契”合约,而在之前续约时签订的第二份合约,更是已经达到了超a巨星级别的待遇:唱片公司拿最低的分成,完全不要版权,甚至完全不求在明星身上赚钱,只为把这个招牌留下来。
虽然说现在的泰勒离超a还很远,但凭借着关系户的身份,提前拿到这样的待遇。
从合约本身的条款来说,泰勒的待遇已经没有任何的提升空间了。
专辑发行抽成全渠道百分之二十、巡回演出抽成百分之三十五、版权运营佣金百分之十五、专辑发行权免费。
其中绝大多数业务的成本都由量子音乐承担,泰勒斯威夫特自己,仅仅只承担自己团队的薪酬,以及专辑制作的费用。
可以说,这已经是在如今的唱片业生态之下,明星所能拿到的最顶级合约。
再提,就要和罗杰几人一样,让唱片公司为自己打工,甚至是承受巨额亏损的风险。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系户的身份,顶多能够让泰勒在量子音乐内得到一定的优待,但却不可能凌驾于公司之上。
泰勒斯威夫特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并没有要求更换唱片合约,反而主动要求以原本的条款续约,连签约金都没有要,直接将原本的合约延长到2019年。
泰勒自己也很清楚,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以双方之间的关系,除非有学习罗杰几人自立门户的打算,否则,无论跳槽去哪里,都绝对不如留在量子音乐。
当然,这里边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量子音乐至少可以保留住唱片业巨头的地位。
在泰勒重新签约之后,量子音乐经过了短暂的调整,立刻开始对“艺人服guan务i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扩充,同时挥舞起锄头,开始对整个欧美的乐坛明星开始大规模的挖角。
不仅仅只是环球旗下的明星,就连索尼、华纳,乃至于无数的小厂牌,只要具备不错商业价值的明星,统统先接触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