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0 章(1 / 1)

农家有点乐 秦妈一块砖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陪周妍她们,给胡希铭打了个电话,简单地聊了几句,余秀兰决定去后山村看看吊脚楼。

后山村跟田溪村中间隔了一座人高山,在白沙乡算是不错的村庄了。

人高山名字有些奇怪,它可不是一人来高的小山坡小山峰,而是由数座上千米海拔的原始山峰组成,山高林密,不熟悉的人进了人高山非常容易迷路。

好在两村的人早有来往,在两处山峰间开辟了一条羊肠小路。虽说九弯十八拐,但是只需个把小时就能走到,大大节约了时间。如果从大路绕过去,起码得四个多小时。

余秀兰怕有十年没去过后山村了,她一身休闲运动装,紧紧地跟在马小丁后面,小路的两侧,都是奇峻险峰,重崖迭嶂,隐天蔽日。

在马小丁的带领下,两人从山间小路窜了出来,站在半山腰看着比田溪村更加古老的后山村。

要说论山水风貌,白沙乡能和田溪村不相上下的,必然就是后山村了。

都是一样的山清水秀,两个村的民居建筑也都是各有特色。田溪村的人好面子,是用青砖白石黑瓦砌小楼,属于民国风,基本上都是修建在平坦的地方。

而一山之隔的后山村则是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个村的房子全都选址在靠山面水的地方,以西南地区土家族的吊脚楼,作为村子的建筑传统。

要说以前,田溪村人可看不上这种木制吊脚楼,说起后山村的木楼,都是眼一歪嘴一撇,什么玩意儿?

可是万万没想到,在2009年的时候,西南地区把这种吊脚楼营造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技艺,选入津港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带着许多吊脚楼建筑群都被列入了保护的项目,后山村的吊脚楼数量众多,同样列入了非遗文化保护项目。

这一下可就不得了了,鄙视的人变成了后山村,咱们这个木制吊脚楼,现在叫文化,现在受保护,某个村的石头房子叫农舍,除了住人,没啥球用。把田溪村人弄得垂头丧气,懊恼不已。可是没办法呀,这玩意儿羡慕不来,石头房子申不了非遗。

“董程,”余秀兰大声地叫道。

后山村的村口是一座竹制长桥,竹子这东西,隔了一座山,待遇可大不相同。

竹桥上面,一名背着背篓的女人兴奋地冲着余秀兰挥了挥手,背篓中是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

董程是余秀兰的高中同学,一毕业就嫁给了本村的一个小伙子,据说日子过得蛮不错。

“你胖了这么多,后山村的腊肉香得很哟,”余秀兰打量了一下董程,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农家少妇模样了。

“哪能跟你比呀,你俩啥时候扯证请酒,”董程笑道,余秀兰的小跟班,全班没有不知道的。

“别胡说,我跟小丁各有各的缘分,别说这个了,带我转转你们村,”余秀兰笑道。

上次胡希铭提出的寻找非遗项目对接田溪村的生态旅游,余秀兰首先就想到了让田溪村人揪心的后山村吊脚楼。

尽管田溪村的青石楼房也很有特色,但是少了个非遗的名头,介绍起来就差了很多。

后山村村里已经有游客在拍照游玩了,不过人数不多,他们村也在搞旅游,不过没有形成规模,都是一些摄影爱好者。一来旅游资源缺乏,二来道路不通,下了省道过来要开一个小时的车,然后在村口就不通车了,全程只能步行。

余秀兰在想,能不能把后山村的吊脚楼作为一个景点加入到田溪村的生态旅游项目来。田溪村的地下溶洞,后山村的吊脚楼,再加上秀峰村的大水库,有了这一系列的资源,游客才有地方玩,才不会逛半天就没事做了。

三人在村里边走边看,董程笑道:

“要说这吊脚楼,你们是真找对人问了,我们家祖传的手艺就是修吊脚楼,只可惜,白沙乡除了我们村,别的村都不修木房子了。”

余秀兰点头说道:“过去大家都想住砖房,住楼房,现在城里人又想住这种特色民宿,你们村算是捡着了。”

董程叹道:“捡着什么呀?为了保护这些吊脚楼,村里这不让动,那不让修,不像你们村,说要搞发展,哗啦一下谁推推,谁修修,硬是一天一个样。”

马小丁摸着吊脚楼有些不服气地问道:“这玩意儿道:“我们村的吊脚楼是典型的西南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

“你们来看,这些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虫、洪水,被称为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364憋屈的主任

余秀兰跟马小丁越逛越兴奋,以前来后山村,只是觉得破破烂烂,一点意思没有。现在后山村稍加整理,确实能看出吊脚楼营造技艺为什么能入选非遗了。

“这要是能并入到我们村的生态旅游线路里,绝对如虎添翼,”余秀兰兴奋地说道。

“道路也好解决,也不用修什么大马路,就让旅客走羊肠小路,现在城里人喜欢爬高下低的旅游景点,只要做好安全防护就行了,花不了多少钱,”马小丁点头说道。

余秀兰摸着一处吊脚楼的楼角说道:

“董程,这栋楼怕是几十年了吧?”

董程笑道:“差不多,不低于五十年了。”

余秀兰惊叹道:“你说我们村的石头房子最多的也不过五十来年,这木头房子凭什么风吹日晒,这么多年还这么结实。”

“你可别小看吊脚楼的修建,它跟普通的修房建屋大有区别,首先选木材就得费大劲儿,接着凿眼削榫,形成独特的穿斗结构和倚岩斜撑技术,无论是房屋还是街巷,几乎都是顺山借势,沿江展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基面不定,山屋共融。形成了吊脚、筑台、悬挑、附岩等具有强烈地方特征的建筑风格……”董程侃侃而谈,看来非常熟悉自己村的特色建筑。

“哇,你行啊董程,以后让你到我们公司当导游呗!”余秀兰笑道。

“你们公司?”董程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余秀兰哈哈一笑:“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十年未翻过这人高山了?”

董程不好意思地说道:“自从嫁了人,我连村子都很少出了,还是去年村里说要搞旅游开发,派我出去学习了一个月,外面的世界,可真好呀!”

“你男人对你不好吗?”余秀兰觉得向往外面的生活,必然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意。

“不是啊,他对我很好,”董程笑道。

“那为什么喜欢外面?”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