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6 章(1 / 1)

农家有点乐 秦妈一块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上的秋千上……”

一首温馨的童谣楞是被胡希铭带着这群特殊少年,吼出了个鬼哭狼嚎的感觉,什么艺术造诣,不知道丢哪里去了。

这个还算清爽的夏夜,津港市著名的青年企业家胡希铭,带着田溪村的特殊少年,扯着嗓子吼了半宿,把来寻人的马扬名,还有一众家长,吼了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接下来的两天,胡希铭重点就去考察了田溪村的残疾儿童的家庭,情况比想家得更严重。怪不得少年们对聚会如此难舍难分,现实生活中,他们显得那样挣扎,那样艰难。

就拿两个盲人少年来说,每天就是呆呆地坐在门边,等待大人的一声“吃饭了,”而手脚齐全的聋哑少年则更是辛苦,他们要承担家里的许多农活和家务,他们的脸上,不再会有晚上学习班时的笑容,有的只是对未来的迷茫,或者说压根就没有想过未来。

“这样的孩子整个白沙乡多吗?具体有多少?”胡希铭淡淡地问道。

“这个,是很多,不过具体有多少这个没人统计过,”马扬名没有想到胡希铭会对这个感兴趣。

“过两天我会叫人捐一批物资,我希望这些物资都能发放给田溪村有残疾的家庭,嗯,马主任,你认为村民最需要的是什么?”胡希铭开始这次扶贫的第一击。

“如果可能,给捐点油吧,我们田溪村这一片不产菜籽,主要是靠过年杀的猪,炼的猪油,这点油熬不过一年,还有大米,孩子们老吃粗粮也不好……”马扬名没有客气,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

胡希铭倒不意外,等马扬名说的差不多了,继续问道:“村里有没有想过这些孩子的未来。”

马扬名苦笑道:“大人都顾不过来,何况他们,尽量保证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

“如果我给村里捐一座学校,你看怎么样?”胡希铭直接说出了意图。

“学校?好当然好,可当务之急不是应该先为村子找到脱贫的项目吗?”马扬名小心翼翼的说道。

胡希铭不置可否,这些村干部想法倒不是有错,毕竟古话说的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是吃穿都没解决,村民哪里有心思送小孩读书,何况是残疾儿童。

可是胡希铭却不想按部就班的等,田溪村要想脱贫致富,快则两三年,慢就不知道多久了。

作为田溪村脱贫致富的关键一环,田溪村村委会可以说平庸之极,如果没有优秀的本村人带头,光靠外来力量,恐怕会事倍功半,困难重重。哪怕还有一个村支书余正常没有深入了解过,胡希铭从这个村的发展现状来看,基本可以断定,他也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

就算自己多投些物力人力,田溪村的脱贫起码也是两年以上,这两年,这些特殊少年又将蹉跎岁月,年龄越大,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都会下降。

必须尽快把学校建起来,可是搞教育,胡希铭更是外行了,这可不是修几幢房子的事,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难搞,尤其是教师,除非政府大力支持,否则这就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胡希铭毕竟是个留学多年的海归,接受了许多西式教育,不太喜欢行政干预那一套,做慈善也好,扶贫也罢,他认为还是发乎内心更重要。

不得不说,胡希铭还是有些理想主义,有些道德洁癖,要是按有位伟人的说法: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

只要能实实在在的为乡亲们做好事,扶贫困,你管它什么干预不干预,自愿不自愿,有什么手段都使出来呗!像盖学校这种事,完全可以跟乡里市里正式提出来,结合更多的力量完成这事。

可惜我们的胡会长有些自傲,决定要单独操作此事。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条新闻,”胡希铭缓缓开口。

马扬名和杜谷兰都认真的听着,胡希铭尽管有点怪,不过他刚刚已经承诺捐东西,冲这一点,也该好好感激他,认真倾听他的意见。

“说的是一家贫困农户,两夫妻无论别人怎么劝,就是不出去打工挣钱……”

“农村这种懒人不少,”杜谷兰插了一句。

胡希铭淡淡地看了看不远处的村民,都是老人小孩,和大多数村庄一样。

“这对夫妻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日子过得再穷,他们都让三个小孩读书,有人问这对夫妻为什么不出去一个,他们的答案是打工改变不了命运,接受帮扶也改变不了命运,这两样改变的只是生活,能改变命运的,只有知识……”

208莹莹遇小丁

“三个孩子的母亲最后说地话特别好,她说如果我出去打工,就是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山里的孩子,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成长,那学习成绩多半是不好的。我可以出去打工,但是我不想我的孩子再去打工,所以我留在家里,不是甘于贫穷,而是我只想穷我这一代,”胡希铭的话说完了,可惜除了他自己,田溪村的两位,并没有多大的触动。

他们甚至不理解,家长不在家里,同样成材考大学的,也不在少数,当然脸上不会有一丝不以为然的表情,都是满脸认真。

胡希铭笑了笑,准备离开田溪村了,手机里塞满了需要他处理的公司事宜,他高看了自己建立的公司制度,没有他这个龙头,两江集团迅速陷入了危机,仅仅三天,不说状况百出,也是各种停滞。

离开田溪村时,胡希铭对送他的马扬名说道:“你家马小杨很不错,好好培养。”

马扬名把头一昂,笑容满面。

此时此刻,笑得开心的还有回津港市的冯莹莹,虽然支教失败了,可是她找到了同样有意义的事,冯莹莹觉得,这件事自己肯定能干好,握了握手中装画的画筒,挤上了一辆拥挤的公交车。

她的一位同学告诉冯莹莹,她们退休导师对田溪村规划图的事很感兴趣,叫冯莹莹去家里具体谈一谈。

这位退休导师是城市设计规划的大拿,门生遍地,如果他出手,这件事就变得易如反掌。

冯莹莹深吸一口气,牢牢抓着公交车的吊环,望向车外的津港大道。

夏天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季节。一切都在肆无忌惮地疯长,尤其是那夏天的绿色,又浓又深。

城市的更迭让人难以适应,昨天还是春天的感觉,今天一下子就回到了夏天。

津港市的绿化全国闻名,满树的深绿是这个城市最独特的风景线,各色的小花经历春风的温柔,彻底绽放出自己的容光。

如此养眼的大道,看得冯莹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