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4 章(1 / 1)

港综签到成为传说 曾经拥有的方向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4个月前

在大地震里,是他一辈子的痛,养女也是当亲女儿一样含辛茹苦带大,经济再困难,也不舍得女儿吃苦,砸锅卖铁也要供她读大学,甚至不惜耽搁媳妇的病情……

  当然,这也是董老师坚持那样做,他才支持。

  这样的父亲,遇到李老拴这样的,或者遇到乔祖望那一类,那还真是两极分化,冰火相冲了。

  李老拴几人都瞪直了眼,然后纷纷笑出了声,都是看傻子,看牛在天上飞的情绪。

  李水花眼前一亮,笑着对白崇礼道,“白老师,真的,王叔叔说的一个月赚几万,真有这种生意,已经有不少人因为这个发大财了。”

  白崇礼懵逼,水花你变了,你竟然也骗我?

  李水花再次兴奋道,“马叔叔,县里不是打算让我们这些贫困山村的村民走出大山,移民建立新家园么,这任务恐怕不好做,咱们村很多人也没钱,去新家园盖房子啊。”

  “但你们若是跑一趟赚个几万块回家,那盖新房就容易多了。”

  李水花其实有点文化,当初若不是李老拴不让她继续读书上学,也是能和马得福一样考上学,读书再分配工作的。

  春节跑出来时,涌泉村最大两件事,一个是她爹打算卖了她,第二就是县里要各偏远山村移民,建立新家园大事。

  为什么要移民?就涌泉村那山旮旯里,出个门要骑行几十里,还上山下山绕来绕去交通限制,通电很难,通水……也是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挖水窖,指望着下雨天存水吃用的。

  那样贫困的自然条件,真不如走出大山,到平原上建一个新村,然后配合官方的各种工程,通水通电,就会迎来新发展。

  那不是涌泉村一个村子的事,包括苦水村等等,都在计划中。

  她本来就不笨,有一定文化基础,来了南都后眼光见识开阔了,自然也明白,跑几趟大毛熊做国际贸易,那涌泉村发展速度就会加快无数倍。

  危险……这不是听乔四美说么,没门路孤身上路,危险大,可成群结队风险就低多了,尤其是乔家动不动带一二十、二三十退役精锐一起出动的架势,那风险低太多了。

  她们老家一带也有退役的啊,就是王德清本身也是退役转业的,老王已经计划要去了,能不喊一些战友?众多来赵总这里求医的病患家属,里面也不是没有退役的,在喊一些老战友?

  在一点,就她们海吉县民兵拉链……拉一堆民兵一起出门做生意,安全性就大有保证了。

  这无非是个起步资金的大问题,就像乔二强第一次出门,是借了表哥齐唯民六千块,一个月就翻倍。

  她也明白,想让李老拴彻底放下卖掉她换彩礼的打算,最好方式还是让李老拴自己多赚点钱,等他有钱了,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一个水窖一头驴就打算卖她。

  白崇礼,“……”

  白崇礼惊呆几十秒后,才犹豫的对李水花道,“水花,抢银行是犯罪的。”

  白老师都想不出,除了抢劫,抢银行之类,什么事能一次赚几万?这在他心里还是大家伙组团做一票,一共赚几万,而不是每人。

  李水花想了想,又笑道,“白老师,你们难得来一次南都,今天我请你们吃大餐。”

  她打算豁出去一个月薪水,请这几个吃美食了,就李大有那种懒汉劲头,吃一顿美食,绝对不可能不惦记第二次,她爹也是那类人。

  ………………

  1991年夏。

  农校毕业的马得福拿着介绍信抵达县里,报道后,就和直属领导张树成一起骑着骑行车,翻山越岭回干沟乡涌泉村了。

  一边走,张树成一边介绍着未来吊庄一带的种种优势,还有原本分散在干沟乡各种山区村落的劣势,描绘各种美好前景。

  马得福一边听一边笑,笑了一阵子才开口,“那为什么我们村几个首次移民吊庄的,会往回跑?”

  张树成脸一拉,无奈道,“现在最大问题是,乡里各个山村的青壮劳力,都在向外跑,跑着去大毛熊做生意……”

  “他们有不少人在那里赚了大钱,不想回来吃苦,直接在大城市买房了,愿意回来的,人太少……”

  “村子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指望老弱妇孺建立新家园,难度太大,而且想要在风沙遍地,蚊虫漫天、什么基础都还没有的平原上建新村,基础条件是差了点。”

  几个月过去。

  在李水花建议下,在王德清等人的刺激下,3月跑去南都找人的马喊水、白崇礼等人,有两个陪着一起去了大毛熊,李大有和李老拴没去,直接从南都返回苦水村了。

  然后4月初,马喊水和白崇礼就带着几千元利润回村了。每个人都赚了几千块,涌泉村轰动、干沟乡轰动,李大有那类懒汉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就是在4月,三十多个干沟乡退役精锐和青年民兵当骨干,马喊水和白崇礼带队,还有四五十个普通青壮一起,跑第二趟,也是赚少的一人赚上千,赚多的,一把几个万元户。

  他们再回来,海吉县都轰动了。

  不过赚钱的那批人,有的直接呆在京城、东北,在大城市里吃喝消费了,有的还想着再跑几趟,在大都市买房,不说京城能不能买到,买在银·川也很好啊。

  愿意带着钱回老家,把家从山沟里搬出来,在吊庄、玉泉营等地建设新家园的,只是少数。

  有一说一,不管以前是什么村民,庄稼汉,跑一趟国际列车,国际贸易?眼界真是开拓很多。

  马得福,“……”

  他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农机站,刚到又被送来了吊庄移民办,这些时间就算是他,对老家变化了解也不多,毕竟老家没电话。

  而当初在农校,那是市里的农校并不是县级校。

  马得福还在懵逼,张树成就再次道,“工作虽然艰苦,不过我们也还是有奔头的,你父亲就整来两辆卡车,八成新,在帮助愿意移民吊庄的村民做事,你弟马得宝开了一辆,白崇礼老师开一辆。”

  “跑一次不怕,大不了先拉几卡车砖头,把房子盖起来,不吹风沙不被蚊子咬了,下次工作就好展开了。”

  马得福更晕了,“我爸搞来两辆卡车?”

  黑省边境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都常见的时代,卡车……也不难搞,当然了,卡车是开不进涌泉村、苦水村这类分散在群山之间的村落的。

  最多是在玉泉营吊庄基地附近,跑跑平原路接送人和各种家当。

  就这也很好了,在以前大家不管是拉人,拉架当,还是想要从其他地方购买砖瓦兴建新的吊庄家园,都是人力拉着两个轱辘的木板车做事,还要翻山越岭、顶着各种大风沙,那种风沙一不小心能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