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1 / 1)

1839 引弓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开,楚剑功坐到克公的边上,张兴培又挨到楚剑功边上。

  “恕老友眼拙,不知道这位怎么称呼?”

  张兴培站起来,一拱手:“晚辈蔡李佛张兴培。”

  “斧头秀才张兴培,也算江湖上一号人物,没想到投了官身。”

  “国家有事,兴培帮我很多。”

  “有事,有什么事啊?”

  “英夷犯境。”

  “自古以来,外夷犯境屡出不穷。远有匈奴蒙古,近有倭寇缅甸,就是京师里的皇清,也曾经是……”

  边上有人提醒:“克公,别。”

  “不怕不怕,”克公挥了挥手,“蔡李佛是少林门下,少林当初也是反清的,楚先生的千余军队,一直走的是水路,我可听说,中间少不得天地会的人物串联沟通。楚先生是官身,他都不怕,你们怕什么?”说完,克公眯起眼,看着楚剑功。

  “克公说的对。”楚剑功低眉顺眼。

  “所以说,外夷犯境,古已有之,几百人的叫土蛮,数千人是倭寇,几万人是满清,控弦十万是匈奴,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是这次的外夷,不太一样,这英夷起自万里之外的英伦三岛……”从克伦威尔说起,楚剑功把英吉利的历史大致介绍了一番,顺便讲了讲美利坚和法兰西,讲得口干舌燥。

  克公听了半晌,眯着眼喝茶。

  楚剑功也不急,慢慢等着。

  “这么说,天下要变。”

  “是,不管英夷能不能获胜,这天下必有大变。”

  “那楚先生找我们青帮做什么,我们一向是跟着朝廷的,你该去找红帮啊。”

  “青帮?红帮?”

  “漕帮使水拜青龙,便又称青帮,天地会,自称洪门,拜红英,故称红帮。”

  “克公说哪里话,我又不是要造反,再说,现在天地会也算是归顺朝廷了。我只是要行船。”

  “行船?不知要行多久的船。”

  “一日上船,便是江湖中人。”张兴培插嘴说,“从此下不得。”

  克公没理他,继续盯着楚剑功。

  “天下自有大势,由不得人,如果克公信我,我便说,至少行得百年船,如果克公不信我,信大清,也许行得千年船,也可能家破人亡。”

  “这么说话,不怕我们告官。”

  楚剑功哈哈大笑,众人也跟着笑。

  边上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说:“克公,您老平日也说,英雄当会时势,眼下时势到了,您老怎么犹豫了,试探来试探去的,何必。”

  克公看了这个青年一眼,叹了口气,“唉,我老了,不想动了,比不得你们年轻人。我看看戏,听听曲,喝喝茶,足矣!”

  那个年轻人又想说什么,克公道:“你们要去,便去吧。”

  那青年目光如火,向着周围一扫,“愿意和我同去的,今天下午,在会馆取齐。”

  说完,又向楚剑功和张兴培一拱手:“楚先生,张大侠,我莫青岩有些问题,想向二位讨教一番。”

  克公说道:“小子,边上去,不要碍着我的兴致。来呀,给几位贵客在那边设一套席位,重新上一壶好茶。”

  楚剑功道:“说起茶叶,知道克公爱茶,特带了些武当的云雾,克公不要见笑。”

  “武当?武当也出茶么?”

  “真武观的道长们烧的。”

  “仙家的茶叶,那我怎么受得起。”

  “您是青帮太湖掌桨,当然受得起,兴培,把茶叶交给克公。”

  “小兄弟,你叫莫青岩?来,我们边上谈。”

  坐到了一边,莫青岩问:“谈什么,谈工钱?”

  “谈志向,七尺男儿,建功立业,生在船篙间,太平时节也就罢了,只是现在,风云际会,埋没江湖,岂不可惜。”

  “楚先生,您不用和我摆酸文,我就问你一句话,你说,天下将变,是不是真的。”

  到底是年轻人,沉不住性子,哪有这么问人话的。不过,楚剑功喜欢的却是这少年脾气,边说道:“我说是,你信么?”

  “我信,我自认英雄种,不会在这太湖之上撑一辈子船,你楚先生给我一线机会,我就跟着你干。”

  “你们愿意出头的,有多少人?”

  “别的我不知道,湖州这一片,年轻一辈,我说了算,都想,一百来号人吧。”

  “好。不过,现在先不入军,先帮我走船如何。”

  “既然跟了楚先生你,就听你吩咐,只要你讲信义,不是拿话蒙我们,我们就没什么挑的。”

  “讲信义以什么为准。要不要立字据?”

  “信义公道,自在人心,就算立了字据,我们生抠字眼哪比得上你们文人。字据就免了,无愧于心,够了。”

  “好。我们击掌为誓。”

  两人击了三掌。莫青岩道:“湖州男儿,立誓不悔!”

  呼唤红票、收藏

  21 外交

  8月7日

  楚剑功回到镇江,又和部队一起休整了几天,收到消息,英军北上了。

  八月七日这一天,英国舰队到达天津白河口。英军旗舰迈尔威力号上,不列颠全权代表懿律正在生病,是的,生病。来自英国北海的英吉利人无法适应中国海的气候,整个七千人的远征军中已经有一百多人病倒了。

  “阁下,您感觉怎么样?”义律问他的上司。

  “还可以思考问题。我们昨天把照会送到了吗?”

  “送到了,威力士里号的舰长昨天当面把照会交给了他们的一位中校。”

  “照会,是对等的外交文书,他们收下了?看来,他们还是害怕我们的炮舰。是个好兆头。”

  “直隶的官员未必清楚外交上的东西,阁下,且慢高兴。”

  “那么今天,他们会派谁来谈判呢?”

  “听说这次要来的是个总督。”

  “又是个总督,你在广州的时候和两个总督打过交道,没有用。我们要遵照外相大人的训令,炮击他们的首都,让他们恐惧。”

  而在天津直隶总督府里,琦善急得团团转,“新的圣谕到了么?”他问下人。

  “没有,门子已经得了招呼,在街口望着去了。”

  琦善心中没底,又把英吉利人的照会翻出来看,该文的开头是这么翻译的:

  “兹因官宪扰害中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之威严,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这个照会,是英吉利人自行翻译,以汉文的形式交给白河口游击的,为什么会翻译得这么哀婉,现在还是个迷。

  在琦善看来,如此哀婉的照会,分明是受了不白之冤,来京告御状。这英夷真是老实啊。“林少穆,看来,你行事太过激烈,激反外藩,一番责罚是免不了的。”

  在这个照会中,英军提了六项要求:“惩办林则徐,赔偿鸦片,平等外交,赔偿商欠,赔偿军费。割让岛屿”

  在琦善给道光的上表中,他详细向道光帝分析了这些要求,惩办林则徐是“为外夷伸冤”,而后面几项则是“施恩”。这道上表,既有他对英吉利照会的理解,又有对上意的揣摩:禁烟是好事,但禁烟引起边患而且要为此花钱的话,就是坏事了。

  现在,琦善就在等道光的回话。

  一匹健马在街角卷起尘土,一个顶盔贯甲的武官,飞驰而来。在街口望着的门子迎上去,“哪里的?部堂门前,不得驱驰。”

  “有圣旨!”那武官放慢了速度,高举着一个黄筒喊道。

  门子慌忙跪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