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 章(1 / 1)

1839 引弓 2000 汉字|4 英文 字 2个月前

话题扯回来:“我们可以抛开其心理不论,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之优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系。”

  “具体则么做呢?法律方面我不熟。”

  “我想先明确三个原则,第一,尽量附和中华法系的旧有惯例,这样变动小,对社会的冲击比较缓和,也有利于我们维护‘正儒’的旗帜。”

  “第二点,我们本来就要改造社会,所以司法体系只能是我们的工具,而决不能束缚我们。”

  “第三点,节约社会成本。我们现在能够利用的知识阶层太少了,而能够认识和汲取西方优点的就更少。社会资源决不能浪费到无聊的程序中去。所以,重实体法,而程序法等社会自行磨合吧。”

  楚剑功没有说话,他拿起安纳姆西斯的建议书翻了翻:“他这个建议书,主要分为下层乡村法庭,中层民事刑事法庭和高层的复核庭。中层和上层没什么稀奇的。下层乡村法庭采用调解制,这是个好想法,成本比较低,也照顾到中国乡村和邻里的‘息讼’传统,但是,谁来担任调解和仲裁官,乡绅么?在我们准备彻底打旧就农村的结构的时候?”

  “科举!科举过法科的人才能担任仲裁官。”李颖修说,“而不是直接任用乡绅。”

  “现在是冬天了,可以组织青壮年劳力休兴修水利了。”楚剑功突然说道另一件事情。

  “兴修水利?那负责工程建设的锦衣卫黄队又要大举扩张了吧?”

  “用黄队,以及护农队绿队,以兴修水利,保养农田的名义将农村的青壮年劳力抽出来,先建立组织,乡绅家庭,多半会出钱免役,所以自然就把他们排除在外。”

  “然后下一步,就是中华妇女联盟‘紫队’下乡发展,不管怎么样,先把以家族为单位的族权的结构基础破坏掉。”

  “然后,在让传统士绅们,也就是识字,也有威望的那一群人,参加法科的科举,从中选取乡村仲裁官。”

  “如果乡绅们不合作呢?”

  “如果他们不参加科举,就是自行放弃了加入政权的机会,他们自己放弃,可怨不得我。”

  “你虽然不在乎,但乡绅怨气太重,身后名不好听喔。”

  “这都是英国人安纳姆西斯和比弗恩李曼建议的,外来的教条主义者不能切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与我何干?”

  “总之,他们的建议书我们只选取合适的部分,但所有的失误和错漏,都由他们承担,谁叫英国人喜欢给人上课呢?”

  附录

  《安纳姆西斯与比恩弗里曼建议书》(节选)

  1保证必要秩序,不要拖改革后腿

  2可以负担,不要成本太高

  3兼顾司法现实,不要搞得矛盾过大或者由于需要很高水平的人员等因素导致无法操作

  4要有自我演化能力

  5有教育功能

  所以我的设计里面包含了几个要点,作为整体目标

  0分级的法律人员培训机制,底层的法律人员只接受数个月的短期定期培训班培训,

  ?不是专职人员,但有津贴拿。高级别的进行法学院培训,法官/律师皆然

  1分级的法院体系(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刑事法院/民事法院->治安法院/仲裁法院)

  ?根据案情/标的金额分级处理,这样前面几层不会太忙,小案件也会从快得到处理

  2仅在上诉法院和刑事/民事法院这两级引入陪审团机制

  3底层的治安法院/仲裁法院可由接受过低级法律训练的培训班毕业生担任,他们处理

  ?绝大多数案件,案件可选择立案,也可选择不立案,只要当事人同意

  ?按照判例断案,无判例或者判例无法完全覆盖可转交高级别法院。

  4高层级法院对低级法院案卷采取抽检制度,并定期设置巡回庭观察低级法院行为

  ?对低级法院的断案申诉状进行快速处理。

  5典型案卷选取为判例,定期刊发和存档以及组织法律人员学习

  6高等级法院晋升体系从刑事/民事法院开始

  7鼓励民众旁听

  8立法采用咨议会形式,由高等法院撰写条文,最高法院在我的设想里就是一个法律

  ?学术咨询机构,负责释法,法律规范起草等

  9可免费查询和付费抄录的图书馆,设定到县一级

  10大陆法系和和英美法系估计混合应用……具体司法体制可能不适合一开始就搞对抗制,有对抗制特色的纠问式应该比较适合。

  11、商事纠纷走海洋法体系,同时应该加强仲裁机构的建设,增加解决商事纠纷的效率,使司法效率尽量跟上日益发展的工商业的需要

  12、继承息讼传统,在基层以调解制度为主,调解的主导权应该在政府的乡镇基层组织手上,一方面消除旧乡绅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政府主导搞集约农业.基层法院应当高效、贴近民众,诉讼法里可以用从简从速的精神搞农村基层法院制度

  13、必要时可以设立革命特别法庭来摆脱束缚。

  14、农村解体后进入城市的大批流氓无产者,应仿造英国先例颁布“流浪汉强制劳动。”

  PS:这章比较难写。

  PS:有600字补昨天的

  43 多来了三百万

  广州荔湾区的河埠头,今天分外的热闹。浮丘石、绣衣坊、怀远驿,十三行码头、西汇关口等各个码头上,全都停满了各色远赴重洋而来的大帆船,还有些冒着黑烟的大蒸汽船。

  “三百万英镑。”楚剑功站在虎门武山炮台的顶端,望着这一眼望不到头的船队,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按照《辛丑和约》,要在英国购买总值600万英镑的货物,以缓解英国本土的经济危机。而英国人绝不是傻子,600万英镑中的一半,都用来采购他们“过剩”的粮食和纺织品。

  今天,由英国船行承运的总值300万英镑的粮食和棉纱的第一批到达了,广州历史上,从来没有接到过这么大规模的船队。

  珠江水道经过疏通,已经能够通行远洋大船,而用于内河拖带的蒸汽船不够,澳门领事额尔金专门从海峡殖民地调了海军的快艇过来。

  额尔金勋爵很重视这第一批货船的抵达,在十三行码头办了个仪式,一会儿,楚剑功和李颖修还要去剪彩。

  “看够了吗?”李颖修从炮台下面走上来,“出发吧。”

  “洋纱,洋面,外国大轮船,已经来了。”

  “还有洋布,洋火,洋钉,洋蜡烛。”李颖修补充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国破家亡,逆之也国破家亡,躲是躲不过去的,好在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珠江之上,横七竖八停泊着英吉利3000吨级远洋快船。船里装载的是小麦和棉纱,把船身压得很低。莱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在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