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0 章(1 / 1)

新中华1903 小柯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国人支援的大炮拉过来。其实这也就是一门1877年式87mm俄式骑兵型野炮,炮弹一共也只有三发。

  乌泰手下多是临时裹挟来的牧民,哪里会用大炮?捣鼓了半天也没能朝城头开一炮,倒是把城头的孙烈臣吓得出了冷汗。

  “笨蛋~~蠢笨如牛!”乌泰挥起马鞭抽打那几个士兵

  这时,在南方的地平线上隐隐出现了一条黑线,还有大量人马移动扬起的尘土。乌泰大喜道:“我与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拉喜敏珠尔约定,一起起兵,难道是他来了?”

  乌泰赶紧在马鞍上站直了身子,手搭凉棚朝南方望去,结果傻眼了,来的军队一水的卡其色军服,手里打得是一面五星青旗,这不是东北巡阅使徐天宝那个什么党的旗子吗?

  乌泰暗叫不好,赶紧下令撤兵。

  来的正是独立旅吴俊升部

  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乌泰叛军伤亡修重,吴俊升边战边追,先后激战10余次,每遇战斗,吴军先用大炮轰击,炮弹接二连三地在叛军队伍中爆炸,令叛军大为惶恐,吴俊升随即亲率骑兵冲入叛军队伍。乌泰的叛军大都是未受过正规训练的乌合之众,所用的只是些小炮和猎枪。相比之下,吴俊升的军队不仅训练有素,富有战斗经验,而且枪炮精良。乌泰叛军一触即溃,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吴俊升连续攻克被叛军占领的嘎喜喇嘛庙、白虎店、靖安、瓦房等城镇。到5月,叛军全部龟缩到葛根庙。乌泰发动叛乱之时,还大肆驱逐汉民出境,引起两族人民的相互残杀和抢掠,吴俊升虽以“期抚兼施,先战后和”为宗旨,并“严戒兵弃,其蒙人非骑马持枪与我敌对者,妄杀一人,以军法!论”。

  5月12日傍晚,吴俊升率所部追至葛根庙。葛根庙是科右前旗地位最高的喇嘛葛根的本庙,不仅墙垣高厚,而且集中了叛军精锐,防守坚固。吴俊升部虽历战数日,但勇气百倍,愈战愈勇。他们在附近山顶上架起大炮,向庙内轰击。炮火将庙中大殿的西南角轰塌,殿上的铜顶也被打落,管带曹俊奋不顾身,率先登上高墙。乌泰等只得趁夜半时分突围,向北面丛山中的乌泰王府逃去,吴俊升继续率部追击。

  吴俊升部一直追到归流河南岸,叛军在北岸依险布防,双方隔河对峙。与此同时,吉林、黑龙江等其他各部平叛军队也都取得胜利。黑龙江省还派出一支生力军,前赴王府夹击乌泰。乌泰见事已至此,不仅沙俄的军队未曾露面,就是外蒙古的军队也未见一兵一卒前来支援,不由得心灰意冷。畏于政府军的威力,乌泰决定放弃王府,逃往索伦山中。

  乌泰不久被俄国人从索伦山中救出并逃往外蒙的首府库伦,后任库伦政府的“刑部副大臣”。

  216三论三招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虽然能暂时掩盖一些问题,但是那只是掩耳盗铃,不解决根本问题。比如外蒙搞的独立,沙俄在背后撺掇固然是很主要的原因,但是晚清在蒙古当地的一些得不偿失的新政,也是难辞其咎。

  不过,话虽如此,徐天宝为了鼓舞全国人民支持收复蒙疆的信心和士气,也结合后世后人的总结,写了一片名为《安定蒙疆三论》的文章。

  首先,文章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指出,面对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进行针锋相对地斗争。

  徐天宝在文章中说道:“沙俄选择中国辛亥革命前后国内政局动乱之际,策动外蒙“独立”,用心委实歹毒,也确实给我中华安定边疆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中华仍然具有不少有利的条件。首先,库伦集团的卖国投敌活动,不仅遭到广大蒙古人民和许多爱国王公、喇嘛的反对,而且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因而反击沙俄侵略,乃是民心所向,正是所谓的得道多助。

  相比之下,沙俄国内的阶级矛盾也日趋激化,沙皇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强取豪夺,反动统治已面临崩溃的边缘。尽管沙俄的侵略野心很大,但也有不少困难。比如中国离蒙古近,而沙俄离蒙古远;又比如沙俄公然肢解中国,不顾列强的反应,不光中国人民反对,世界列强也反对。这就是所谓的失道寡助。

  因此,如果中国能在外交上军事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是可以挫败沙俄帝国主义对蒙古的侵略扩张活动的。

  其次,要必须十分注意加强边疆地区的建设。

  由于清政府日益腐败,长期忽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经营,致使经济、文化、交通处于落后状态。这不仅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边疆百姓生活贫苦,也给国防的巩固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物资贫乏,补给困难,中央在边疆地区的驻军很少,因而一旦有事,便难以应付。外蒙与内地横隔沙漠戈壁,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徐天宝在文中特别提议修建一条沿着张库大道的张库铁路。(清政府曾有关于加强边疆建设的议论,并有修筑张库铁路的建议,但又认为张库铁路收益不大,因而改建了京绥铁路,致使张家口至库伦的交通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必须因地因敌制宜地编组部队、讲求战法

  根据蒙古地区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用兵作战利于骑兵,不利于步兵。外蒙叛军大部是骑兵,行动快速。这就多少弥补了其数量不足和组织不严的弱点。政府军的装备虽优于叛军,但多数是步兵,行动缓慢,当一地吃紧时,增援部队往往缓不济急,不免遭到损失。

  徐天宝在文章中说道:“在蒙地作战,出探搜索及传达命令,以及抄袭御敌迅速,非有得力马队,万难取胜”。因此,需要就地招募和改编部队,组建骑兵营、团,并从后方增调骑兵旅,从而大大改善部队的机动能力。同时,还要增配火炮和机枪,进一步加强了步兵的火力,有效地遏制叛军骑兵的突击。在战术上,应该采取多路协同,迂回包抄等战法,既避免了敌骑的袭击,又增加了歼敌的机会,从而改变被动局面,取得作战的胜利。

  这片篇文章首先在沈阳和东北的各大报纸刊登,随后迅速被全国各地的报纸转载。一时间,如何安定蒙疆成了茶余饭后人们的谈资。要是你不说上两句蒙疆的话题,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

  除了定蒙三论之外,徐天宝还有另外的三招,第一招曰挖墙脚,主要的执行人是顾维钧

  被徐天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