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1 / 1)

新中华1903 小柯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月2日生于朝鲜王朝黄海道海州,6岁时祖父把他送进私塾,学了8年汉文。安重根的父亲安泰勋幼时被人称为神童,可安重根15岁以后便不务学业,常常游猎于山野之间。对父母、老师的训斥,同学、好友的劝告,安重根回答说:“昔日楚霸王项羽学问不高,却成了千古英雄。身为男子汉要有抱负,我不指望以学问扬名于世。”

  1894年安重根娶金氏为妻。两年后,儿子与女儿先后降生。此时的日本正欲称霸亚洲,首相伊藤博文策划了中日甲午海战,迫使李鸿章赴日与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后,日本不断地向朝鲜派兵。1904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远东的利益,在中国土地上交战。日俄战争一结束,身为日本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来到朝鲜,强制与朝鲜政府缔结了不平等条约。

  1905年,伊藤博文成为首任“韩国统监”;安重根与父亲商量搞义举反对伊藤,可是力量太弱。安重根想到了中国上海,那里有许多朝鲜人,他打算把全家移居上海,再图良策。父亲同意了他的主张,让他先去上海察看情况。1905年,安重根来到上海寻找同胞。他先后找到了正二品官闵泳翊和商人徐相根,可前者拒不接见,后者麻木不仁,令安重根很失望。

  就在安重根失落的时候,一个神秘的中国商人找到了他,许诺为他提供资金帮助。当然,交换条件是流亡中国的朝鲜义士要帮助他一起对付日本商人。而瑞和洋行的大班金正明就是安重根的同志之一。

  “石田茂三,你不是想吃肉吗?老子就让你不光吃饱,还要吃撑~!“

  “徐先生,让我们通力合作,驱逐倭寇,还我河山!”

  丈夫处世

  其志大矣时造英雄兮

  英雄造时

  雄视天下兮

  何日成业东风渐寒兮

  壮士义热

  忿慨一去兮

  必成目的鼠窃伊藤兮

  岂肯比命

  岂度至此兮

  事势固然同胞同胞兮

  速成大业

  万岁万岁兮

  大韩独立万岁万岁兮

  大韩同胞

  ~~~~~

  金正明高声吟唱起来

  送走了金正明,徐天宝又陆续和另外两家英国洋行的大班碰了头,不久之后,石田茂三又半推半就地与两家洋行签订了增加订购量的合同,需要向这两家洋行订购不少于一万六千辆自行车。

  ●●●●●●●●●

  回到办公室的徐天宝心情大好,在徐天宝目前的计划里,针对石田茂三撒下的网并不是主要的任务。眼下,徐天宝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那就是修建一条连同赤峰和关内的铁路。

  修铁路要涉及到征地、迁坟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徐天宝找到牛知县商议此事。

  “造铁路?”牛知县有些顾虑,“征地、迁坟都是小事,问题是上哪儿去弄钱?又去哪里找懂得修铁路的人呢?”

  “钱由我负责,至于造铁路的工程师嘛,我心中早有人选~”徐天宝说

  “谁?”牛知县问

  “罗国瑞~!”徐天宝笑答

  罗国瑞,字岳生,广东惠州博罗人,1872年赴美留学,是我国首批留美幼童之一。罗国瑞出国时年仅12岁,与詹天佑同龄。1881年6月8日,总理衙门向光绪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批准。就这样,首批留美幼童结束了九年的留学生涯,除了詹天佑和欧阳庚正式从大学毕业之外,其它幼童均没有毕业就被撤回国内。罗国瑞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上岸后马上被送往一所已经关闭10年之久的书院———求知书院。从求知书院出来后,这批留学生全部被送到电报局学习电报专业。这样安排归国留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清政府官吏不懂科学技术,不懂专业,不能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安排合适的工作,而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浪费专业人才;二是薪俸待遇低,生活非常困难。归国留学生的薪俸月给5两至15两银子之间,就当时生活水准而言,个人手头紧缺,养父母、家人就不可能了。

  1896年,罗国瑞应聘到汉阳铁厂,他因此能够与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能臣接触,并展现出自己在铁路专业上的才华。光绪二十五年(1899),盛宣怀负责督办萍醴铁路,该路于1899年9月8日开始设计,设计者是美籍总工程师李治、副工程师马克来和已成为副工程师的罗国瑞。萍醴铁路于1903年8月才竣工通车,但由于该铁路仍没能彻底解决煤矿直达汉口的目的,遂紧接着又启动萍潭铁路的建设,罗国瑞依然是主要设计人员之一。

  可以说,罗国瑞是除了詹天佑之外,中国又一位铁路人才

  109制药厂

  此时的中国,不管官府还是民间,想要修铁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1904以后逐渐兴起的“收回利矿权”和“保路风潮”,是私人资本追逐利益和排挤外资的所谓“爱国热情”的双重混合。这种“爱国热情”在铁路修筑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几近于盲目。

  事实上,修筑铁路始终是晚清政府的一块心病。1894年,甲午海战惨败。有识之士认为,在那次战争中,由于国家无力从南到北迅速调运军队,是中方遭遇惨败的一个因素。由此,铺设一条从广州出发、中经汉口、直达北京的铁路就显得尤为必要。

  但是,战后对日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压得政府喘不气来,清政府财政方面的捉襟见肘意味着筑路的资金来源只有向外国借款。而借款修路往往会导致部分路权转手外国,这一隐痛激发了绅商们“拒借外款、集股办路,自保路权”的“爱国热情”。可是,当爱国的冲动过去之后,绅商们发现商办铁路的前景似乎并不美妙。铁路投资金额巨大,但收益却十分遥远,普遍存在的资金匮乏导致筑路进展异常缓慢,更是让投资可能产生的收益变成水月镜花。商办铁路一时进退维谷。

  1903年7月,新任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清廷,请求“自设川汉铁路公司”。这一建议得到上至朝廷下到各省绅商的一致支持,民间自筹资金的铁路商办运动一时进入高潮。但是,高涨的爱国热情过后,商办铁路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川汉铁路兴办以来,数年来仅筹集到全路所需款数的十分之一,照此速度,还须90—100年的时间这条铁路方能完成。此外,川汉铁路公司经营管理不善,财目混乱,贪污浪费严重。已筹集1000万元路款,被层层贪污挪用的就达200余万之巨。另一方面,四川为筹资修路,抽租过重,百姓深受其苦。其他商办铁路也不容乐观。“数年以来,粤则收股及半,造路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