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 章(1 / 1)

宋阀 宋默然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话之后,顿时失色。什么玩意?把我留在东京?如果一直在京师,哪怕官衔再显要。说到底还是看家护院的。就算这次完胜女真,但宋金攻守之势,短期之内不会改变。有了一次二次南侵。就会有三次四次。自己侥幸能化解一两次,可谁敢保证不会有一天阴沟翻船?况且,东京无险可守,河北亦然,留在此地风险太大。最重要的是,眼下国难当头。朝廷正要用武人效命。

  等大战过后,金人两三年之内当不复来,到时。崇文抑武的风气必然卷土再上。到时候,在这场大遭到文官集团猜忌。如北宋名帅秋青,从士兵干起,一直做到枢密使。就被文臣们如疯狗一般猖狂攻击,秋青为人忠义,文臣们抓不到把柄。就编造一些故事,什么秋家的狗长角,秋府夜奇光,秋青宅院的井中有黄气十数丈,冲天而起等等。说白了,就是影射秋青有异心。本来极为信任喜爱秋青的宋仁宗,也不得不在这漫天攻击之下,将他逐出朝廷。半年之后,这位宋军领袖抑郁再死”

  徐绍见他神情有异。笑问道:“怎么?看你神情,倒不太欢?”

  “三叔面前,不说虚话。如果这次能击退女真。我宁愿到西边外任。”徐卫如实说道。

  徐绍闻言。脸上笑容尽敛,盯着侄儿看了半晌。终于点头道:“一切有三叔在。我来安排。”他为执政,位高而权重,又渐得皇帝信任,说得上话。如果他答应安排。事情便有希望。

  徐卫起身拜谢,当即便告辞离开,准备回陈留召集部下,交割防务,开赴京西驻防。网想走,忽地笑问道:“卑职斗胆问一句,枢密相公是如何说动官家痛下决心的?”昨日赵桓召见他三人,虽然极受鼓舞,但最后仍旧没有明诏示下,今日枢密院却已经下了军令,那肯定是三叔进的言。

  “我与少宰相公联合向官家进言,只一句,若能攻灭金军于境内,缚敌酋于殿前。将天下欢动,四海归心。”徐绍说道。

  徐卫听后,细细品味一番,这才辞别。姜是老的辣呀,换成自己,绝难说出这句话来。此话初听时。只觉平平无奇,是个人都能说出来。但若仔细想,这话里透出的意思,却是赵桓现在最想要的。

  换成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如果在皇帝你领导之下,取得如此大胜,那么满朝文武,天下军民,士农工商,远近诸夷都会欢欣鼓舞,衷心拥戴。从此,你的权威将无人能撼动!包括,太上皇!

  赵估当初迫于形势,又急于逃跑,不得已而将皇帝位传于太子赵桓。可他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岂能甘心?且无论京城还是地方,皆有他旧臣。万一哪天等时局平稳些,他又图复辟,赵桓拿什么对抗?要,就是民心!

  你赵桓受命于危难之中,正值女真入寇,山河破碎。如果你能领导军民抗战。非但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还将入侵大军击败,那就说明,你比你老子强。因为他在大敌当前时选择了逃跑。既然你比他强,那么谁还会希望他重回金殿?童贯?早已身异处。蔡京?据说已经在潭州病死。蔡攸?也被勒死了。其他宵小之辈,不足为虑。

  第一卷第一百七十二章岳飞再兴

  猜康二年正月初十,大宋君臣们刚才为徐卫劫粮成功,啦而稍稍宽心,可两头添堵的事情就来了。滑州方面,京畿制置副使折唐质亲自挂帅坐镇,用六万人将城团团围住,一夜之间起巨炮数千座,东京满以为他会即刻进攻。可接连几天不见动静,朝廷里皇帝大臣们急得没奈何,遣人催促。折仲古回复说,金军口粮将尽,等对方饿上两三天自己就会乱,到时不费吹灰之力可破之。如果此时强行进攻,一则金军骁悍,势必增加我方伤亡;二则城内百姓不免玉石俱焚。因此唯今之计,当作势欲攻,架炮车、挖深壕、将滑州之敌困死方休。

  东京方面虽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问题是,粘罕过河了!

  三天以前,守河宋军全面溃败,退往西京洛阳。金军在河清(今河南孟津县)、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两地相继渡河,兵锋直指洛阳。西京留守高世由不顾韩世忠等将领的激烈反对,以西京留守的身份强令诸军放下武器,向粘罕投降。时洛阳尚有残兵数万之众,且洛阳虽多次经历兵祸,但城墙坚固,极难攻克。可恨高世由,原为赵估宠信之臣,一旦大难临头,即变节投降。可笑高世由,守河最为艰难时,韩臣忠等人请求他将屯积在西京的军械补充前线部队。可此人却以未得朝廷明令为由加以拒绝,并斥责韩世忠,说武臣尽忠执令取可,勿需多言。

  洛阳诸军竟然绝大部分听众他的命令,放下武器,开城投降。韩世忠怨恨福天,领军自东门遁走,退往京师。高逆甚至不忘在投降的前一刻,以宋廷留守大臣的名义布公告,说韩世忠不遵号令;将有异心,人人得而诛之。

  粘罕既得洛阳,以为东京在望,此番灭宋必矣。遂稍加整顿,就准备东进。此时却传来消息,说南朝陕西五路宣抚使范致虚率西军二十万来援,已经渡河。粘罕闻听“西军”二字,也颇为忌惮,即遣军把守潢关。然金军刚上关。陕西王师先头部队已在杜常、夏俶二将率领进抵潢关之下。宋军擅长攻守城池关隘,倒也不是吹出来的。两个。时辰不到,即攻下潢关。

  随后,范致虚率领号称的二十万大军入关。此时,军中有位招募乡勇三千人跟随西军前来勤王的年轻人,叫李彦仙。他建议范致虚,说兵贵神,不应该将大军集于一处,应该分遣诸将统率,前后相行,互相响应。那么即便失利,撤退也不会迟缓,遭到攻击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如果将“二十万”大军绞在一起,一旦遇敌疾袭,就会乱成一团。

  不过这位陕西最高军政长官大概想着自己手提大军,驰援京城,必然立下万世之功,将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因此踌躇满志,认为李彦仙这等粗鄙武人也敢教他?因此不听。陕西几位大帅都劝,可范家人还是不予理会。

  更离谱的是,当地有个和尚,叫赵宗印,很喜欢谈论军事,放在徐卫生活那个时代,估计也就是个军迷的级别。军中有人推荐。范致虚如获至宝,居然直接授任宣抚使司参议官兼节制兵马。赵宗印异想天开,将僧人编成一军,号为“尊胜队。”又将童子编为一军,号为“净胜队。”对范致虚说,只要开战,将这两队人马推上去,就有神力相助。此人真有郭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