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8 章(1 / 1)

我的老婆是军阀(精校版) 录事参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南国官员齐刷刷站起,跟在程祎身后鱼贯而出。

  杜翰微微蹙眉,站在门前有四五名神情傲慢的俄国士兵,其中一人伸手拦住程祎,而另一侧穿着草绿军装的三四名南国士兵立时过来推开他。

  俄国人是从本土刚刚到远东没多久,仅仅在罗夫斯克停留了几天,又在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小村镇勘探了一番,准备在此建一座修船厂,因为在远东,俄国人根本就没有一座像样的维护海军舰船的基地,罗夫斯克船厂的技术力量虽勉强能维护铁甲战列舰,但却不是适合驻扎海军的港口。是以俄国人准备在北中国寻一处优良的不冻港修建船厂,供舰队停泊,这是头等大事,自不能怠慢,这个小渔村俄国人命名为“达尔尼(大连)”,当然,最后能不能在北中国建港,还要看与北中国谈判的结果。

  这些俄国士兵并不大清楚前因后果,但国内对东方民族的种种渲染,自然不大将中国人看在眼里,见几名肌肉健硕的中国士兵推得他们连连后退,立时就来了脾气,其中一名俄国兵就伸手去拔匕首,手刚刚摸到匕首手柄,中国士兵已经齐刷刷摸出了左轮枪,一排七人,黑洞洞枪口冰冷,对准了这几名俄国士兵。

  “你们这是干什么?!”站在门前,杜翰脸色微微发青,南朝这些官员各个狂妄,刚刚可是落了他的面子,他脸色又怎能好看?

  “各位,各位!”饭店老板理查赔着笑跑过来,他是一名四十多岁的胖子白种人,腆着大肚子,气喘吁吁的。

  而旁边,也很快涌上来十几名英人巡捕,将双方分隔开,对于礼查饭店的安全,租界工部局自然列为头等大事,抽调巡捕日夜巡逻,不管双方哪个官员出了事,租界工部局都担当不起。

  弗拉基米尔看着程祎一行官员扬长上楼,眼里闪过一抹深思,挥了挥手,说了几句俄文,那些俄国士兵慢慢的退开。

  “弗拉基米尔将军,实在抱歉。”礼部侍郎鲍正平赔着笑,看了眼脸色铁青的杜翰,心里却有些快意,这些日子他屡次被杜翰申饬,委实厌烦这老头到极点。

  弗拉基米尔却是一笑,转向杜翰道:“杜大人,看来你们南方的对手很难对付啊!”

  听通译翻了弗拉基米尔的话,杜翰蹙着眉,没吱声,知道,这位俄国将军是位厉害人物,南朝官员表现的越强硬,南国军队越难对付,这些俄国佬在与皇上合作时越发的漫天要价。

  “杜翰先生,趁着您今天有时间,我们谈一谈怎么来打败你们在南方的敌人,好不好?” 弗拉基米尔一脸微笑。

  杜翰面无表情的点点头。

  第九十八章 尘埃落定

  惜阴书院,叶昭一边品茶,一边听着苏皖巡抚孙博正禀明宁国截粮案的始末和处理结果。

  粮船已经放行,宁国府知府高之厚被撤职拿办,蛊惑乡民闹事的乡绅有十几人被下狱,超过百人被打了板子。

  孙博正,端的是雷霆手段。

  叶昭品着茶,一直没怎么说话。

  “王爷,臣下又募集五十担粮米进入宁国接济乡民,现时宁国府已经宁定。臣下此次接连苛责拿办士绅,甚感惶恐,可若不如此,苏皖一带刁民横行,日后定生出许多事端。”

  看着孙博正的吊眉三角眼,叶昭微微点头,这孙博正,以后在民间的声望怕是好不了了,想来在民间他已经是酷吏之类的形象了。

  又看了看桌上的奏折,农务大臣李鸿章都上折子弹颏孙博正严苛太过,设大狱致使苏皖人心惶惶,又说苏皖一地刚刚平定,该当安抚为主。

  虽然孙博正担任粤海关监督就是李小村推荐,又与李小村交好,但李鸿章这道折子未必是党争之言,李鸿章办事力求稳妥,讲究四平八稳,这性子可是一直没变过。

  “你去吧。”叶昭挥了挥手。

  孙博正躬身告退,慢慢退了出去。

  叶昭又拿起了桌上的电文,是上海发来的,俄国人突然想介入谈判,南国官员退场以示抗议。

  唉,北朝,叶昭实在有些挠头,北国官员的外交可真是一塌糊涂,杜翰在官场上或许是个强人,但外交谈判,实则是蹒跚学步的婴儿,难道不知道在没有向任何一方通风的情况下,突然把罗刹人扯进来,还要其成为调停国一员,不但得罪了南国,甚至英法美三个调停国也一并开罪了吗?不过英法等国想来习以为常,也不会太放在心上。

  琢磨着,叶昭慢慢拿起纸笔写了一封信,是给外务部的,自是要外务部利用这个得分的机会,同英法美三国沟通,使得三国更理解南朝的立场,向北国施压,在符合南朝最大利益的情况下解决上海的地位问题。

  欧洲列强,叶昭还不想现在露出狰狞的獠牙,英法的重心虽不在远东,但也不会对俄国人在远东坐大坐视不理,尤其是克里木战争结束没多久的情况下,英法俄实则还处于敌对状态,英法等国,对俄国人的扩张倾向一向警觉,也一直将其视为威胁。

  写了信,又从头到尾斟酌了一番,旁边一直伺立的年青文员忙接手中,飞步奔了出去。

  “主子,马车准备好了!”一位铁塔般的汉子出现在厅门口,乾亲王府侍卫副总管乌尔登。

  美国驻南京总领事馆已经初具规模,本来这处残壁断桓的荒地渐渐圈起了围墙,种上了绿草,颇具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小洋楼也拔地而起,彩色玻璃窗,好似教堂一般清幽。

  叶昭的车队进入领事馆铁门的时候,却见小洋楼铁窗洞开,窗口许多中西人物倚着眺望,楼下门旁,清漆铁栅栏外,复靠着几辆脚踏车。

  杰克逊早迎了出来,蓝眼珠透着喜气洋洋,今日是他生日,在使馆举办的这次生日会,虽然摄政王早就说过会来参加,却不想真的来了,他自然脸上大大的有光。

  要知道,摄政王现今可是越来越难见到了,在南京的各国领事,自有外务部接待。虽然知道摄政王在惜阴书院办公,但如果没有外务部事先安排,那是巷子口都进不去的,想也是,外国使节在伦敦难道是说想觐见女王就能觐见的吗?现今南中国摄政王,与皇帝无异,统治着半个中国,日理万机,遇到危急事项尚能接见他们用中国话说已经是“天恩浩荡”,平素大事小情,自然是同外务部沟通,不过现今南国衙门办事效率比之欧罗巴诸国也无甚区别,各国领事也渐渐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