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根据他自身的经验和装甲科的方大山少将联合编写出了最新版的“步坦协同战术概要”。
随后陈仪中将在国内短暂在装备部就任了为其两个月的兵器总监指导国内新一代坦克以及装甲车的研发工作后,就是接替已经在俄国一年半的徐镜清中将任职第十军军长,同时也是兼任中国驻俄部队副司令,中国在俄国中一共有两个军的番号,一个部署在远东地区的第十军,而另外一个则是部署在外蒙古以北,鄂木斯克以东的第十二军,第十二军军长乃是当今中国陆军中的数大上将之一的徐离善上将,同时也是中国驻俄部队总司令。
关闭<广告>
陈仪的第十军虽然是部署在远东地区,距离鄂木斯克好几千公里之外但是这并不影响陈仪带着一群军官来前线观察战争的进程。
通过望远镜看着俄罗斯国防军和苏军还在用着一战前期的战术进行战争的时候,陈仪轻摇头:“他们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陈仪身边的是陈景飞少将,陈景飞这个时候也是放下了望远镜后道:“这样的战术对于,没有坦克的他们来说已经是相当标准的了!”
说道这里,陈景飞道:“别说他们了,。就连我们自己也没有多少坦克啊!”
陈景飞虽然没有参与到去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欧洲坦克大战,他是去年年底的时候才轮到去法国,和其他将领一样待了半年后回国,上个月才回国的他一回国后就是任命第十二军的副参谋长。
陈仪道:“现在我军的坦克只有三百辆不到,和世界各国的差距太大了,必须要加大坦克的数量。而且也不知道参谋部那群人怎么想的,竟然把所有坦克都集中到了一个装甲师和几个摩步师里头,这到了战时如何支援步兵作战。现在欧洲英法德美几个国家里头,有那个是这样做的?”
陈仪对把坦克集中起来使用是严重不满,如果说集中起来训练也就算了,偏偏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坦克部队一直都是集中部署在一个师,而且丝毫没有分出来增援各个步兵师的迹象,陈仪回国后数次提交的要求在各师增加配属一个坦克营的建议都是被参谋部无情的批驳。
这也是他回国后就任兵器总监做的很不爽的原因,他对新式坦克的和对坦克使用的理念和方大山以及参谋部作战次长左玉刚等人是严重不重,方大山和左玉刚对坦克的理念深受陈敬云的印象,从建立坦克部队的那一刻起就是抱着集中使用坦克的理念了,而这种理念来之于陈敬云后世的一些所见所闻,反正陈敬云所认为的、的二战以及二战以后的坦克都是集中使用的,分散使用那是一战时期的落后战术。然而不得不说这种理念有些超前,现在世界各国的坦克发展要远超历史上的一战时期,而由于战壕的存在就是的了坦克分散使用突破用以突破战壕为步兵提供掩护和支援的步坦协同战术发挥到了极致。而陈仪等部分参加了欧洲军事观察团的军官们就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
虽然都赞同大力发展坦克,但是要怎么发展坦克,怎么使用坦克却是有着太大的分歧,陈仪就任兵器总监时主张设计厚装甲坦克,主要用来强行突破敌军防线,而这也是欧洲战场上的主流坦克发展方向,1918年德国的PAK18反坦克炮大放异彩的时候,英法两国的坦克设计一下子就转向了厚装甲,三十余吨,甚至超过四十吨,装备多门大口径火炮,速度只有十公里左右的重型坦克成为设计的主流。
而中国的坦克前后已经发展了三代,从T1、T2型的第一代,再到T3、T4、T5姓为代表的第二代坦克,以及到了1919年才定型的T6式中型坦克、T7式重型坦克为代表的第三代坦克,其发展思路都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确保火力、速度和防护的平衡姓,并且至始至终都坚持了单旋转炮塔、倾斜装甲等设计。已经开始少量投产的T6式中型坦克为表达,其速度已经高达三十公里,防护也是提升到了25毫米的水平,并装备了一门新式的57L40坦克炮。而T7式重型坦克的防护有着五十毫米,装备了一门75毫米坦克炮,防护和火力上去的同时也没有落下速度,其最高速度达到了二十公里,这可是欧洲主流坦克十五公里以下的一倍以上,当然欧洲的主流重型坦克那装甲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六十到七十毫米,比中国的重型坦克厚了一截。
而从坦克的设计上也可以看出来各国对坦克使用的不同,在陈敬云的心中,坦克从来都不是步兵支援武器,而是用来当做拳头使用的主力部队,一支装备了坦克、装甲车、摩托车、汽车所组成的混成装甲部队足以成为一支可以迅速推进并短时间内突破敌军防线插入敌军心脏的战略部队。至于当成步兵支援武器,等中国的坦克年产量达到好几万辆多的用不完的时候才会考虑给普通步兵配属支援坦克。
陈仪因为这些理念上的不同,在兵器总监这个位置上郁闷了两个月后就是透露了不想当这个兵器总监了,虽然陈仪对于坦克上的理念和自己有所不同,但是陈敬云知道这个人是有才的,陈仪的瘸腿将军的外号在中国部队里可是响当当的名号,所以就把陈仪调到了俄国任职第十军军长。
“看样子,过短时间我还得给总统写封信,不管坦克怎么用,但是总是越多越好的!”陈仪如此道的时候也是再想着,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和列强一样拥有上千辆的坦克。
陈仪和陈景飞等人并没有鄂木斯克停留太久,待了三天时间后就是回到了俄国后方。然而他们刚一走后,鄂木斯克那边就是传来危急的消息,高尔察克的四十余万大军在进攻正面三十万不到的苏军同时,苏军的另外一支高达五万余人的部队绕过了鄂木斯克,击溃了俄罗斯国防军的两个师阻拦后,迅速向卡拉钦斯克进军,而卡拉钦斯克作为鄂木斯克的大后方,扼守着远东铁路,而原本驻防卡拉钦斯克的两个俄罗斯国防军师已经在之前出击迎战中被苏军击溃,现在只逃回了只有七八千人而已。
除了这七千多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