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3 章(1 / 1)

辛亥大军阀 雨天下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本人再打一场,所以当即就是命令鸭绿江边境的部队立即入朝,其他先不说,先度过鸭绿江再说。到时候不管是真正打起来还是谈判,都不会让自己陷于危险之境。

中国的强硬应对,曰`本陆军下层军官的刻意挑动,就是的了双方在爆发第一场武装冲突后的第三天又是爆发了大规模交战,而这一次,已经不是打着朝鲜人的名义了,中曰两国的军旗已经是毫无保留的竖立在双方的阵地之上,当双方的前线部队开始用子弹和炮弹厮杀着的时候。

1930年11月28号,中国国社党的官方喉舌,《国民报》发表笔名文章,文章中称曰`本已经是单方面的撕毁了中曰伦敦条约,并且进入了朝鲜军事缓冲区,此时此刻面对曰`本的狼子野心东北危险,中国危险!

1930年11月30号,陈敬云正式下达一级动员令,东北、山东、长江三角、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部队全部进入战备状态。而为了仿制苏俄和1923年一样再一次偷袭,鄂木斯克地区、哈萨克地区的部队也是进入了战备状态。

1930年12月1号,曰`本依旧不肯退出朝鲜军事缓冲区,面对着国内高涨的反曰浪潮,陈敬云毫不犹豫的签署了对曰作战令。当夜12点凌晨时分,中国外交部向曰`本驻华大使递交宣战书!

而在正式宣战之前,安州前线,最早入朝的中国陆军第四十七师已经和曰军第五师团展开了激烈的交战,隆隆炮声中,带着少将军衔的唐强用着望远镜看着远方的阵阵爆炸烟尘,一边看一边估算着这一次炮击的效果。

“师座,看,曰本人的炮击减弱了,压制炮击取得了效果!”身边的一个上校同样是用着望远镜朝着远方望去,一边看还一边说着。

唐强这会放下望远镜,带着众人下了山头往回走:“空军那边的支援什么时候才能到?”

“他们早上刚来了一波,根据空军的联络员陈少校的意思是,下一波的支援估计要到下午三点以后才能到达了!”旁边的上校师参谋长解释着。

唐强听罢点头:“这一次渡江作战绝不容有失,我师身为全军尖刀,必须要为后续部队开出一条道路来,最迟明天一定要拿下安州!”

说罢后的看着南方冒着烟尘浓烟的安州,脸上露出一丝狠色:七年前的朝鲜作战让自己升了到了少将,这一次自己的47师刚好部署在丹东,朝鲜一出事自己这支部队就跨过了鸭绿江成为了全军第一支进入朝鲜的部队,唐强明白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遇的,自己这辈子能不能继续升一级到中将甚至上将,也许就要看这一次的作战了。

(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四章 雪地烟火(一)

朝鲜安州位于清川江边上,当然如果说这个小城市只是一座江边城市的话那么它就不会在两次中曰战争中成为中曰双方军队争夺的焦点,因为安州和鸭绿江边上的新义州一样,不但位于大江边上,同时还是朝鲜铁路的站点之一。

在这个年代里,铁路运输对于双方大军的兵力调动以及进军路线依旧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不管是1923年的中曰战争还是现在的第二次中曰战争,中曰双方的战略都是围绕着朝鲜铁路而进行的,其他地方比如朝鲜东北部地区虽然也有双方兵力的交战,但是却不多。

而安州不但是朝鲜铁路的站点之一,同时也因为位于清川江边上,清川江的存在让这个地区成为了天然的防御屏障。除了这两个因素外,和它的刚好位于丹东和平壤之间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根据1923年中曰签署的中曰伦敦条约,中国以交还朝鲜为代价换回了台湾,同时为了避免曰军兵锋直抵鸭绿江,同时当年的曰`本陆军实力遭遇重创,也不愿意短时间内面对中国的庞大陆军,所以双方才在朝鲜北部制定了军事缓冲区,军事缓冲区以鸭绿江为起点,然后一直延伸到平壤以北的地区,直线距离从一百五十公里到一百八十公里不等。

而军事缓冲区的存在就是的了11月底双方爆发冲突后相继派兵进入军事缓冲区,大家的进军速度都是差不多,所以这位于中间的安州就成为了双方的兵力交汇点,只不过中国的第四十七师来迟了一步,没能顺利夺取清川江大桥。

之所以安州那么重要,其实并不是说这个小城市本身有多么重要,这个朝鲜的城市充其量也就是和中国的一个县城的规模相当,但是之所以说它重要那是因为清川江大桥,而清川江作为清川江上唯一的一座铁路大桥,一旦被炸毁后也就代表着铁路线被切断。上一次中曰战争里曰军就炸毁过,以至于当年中国陆军为了突破清川江的防线,不得不绕行芥川渡江后切入曰军腹地。此种战术虽然也好,但是如果说能够夺取清川江大桥,能够攻占安州的话又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第四十七师和曰`本第五师团在这里短兵相接,加上不管是曰军还是中方部队都是想要着击败对手然后为后方的大军取得深入敌军腹地的通道,所以尽管双方打的炮火连天,但是这座当年战后重修过的清川江大桥却是没有遭受过炮火,双方都是很默契的没有炸毁这座大桥。

当然了,现在他们都不把这座大桥炸毁,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信心夺取这座大桥,但是当他们之中的任何一方发现无法攻占这座大桥,或者说己方出现溃败的迹象,那么为了避免敌军夺取这座大桥肯定也是会将它砸毁的。

虽然说双方的战略目标都是这座大桥,但是双方兵力加起来三万多人,这战线自然不可能只有区区几百米,而是遍布了广阔的十余里的范围内。

距离清川江大桥东北部的八公里之外,这里和清川江那边的炮火连天不同,这里安静的很,彷佛战争并没有波及到这里一样。

但是安静的雪地里,却是出现了一群身穿棕绿色军服,外披白色披风的中国士兵,领头的是一个年约三十的上尉,他看着周围的地形,可惜周围都是茫茫白色的雪地,几个山头也是看不出来什么明显的特征。看着周边的环节后他皱起了浓眉,然后又是掏出了口袋中的指南针,然后对着手中的一张简易收画地图仔细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