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梯队里,这种情况哪怕是他们担任了政务院院长和财政部总长都没能得到改变。
然而在1930年的现今政斧体系里,老一辈的基本都退光了,剩下的全都是新上来的人。陈敬云坐在主位上,看着会议桌上坐着的这些内阁成员们,心里有些感叹,这些内阁成员可都是他一个个挑选而来的。
政务院院长依旧是庄楠留任,财政部总长也还是马寅初,经济发展司司长的刘大均也是留任。可以说政斧里经济体系的主要官员都得到了留任,这也算是陈敬云对他们过去五年里工作的肯定了。过去一届内阁任期里虽然在最后的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但是前面四年的成绩是无法忽视了,这些成绩尽管普通民众会无视,但是他陈敬云却是看在眼里,多少主管经济的几个内阁成员都是得到了连任。
而同样很重要的工商部总长一职则是有些变化,周学熙受到了前几年的[***]影响,当年就是差点辞职了,而这一次他也是没有继续谋求连任。而新一任的工商部人选则是历任工商部商务司司长、天津市市长、浙江省省长的田庆容。此人年纪虽然有些大已经年近六十,也没有和其他高官有着什么显赫的留学经历,他就是一个传统官员,之前还是前清官员辛亥革命后自然也是转投共和政斧,在地方任职多年后被调任到工商部任处长,不久升任商务司的司长,1920年调任天津任市长,1923年调任浙江任副省长,1927年升任浙江省省长。
这种任职经历乃是国内大部分高级官员的经历了,爬起来的速度不算快,比如马寅初和刘大均这种二十三十就进入内阁的人来说差的很远。但是他之所以被陈敬云挑选进入担任工商部总长一职,自然也是有些本事的。
而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人乃是传统官员出身,和政斧里的众多新派官员不是同一派,政治关系比较简单。
陈敬云之所以选他说白了就是看中了他是孤家寡人,而且能力还不错。
除了财政、工商部和经济发展司这三个重要部门外,另外的政务院下属的各部总长基本上也都轮换了一遍,就连在多届内阁里轮换担任外交部和教育部总长职务的林长明这一次也是没能得到留任,这一届内阁的人基本都是第二梯队里的人员。这群人盼着进内阁都已经盼望了十几年了,如今总算是等到那群老不死的全部退了下去,正所谓是媳妇熬成了婆,这脸色自然是要好看的多。
看着这群人的脸色,陈敬云也不动声色,落座后咳了声才开口:“虽然说大家都还是刚上任,不过在座的也都是老熟人了,客套话我也就不用多说了!这一届内阁的任务是很重的,而为什么说很重你们想必也清楚,这一年来`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工业发展和民众生活,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不然我国十余年的建设就会化为泡影!”
说到这里,陈敬云停顿了会扫视众人一圈:“所以今天叫大家来呢,就是为了商量出一个办法来,到底该如何度过这一次的经济危机!”
第六百二十九章 挽救危局(一)
对于如何解决这场三十年代里最大的经济危机,陈敬云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考虑,不过那时候还处于经济繁荣时期,他陈敬云也不好公然的招来一大帮幕僚商讨如何解决还没有发生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就算陈敬云如此说那些人也不会相信的,中曰战争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持续保持高速发展,那时候不管是官员还是经济学家们又或者是普通民众,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呢。
所以之前陈敬云都是自己一个人琢磨,而所考虑的方法大多数也是参考后世里部分国家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
比如以政斧为主导,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不但会直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群,同样也会拉动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的消费,从而间接其他行业制造就业岗位。这种方式简单而快捷,说白了就是政斧出钱拉动内需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里面也有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政斧投资兴建大量基础设施的话,那么钱从哪里来呢?
要知道中国现今虽然已经开始施行货币信用化,但是为了稳定币值,中央那边也不是说可以随便印钱的,而是根据国民经济发行适量的货币。
直接印钱是不可行的,那么就剩下另外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发行大量国债,吸纳资本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如此一来则是会让政斧备上沉重的债务,到时候别说财政赤字了,估计财政破产都有可能。
所以说政斧直接投资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效果不错,但是也有着它的缺点。
除了至关重要的就业岗位和拉动内需这两项外,也必须让国民们恢复对金融业的信任,至少目前这种大规模挤兑的行为不能继续下去了,去年一年里国内已经破产了大小金融机构上百家,甚至连东南银行都出现了银根紧张的危机,当年如果不是政斧方面紧急给东南银行提供贷款,并且由财政部出面发表公告,说东南银行等国内一系列银行是有着足够的资本的,劝告民众不要盲目跟风挤兑。这样才是把东南银行从破产的边缘给拉了回来。
但是即便国内的这数大银行都还保持着持续营业的状态,但是这种状况持续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政斧方面必须出台相应的措施来帮金融业来度过这个难关,否则单单靠企业自身是很难撑下去的,毕竟这场危机如果只是持续几个月一年的话问题还不大,但是现在都发生一年了,还远远看不到结束的尽头,这让国内的一群经济学家都是相当悲观。
“按照全球的经济态势,这场危机要结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场经济危机的源头不是在我国也不是在欧洲,而是在美国,归根到底还是美国这些年的制造业产能大幅度攀升,而美国国内的建筑和汽车市场经过这几年的膨胀已经接近饱和,加上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