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1 / 1)

烽烟尽处 酒徒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家伙一起替张兄弟接风洗尘!”

  “是!”肖二当家抱了抱拳,答应着走远。老师爷却没有立刻回应魏占奎的话,皱着眉头沉思了片刻,小声跟张松龄商量,“咱们铁血会是个民团。里头的职务不像官方那么正规。小兄弟初来乍到,下去带兵肯定不合适。不如先委屈委屈,在大当家身边做个副官。一边替会里起草各项告示,同时也帮我老朽管管账?小兄弟以为如何?”(注2)

  人都留在人家这里了,张松龄哪里还有选择的权利?拱了拱手,非常礼貌地回答道:“您老的安排,肯定是最合适的。只是我刚出校门,懂得不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期望您老能不吝指点!”

  这番文绉绉又不失礼貌的话,正对老师爷胃口。老人家笑了笑,连连摆手,“不客气,不客气。老朽乃旧学堂出来的,知道的有用东西也不多。咱们爷两个以后互相照应就是了!”

  随即,他又非常郑重地向魏占奎请示,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魏占奎对自家这个老师爷颇为倚重,想都不想,就认可了对方的安排。然后一把拉起张松龄,带着他去跟其他几个当家人见礼,“这是老三,鲁方,鲁班的鲁,木方的方。这是老四,杨大顺,杨树的杨,大小的大,顺风顶风的顺。还有其他几个带兵的队长,赵二子、刘小五他们,刚才都出去了。等会儿吃饭时,我再一一向你介绍!”

  “见过鲁大叔、杨大叔。”张松龄礼貌地向另外两个当家人拱手,“以后在两位大叔手下做事,请两位大叔多多照应!”

  “咱们互相帮忙,互相帮忙!”鲁方和杨大顺两个性子比较憨厚,笑呵呵地摆手。

  “你还没吃饭呢吧!伙房里边好像还有今天早晨剩下的粥,一会儿我带你去找找。”驼背老师爷寸步不离地跟在张松龄身后,见他已经跟鲁方和杨大顺两个打过了招呼,抬起头,笑着征求他的意见。

  “怎能给张副官第一顿就吃剩饭呢?!”没等张松龄道谢,魏占奎就立刻否决了老师爷的提议,“告诉伙房,给张副官开小灶。现宰头羊,汆羊肉丸子,就白面馍! 剩下的连骨头带肉一块炖了,跟中午的猪肉凑一起,给大伙打牙祭!”

  一边说,他一边豪气地挥手,仿佛麾下带着千军万马一般。

  注1:韩复渠主政山东时,重视教育。他本人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所以想在当时的山东军政界里发展,一手好字几乎是升迁的敲门砖。而各级学校为了应付官方对教学质量的抽查,在培养学生书法方面,也非常下功夫。

  注2:副官,是军官的私聘幕僚,承担一部分参谋和秘书职责,通常军官自己安排,级别很随意。

  第三章 山南山北 (二 下)

  吃完了羊肉丸子汤和白面馍馍,张松龄就算正式成为铁血联庄会的一名军官了。主要职责是替联庄会里头誊写各项告示,以及替大当家魏占奎写正式场合需要用到的讲话稿子,顺带着还要帮驼背老师爷管管账本儿,以免联庄会里边出现贪污、挪用公款和寅吃卯粮现象。

  大当家魏占奎只读过半年私塾,认识的字数有限,最恨照着文本念讲话稿,所以也很少烦劳张松龄这个副官。倒是驼背老师爷,总是拉着张松龄帮自己干这干那,同时跟他一起指点江山。

  张松龄本来就是个很聪明小伙子,驼背老师爷又极爱唠嗑,对张松龄提到的问题向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此才几天功夫,通过老师爷的口,张松龄已经将身边这支队伍的大致情况,摸了个清清楚楚。

  这支队伍的全名是,“铁血抗日,保家卫国,村民自治联庄会”,简称“铁血联庄会”或者“铁血会”。目前共由四个大村落,八百余户人家组成。会里面有青壮三百出头,骨干四十几名以及厨子、马夫等杂役二十几个。

  平素除了四名正副会长、驼背老师爷和轮流当值巡逻的一小队会丁之外,其他成员都分散在各自的村子里务农。只有看到魏庄后山的老烽火台上冒起了浓烟,才拎着铁锹、木棍,赶往魏庄和尚庙前的空场上集合。

  铁血联庄会的大当家叫魏占奎,出身于屠夫世家。年少时靠给附近各地村民们杀牛、宰羊兼劁猪讨生活,因为刀前刀后总能落到些血脖子和别人不要的牲畜下水吃,所以长得甚为魁梧。凭着豪爽的性格和一把子蛮力气,他先后打服了本村和临近村落的十几个破落户、二流子,成为地方一霸。并被方圆百里内最大的地主魏士杰看中,收为螟蛉义子。

  联庄会的二当家叫肖国涛,是个远近闻名的泥瓦匠。方圆数十余里内不管谁家起宅院,都会请他上前搭一把手。因为乐于助人,性子又偏于绵软,所以得了个绰号叫做“小毛桃”。意思为人见人爱,谁想咬都可以咬一口。

  三当家鲁方和四当家杨大顺,都是木匠出身。虽然出任了铁血联庄会的副会长,实际上乃为东头鲁庄和南面杨庄的派往铁血会的传声筒。真正说得算的,是东头鲁庄的鲁大户和南头杨庄的杨老爷,只不过人家鲁大户和杨老爷都是吃斋念佛的体面人,不愿意跟魏占奎这种屠户搅在一起太深,所以从各自的庄子里,指派了老实可靠的晚辈前来应景儿。

  至于驼背老师爷,姓魏,单名一个丁字。据他自己说是光绪年间的秀才,本来是有实力问鼎光绪三十一年省试三甲的,谁料奸贼袁世凯那年偏偏上书要求废除科举。慈禧太后那老娘们一时糊涂便答应了,结果与全天下的读书人一道,被彻底断送了前程。他从此心灰意冷,躲到乡下投靠自己的堂兄魏士杰。远离红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注1)

  四年前,魏士杰忧心时局,便把所有田产,交托给干儿子魏占奎和管家魏丁代为打理。自己则带着亲生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以及孙子、外孙等若干晚辈,一道搬进上海英租界。每年只管定期派人来取一次田租,其余闲杂诸事一概不问。抓住这个机会,魏占奎便在老管家魏丁的支持下,将魏家的佃户、长工们组织了起来,成立了一支护庄队,以应付溃兵、土匪和流寇的滋扰。

  这年头世道越来越乱,吃不上饭的人越来越多,土匪和流寇的队伍也跟着向雨后蘑菇般纷纷冒头。几支颇具规模流寇试图到魏庄吃大户,都被魏占奎带领着护庄队给打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