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2 章(1 / 1)

小人物的医化三十年 王者近水 2000 汉字|22 英文 字 5个月前

总产值900多万,生产成本也900多万,刚好持平,把损失的都补回来了,王近之满怀欣喜地把报告写好交给吴总与胡总。

胡总看到报告后的第一反应却是:“怎么,这个产品搞下来一分钱也没赚,这三个月你们几个在干些什么?”

满以为能听到表扬的,谁知听到这话,王近之火气涌起上来了说道:“人家挖了个坑,已经亏了,几百万产品得报废了,我给填平的好不好?”

“这是你们技术部门内部的事,你们自个内部协商去。”胡老大甩出这样一句话,结束了本次交流。

年终结算,开发一部的年终奖总和只是意思一下发了六千,部门这么多人呢,怎么分?王近之有些失望。

2011年的春假阴雨绵绵,天阴阴的有如王近之的心情,开工后能干什么呢?自个不要紧,不能让跟着自个的实验员无活干而寒心。王近之天天地担心着并思考这事,度日如年,总算熬到了开工。

第一天,吴总急急忙忙地来到开发一部办公室说:“公司有个紧急任务,左氧成本太高,谷老师查阅到一篇文献,可以通过对L-丙氨酸酯加氢得到L-氨基丙醇,达到降低侧链成本的目的,你在轻旋从事的就是加氢,这事你给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拿下。”

目前市面上的L-氨基丙醇多是硼氢化钠还原而成,这部分的成本大约八到十一万元每吨,随硼氢化钠的价格而波动,如加氢还原能成功,L-氨基丙醇价格能下降近一半,对左氧价格下降确有较大帮助。王近之接过资料看了一下,用的是钌碳或铑碳,加氢压力20MPa,这条件有些苛刻,所喜的是文件资料是一篇德文文献上发表的。德文文献以严肃着称,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可信性极高,按它的要求操作,基本上可以还原出结果。只是钌碳与铑碳的价格高得吓人,一般是钯碳的几倍到十倍。

加氢活性最好的催化剂自然是铑碳,可这价格实在离谱,5的就得八万一千克,小样市场报价一千元一克,资料报道的比例又高,得溶液量的10,应当是用大量催化剂在高压下强制加氢的,500L小试加氢釜以装料300L计,得30克,即催化剂三万元。钌碳是铑碳的30价格,也得一万元。

这不太好搞,万一加氢不成功,来个十批八批的,小试成本都得几十万,并且,催化剂在成本中占比这么大,套用次数直接决定产品成本,而做出催化剂寿命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经过二十天的小试,加氢条件出来了,用较便宜的钌碳,催化剂用量得10左右,评估结果,一个2000L的加氢釜,一次投入钌碳得150千克,也即360万元,而产出的L-氨基丙醇只有600多千克。

“氢气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催化剂套用次数与再生是整个生产成本的关键所在,套用一百次才能与目前的硼氢化钠成本持平,如果试生产的话,高压加氢,在安全管理上也是个问题,公司的氢化压力不超过1MPa,而它得达到10MPa以上,并且一次性催化剂投入就是个天文数字。”向吴总汇报这个小试结果时,王近之感到底气不足,自觉地放低了声音。

小人物的医化三十年

五百零五章 环合酯转移

不仅仅是成本,由产能分析,誓太灵公司左氧一年销售额也就一个多亿,原料成本累计也就七八千万的样子,氨基丙醇的成本占比不到20,即一年釆购价不超过一千五百万。这点产值,单独建一个车间绝对不合算,并入原加氢车间,因高压,将提升整个加氢车间的危险等级,同样不合算。

只有原来就具备高压加氢能力的厂家才有可能接手这样的加氢产品,并且得承担催化剂寿命带来的成本风险。考虑再三后,吴总放弃了本产品在公司上马的想法:“你把资料再整一下,我看一看有没厂家愿意承担加氢风险,双方可以展开商业合作。”

这种商业合作当然可以降低左氧成本,可并不能增加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为合作加氢的企业不可能专销给公司,最后结果必然是市场L-氨基丙醇降价,大家的左氧成本下降,处于同一起跑线。但这些已超出王近之的工作范围,L-氨基丙醇就这样草草结题了。

吴总弹了弹烟灰,猛吸一大口后停顿了一下说:“公司的环保压力太大了,打算把中间体左氧环合酯转让给其它企业生产,你与阿彪对这技术比较内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与合作方对接,把环合酯的技术教会他们。”

自从搬到新厂区后,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环保排放要求越来越高,COD指标,氨氮指标,有害元素指标等等不断地收紧,左氧环合酯生产中,有大量的氟离子,离心清洗时,更有大量的水不溶的柏油状有机物生成,是公司最大的污染源之一,从公司领导到车间到环保站,整条线的人都头痛不已,加上这中间体的利润又不高,公司一直以来都有这打算,只是因左氧产品线利润太薄,车间又在一开始就建成的,下不了这决心。随着环保收紧,现在不得不走这一步。

来接收环合酯产品的私企老板叫张森,他计划把厂办到内蒙。既然环合酯将停产不做了,没有任何技术保密的必要,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交底即可,原来生产环合酯的操作工如有意向到对方厂里图个前途的,公司也极愿意放行。张老板到厂后,公司立即召开环合酯车间职工座谈会,会上,向职工表明了这个意愿,班组长黄余西等三人表态愿意跟着到内蒙,张老板又派了两个技术员应杰与范文冲参于。

小试交接只两周就完成了,紧接着就是生产文件的移交与设备图纸的移交,因事先已得到授权,与环合酯生产相关的全套生产文件电子版都拷贝给他们,又协助修改了里面的一些原来出于保密需要而故意在文件中不体现的细节。把誓太灵公司的名称一改,就成了对方企业完整的生产文件了。

小试技术交接完毕后,张森老板又一次过来,在酒席上提出:“送佛送到西,帮人帮到底,干脆,你们帮忙把厂房与设备平立面图也给我们一份,我们拿去盖个章立即可以动工。”

听到张老板提出的要求后,吴总一口答应说:“这个你直接找陈总要一份,流程图与平立面布置图上有需要微调的地方,由王近之与李彪奇提出并改好意见汇总到陈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