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6 章(1 / 1)

小人物的医化三十年 王者近水 2000 汉字|4 英文 字 5个月前

时,由设备部门采购新柱,当试生产结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进行更换。”吴总最后公布了他与方总陈总的讨论结果。

塑料焊没明火,柱内物料又是以水为溶剂的,加强筋的焊接在不停产的条件下进行着,不到一周焊接全部完成,弱阴树脂发发货到位,那一根树脂临时没在运行立马就更换那一根,现场管理乱糟糟的,可在焊接完成的第三天,所有树脂更换也顺利完成。

生产试车的分离结果很好,可是,柱压上升的幅度比中试要大一些,增加了018pa,最大柱压达到了031pa。

等待新柱子加工到位的两个月是最焦心的日子。产能提上去了,可是,人人的心头都如压上了一块巨石,就是这些旧柱子的寿命能有多长,能否坚持到新设备到厂?

产品供不应求,树脂产能达到了原来的一点五倍,水解物的产能又不足了,工艺瓶颈就是产品结晶后,成不定型颗粒,通过压滤机压滤后含湿量很高,达到百分之四十一,烘干工作量极大,得先在托盘烘去大部分水份,再一块一块地拿出来用手工操作,锤打成小块,再烘干至将干,又一次用打粉机打成粗粉,用双锥干燥机混和烘至水份合格后,再用打粉机打成细粉退料。

水解物硬如石头,即使打成了细粉,后一步反应的溶解时间也很长,达到十七小时以上,不解决水解物这个问题,后面的烷基化反应进度无法加快。

只要把水解物做得易溶解,才能解决这个生产问题,而在小试上,溶解时间问题又不明显,只要一小时,路在何方?

三百七十二章 帕珠中试

搞技术的人常常死搬教材,把里面描述的作为金科玉律,产品结晶中,一个误区之一就是让产品慢慢地结晶,就能得到理想的固体晶型,实际上,对于分子量比较大的产品,这招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不灵的,这样类似的例子,王近之在以后的产品中碰到的太多太多,最后,都是通过独门的方法来解决它,碘海醇水解物由分子结构看,明显的就是这类化合物,要改变它的颗粒结构,必须找到特殊的方法。

分析会上,王近之向王涛锦与宋俊文面授机宜说:“水解物溶于强碱,你们试一试把它的碱溶液反滴到浓盐酸溶液或把浓盐酸快速地加入到碱溶液中试一试,让它快速地释出固体,颗粒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善?”

一小时后,两位实验员向王近之汇报,两个小试都得到粗颗粒的晶体,实验中十分易抽滤,按原来的工艺需要抽滤一小时以上,现在,只要几十秒就抽干了,并且抽干后得到的是粗颗粒状的产品。

那就试吧,即使失败了,大不了与原来的一样烘干呗,在老产产品中试上,吴总给了王近之绝对的主动权,一个指令就行,不需要请示汇报。

中试的结果并不理想,一开始看到粗颗粒,冷却搅拌到结晶温度后,到离心机里,过滤速度与目前在生产的水解物速度差不多,滤出的产品一看,也是又细又粘的固体。

技术会分析原因很简单,小试冷却速度很快,全操作过程只需要半小时,中试需要十多小时,搅拌时间太长,结果把粗颗粒搅成了细颗粒,可反应釜结构就是这样的,怎么做才能大幅度地缩短冷却时间呢?

改冷却水为冷冻,外加一个列管冷凝器,把中和后的固体料通过列管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冷却,控制总时间与小试差不多,放到另一个反应器中,温度就降到了常温,同时,把搅拌的转速减慢。三招齐施,第二釜,立即得到粗颗粒的水解物湿料,真接烘干就得到了类似于中药颗粒的水解物,疏松易烘又易溶,问题解决了,第二轮的碘海醇产业化又一次走上正规。

“男儿何不戴吴钩,收取关山十二州。”来,大家一起为碘海醇水解物产业化进展开一杯,吴总兴奋地举起杯来说。

这段日子以来,技术上不断地取得进展,可大伙与吴总的聚餐却明显地减少了,略显得有些生份。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一开始,几个高层六七个中层,有什么事大家叫一声一起吃饭,围一桌边喝酒边把事情给办了,现在,随着新的中高层干部的加入,形式上发生了改变,多以正式会议决定各项事情,较少地在酒席上讨论工作。

喝到尽兴时,吴总拉着王近之与桂鸿宾两人又下达了一个紧急任务:“记得春假时你们做的帕珠沙星产品吧?现在,客户的正式订单来了,要一吨的货,你们俩得在中试上安排生产了。这次订单的价格很不错,一万二一千克。”

在这之前,王近之与桂总曾商量过这个产品的原辅料成本,充其量不超过二千元每千克,销售价一万多,一吨毛利接近一千万,这是送上门来的肥肉,有了这块肥肉,年底部门的年终奖就更有保障了。

“合同下来了,质量指标没什么变化,按我们小试约定的标准执行吧?”王近之最担心的就是事到临头,突然之间某个指标收紧了,让前面定型的技术又一次地出现变化,需要另外的补充研究。小试补充也就罢了,中试设备已定型,万一需要添加设备什么的,这个工作量就大了。

“分两次交货,前面一次一百千克,完全按小试标准执行,后面的两次转手的供应商得等国外客户答复。”吴总的话里透着些无奈,供应链底部的,总是面临着这么种情况。

三百七十三章 副部长

帕珠沙星产品是以左氧环合酯为出发原料的,主原料公司自产,相对风险较低,有什么可说的,有订单就试呗。

第一步环合酯与氰乙酸乙酯在氢化钠催化下反应的中控与小试的相同,可是,做到加水释料时,得到的却是鼻涕一样粘稠物,根本释不~出固体料。

中控没问题,粘稠物取样检测也是反应产物,王近之取样粘稠物到实验室里搅拌了几小时,得到了粉状的固体,可在生产上搅拌了近二十小时,还是粘稠物,为什么性状上与小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想不通。既然想不通先不想了,放到广口桶里,把反应釜洗干净,第二天第二批投料前再仔细查一查有什么操作上的不同吧。束手无策时,唯一能做的只有这些。

第二天早上,打开广口桶一看,桶四壁与表面上已结成了硬块,中间却还是软的,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