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章(1 / 1)

我为国家修文物 十三闲客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路之后,再给大洞全色,相对来说,就要容易得多了。

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向南才将画芯之上十多处破损之处一一着色完毕。

全色结束之后,向南并没有急着去接笔,而是将毛笔、调色盘放到一旁后,重新来到画芯之前,前后左右每个角度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这也是观察全色效果的一种方法。

全补出来的色气如果能较为准确,那就可以做到正面看、侧面看、上面看、下面看、倒看、顺看都不易看出全补痕迹,所谓“补处莫分”,这就叫做“四面光”。

“四面光”,也是全色最为理想的修补效果。

但实际上,很多修复师在全色这一道工序里,只能达到正面、两个侧面看不出补洞,称之“三面光”,较为次之。还有的只能达到两面,甚至一面看不出补洞,那就更次之了。

看到向南检查之后,面无表情,老朱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向专家这次只能做到“三面光”或者更差?

实际上,在老朱看来,“三面光”已经很优秀了,因为他自己做全色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概率做到“四面光”,其他时候,绝大部分都是“三面光”,有时候状态不好,还出现过“两面光”的情况。

这么想着,老朱小心地走上前去,各个角度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我老花了?再看一遍!

我一定是熬了一个通宵,脑子有点不清醒,都出现幻觉了!

我看到的是什么?

老朱在心里哀号:“这何止是‘四面光’?这是每个破洞都是‘四面光’!”

在全色过程中,每一个破洞都能达到‘四面光’的要求,使整个画面达到完整一致的效果,这是全色的最高境界!

第一百零一章 接笔

“向专家,我,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趁着向南完成了全色,心情正好的时候,老朱鼓着勇气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问道。

向南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朱师傅,不用这么客气,请教谈不上,咱们相互交流交流吧。”

“我刚刚看您在调配颜色的时候,只调配了一种就开始上手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有点疑惑,您就那么确定,您调配的颜色是最合适的?”

老朱原本是想问问,在全色时如何做到画芯的每个破洞都达到“四面光”的程度,想了想,最后还是选择了颜色调配的问题。

因为全色要达到“四面光”,除了选配的命纸要接近画芯底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全在破洞上的颜色要精准。

选配命纸的问题,就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博物馆的储备够不够多,有没有同年代的纸张可供选择。

而调配颜色,靠的就全是修复师的真功夫了。

“调配颜色?”

向南愣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起来,指着调色盘对老朱说道,“朱师傅,我可不止是调配了一种颜色,只是每种颜色调配的量很少,随用随调而已。”

“而且,我也是按照全色的基本原则来的,先小洞试色,然后再给大洞全色。”

老朱听了这话后,再回想了一下自己看到的,好像还真是从小洞开始全色的,忍不住有些小失望。

可向南的速度,明明是很快的啊!

如果按照一般的操作流程,是不可能这么快的,光是调配颜色,就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可向南从调配颜色到全色完毕用了多久,两个小时而已!

这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要说小技巧,我倒是有一点。”

向南想了想,他当然不可能对老朱说,我有“回溯时光之眼”,可以看到崔白是怎么调制颜色的。

这真要说了,老朱信不信倒还是其次,说不定对方直接报警,把自己送到精神病院里去了。

所以,他只能将自己的这种能力给掩盖过去。

“我调制颜色时,一般都会调得颜色浅一些,这样在给小洞全色时,哪怕有些许色差,如果不仔细看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然后再逐渐加重颜色,直到颜色和画芯底色无限接近。”

“如果一开始的颜色确实太浅了,到后期时,也可以再补色。”

老朱听了之后,又在脑海里过了一遍,这才看向向南:“您的意思是……”

“没错,在全色的过程当中,不断调整颜色。因为画面本身的气色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全色也要灵活多变。”

向南一脸赞同地地点了点头,又强调道,“但是,一开始调制的颜色,一定要浅,颜色浅还能补色,颜色深了,那就真没救了。”

“全色要灵活多变?”

老朱喃喃自语,仿佛陷入了深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一脸感激地看着向南,说道,“向专家,我懂了,今天真是谢谢你了!”

“朱师傅你太客气了!”

向南笑了一下,看了看时间,这么一停顿,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了,他邀请道,“朱师傅,你辛苦一晚上了,要不中午我请你吃个饭?”

“那哪行!那哪行!要请,也是我请您!”

老朱连连摆手,略有些遗憾地说道,“今天我老婆出差了,中午我得回家给老人孩子做饭,这样,等过两天,我请您吃地道的湘楚农家菜!”

“哈哈,行,那我就等着你来请我了。”

向南一边跟老朱说笑着,一边朝外面走去。

出了门,老朱就骑着电动车急匆匆地回家做饭去了,向南就随便找了一家看起来还挺干净的小饭馆,随便点了两个菜,填饱了肚子之后,就回到了博物馆里。

全色之后,就是接笔了。

接笔,首先要揣摩古书画作者所用毛笔及其笔法。

接笔使用的毛笔应软硬兼毫、大小精细具备。

宋代书画家米芾曾说:“笔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哺物。”

这说明毛笔的优劣,于接笔的效果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次,是揣摩作者的墨法。

明代时,朱耷喜欢用淡墨,徐渭擅长在墨中加入胶水,故其水晕墨章别有情趣。

清代初期之时,程邃晚年爱用极干墨,蒋廷锡有时候会在墨中加入赭石水,而黄宾虹则喜欢用宿墨。

对于接笔的修复师来说,这一点不能不事先去了解清楚。

接笔的关键是掌握笔墨的准确性。

不仅笔法逼真,风格雷同,其墨色也要与原作相同或相似。

作为接笔者,决不能草率涂抹,按自己的手法随意处置,标新立异,破坏原件风格的统一。

这些繁琐而又复杂的要求,都是针对一般接笔者而言的。

对于向南来说,这一切就要简单得多了。

因为他不但亲眼目睹了崔白是如何调配颜色,还亲眼看到了崔白是如何一笔一笔画出《双喜图》的。

博物馆里并没有准备旧墨,因此向南只能自己调制,他将自己之前准备好的烟灰倒入刚磨好的新墨之中,冲淡亮度,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