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展览,于十月一日上午八点半准时开始。
这次展览的展厅设在了京城午门,一共分为三个展厅。
午门主展厅为第二展厅,也就是国宝千里江山图的所在地,东西雁翅楼分别为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
第一展厅,由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领衔”;第三展厅,则由南宋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压阵”。
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所作,是华夏目前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是展子虔的存世孤品。
华夏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一部分,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而游春图则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但必须承认的是,游春图在山水技法上仍然不够成熟。
如果看过游春图的人就会知道,远山的树木,就像一团团棉花。
而历经了隋唐创业,青绿山水画发展到北宋已经完全成熟,个中翘楚就是这一望无垠的千里江山图!
到了南宋时期,青绿山水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大青大绿逐渐演变成了清雅之趣。
这就是第三展厅的顶级国宝万松金阙图。
万松金阙图的笔法清细随意,并参用了一些意笔,格调柔丽雅洁,毫无匠气。
可以视之为宋代青绿山水从追求北方的雄浑之美,向江南水乡清雅之美转变的一件典型作品,为其后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整个特展共展出文物86件,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中心,旨在系统地梳理、展示华夏历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由于之前故宫博物院方面的大力宣传和不停造势,使得原本就很少露面的千里江山图,更加显得神秘和珍贵。
一时间,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故宫博物院的这次特别展览。
也正因为此,一到开展之日,游客们便早早地来到了午门门楼外的检票处等候排队,有的人甚至天还没亮,就赶到了现场。
等到八点半即将正式开展之时,午门广场上已经是乌压压的一片,全都是人!
向南和吴茉莉等人参加完开幕式之后,便站在午门的城楼之上,看着下方一脸兴奋与期待的游客们,一个个通过检票口和安检口,再顺着登城墙入口鱼贯上楼。
在故宫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游客们一个个按顺序进入第二展厅,近距离观赏难得一见的国宝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由于人很多,故宫博物院方面对观赏时间进行了限制,每个人都只能在千里江山图面前停留5分钟,这对将近12米长的画卷来说,只能说是惊鸿一瞥。
然而,哪怕是在午门外排队长达两三个小时,游客们依旧兴致盎然,丝毫没有觉得这5分钟时间不值得等待。
他们在午门外,翘首以待;他们在午门内,兴奋莫名。
这些游客之中,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千里江山图而来。
这不仅仅对国宝千里江山图的好奇,更是对一十八岁天才少年王希孟,发自内心的敬佩;是对华夏繁荣昌盛的艺术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对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发自内心的自豪!
向南看着午门城墙下,越聚越多的游客,又转头看了看身旁的一样激动不已的吴茉莉、赵波,还有钱昊良他们,内心里一股自豪感也是油然而生。
或许自己身为文物修复者的意义就在于此。
不仅仅是为了让国宝千里江山图死里回生,重现往日的荣光。
而是更深刻的历史、文明、记忆。
世界的记忆。
从历史的刻痕中打捞起时光的碎片,让人们能够看见。
我们、国家、人类,从古至今的辉煌历程,便是此时此刻存在的证明。
第七十章 这就是传承
向南和钱昊良、吴茉莉,还有赵波等人,在午门城楼上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很快便随着前来观展的人流,从下城墙出口处离开。
吴茉莉依旧处在兴奋之中,激动得一脸潮红,她拽着向南的衣袖,开心地大声叫道:“向南,他们都是冲着千里江山图来的,那是我们亲手修复的!”
“我们的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是看到他们,我觉得很值得!”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钱昊良也是连连点头,赞叹道:“太震撼了!以前故宫博物院虽然也举办过文物展览,但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壮观!
我原本以为国宝、文物虽然珍贵,但都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所以关注的人,除了那些专业相关人士外,并不会太多。
但今天我才发现,原来我错了,还错得很离谱!
老百姓们关注的,不止是这些国宝、文物,而是祖国的文化传承,是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就连平日里话不多的赵波,此刻也忍不住开口说道:“我不懂那么多,我只知道,国宝文物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好了老祖宗们的智慧与心血。”
向南没有说话,但他牢牢地记住了钱昊良他们说的这些话。
没错,保护好老祖宗们的智慧与心血,是晚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就是传承!
几个人感慨了一番,心里对未来的道路,更加坚定了信心。
选择文物修复行业,错不了!
钱昊良看了看时间,哑然失笑道:“得,聊着聊着,都过十二点了!前路虽然光明,但也得加加油啊,不然也会半路抛锚的。走吧,咱们吃饭去,饿着肚子可修不了文物!”
几个人都跟着笑了起来,一起朝着故宫外面走去。
今天来故宫博物院观看展览的游客太多了,附近的饭店肯定都得爆满,想要吃饭,估计得跑一段路了。
大家正商量着去哪儿吃饭,向南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他拿出手机一看,电话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部长贾昌道打来的,便赶紧接了起来。
“贾教授,您好!”
贾昌道还没说话,笑声就传了过来:“向南啊,你在哪儿呢,吃饭了吗?”
“还没有,跟钱昊良钱大哥他们刚下了午门城楼,正准备去吃饭。”
向南有点摸不着头脑,贾昌道不忙的吗?
打电话来就为了问我吃没吃?
贾昌道“嗯”了一声,这才继续说道:“行,那你先跟他们去吃饭,吃完饭了就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哦,好的。”
挂了电话,向南有些无语,这些领导,说话不能一次性说完?
说了半天,他到现在还是不知道对方找自己有什么事。
算了,懒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