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这场危机,如此可一举多得,大获其利。”
李风云此言一出,韦福嗣心领神会,当即表示接受。这趟辛亏自己来得早,否则齐王进了上谷,再想移师博陵就很困难了。齐王完全可以利用这场危机来赢得冀北豪门的合作,同时又能讨好圣主,而更重要的是博陵到临朔宫有数百里之遥,圣主鞭长莫及,另外与段达的军队也拉开了适当距离,可以确保自身安全,这给了齐王更大的腾挪余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齐王可以翻过太行山进入北疆,迅抢占先机。
“杨玄感已亡,东都危机已解,圣主必须马上返回京师。在圣主返京之前你们尚可应对,但之后卫府军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你们如何应对?”韦福嗣关心地问道,“如果圣主决心剿灭你们,那不论有没有第三次东征,你们的处境都十分危险,困守飞狐肯定难逃覆灭之祸。”
李风云苦笑摇头,“事实上我们已经不能困守飞狐了。”
韦福嗣惊讶了,“何故?粮食严重不足?”
李子雄摇摇手,“昨日,黄门侍郎裴世矩途经巨马,渡河西去。”
韦福嗣顿时心惊,果然,裴世矩留有后手,只是不知道目标是谁,又有何神机妙算,“闻喜公可有滞留?”
面对韦福嗣的试探,李风云无意隐瞒,实话实说,“闻喜公疾驰而去,未有滞留,但之前裴宣机曾秘密现身。”
接着李风云便把“东进出塞”之策合盘托出,把这一计策的利弊也做了深入分析。
从裴世矩的立场来说,在“榨干”齐王和李风云价值的同时,也要最大程度减少他们所带来的风险,所以他需要齐王戍边,同时要遏制齐王实力的膨胀,而最好办法莫过于把李风云驱逐塞外,他需要李风云在塞外烧杀掳掠以混乱塞外形势,同时借刀杀人,借塞外诸虏之力铲除李风云这个隐患。
从齐王和李风云的立场来说,“东进出塞”之策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一旦成功了,在松漠立足了,横扫弱洛水两岸,在大漠、东北疆和远东之间牢牢插下一个榫头,那么北疆局势、南北关系乃至中外大势都会生变化,中土亦会在南北战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接下来,如果中土打赢了这场战争,齐王和李风云在长城内外遥相呼应,密切合作,齐王不但可以称霸北疆,更有可能借助开疆拓土之功夺取皇统。
所以裴世矩抛出的这个“诱饵”的确很诱人,画饼充饥的“饼”画得太好,只要奇迹出现,假的就能变成真的,而尤其令人“怦然心动”的是,李风云手上握有一些“筹码”,这些“筹码”具备创造奇迹的可能,只是它缺少一个最最关键的条件,那就是粮草武器,足够多的粮草武器。
韦福嗣陷入沉思之中。
这就是裴世矩的终极目标?夺回安州故地,征服远东诸虏,打赢南北战争,最后封狼居胥,建下盖世武功。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齐王功勋彪炳,实力也会随之膨胀,称霸北疆轻而易举,夺取皇统的机会大大增加。
“当阳公,此计如何?”李风云打断了韦福嗣的沉思,主动询问他对东进之策的看法。
“九死一生,生机渺茫。”韦福嗣摇头苦笑,“某不赞成你们东进出塞,此计既置你们于死地,亦陷齐王于困境,几无可取之处。”
=
=
...
第六百七十二章尽在此中
韦福嗣知道东进出塞之策的实施已难以阻止,这从李风云?李子雄的言辞中就能听得出来,两人已经在这件事上达成一致,决心殊死一搏。
这个机会实际上千载难逢,即便只有一分胜算,二李也要倾尽十分力气,原因无他,就在于松漠以东、弱洛水以南的大片土地原属中土的安州,本来就是中土的疆域,夺回来就是功勋。
安州是在统一大战过程中失去的,当时高齐灭亡,高齐旧臣负隅顽抗,联合奚、霫和契丹三族据险而守,图谋复国,关键时刻这三族却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背后下刀子,以出卖高齐旧臣换回这片土地。当时中土还是南北鼎立,为完成统一大业,长安迫切需要北疆的稳定,所以也只好忍气吞声接受了,但此事让中土耿耿于怀,始终盘算着找个恰当的机会冠冕堂皇的收复失地,只是这样的机会难以寻觅,既要保全中土的信义,以免因小失大,破坏了南北关系,又要从奚、霫、契丹三族中虎口夺食,实在是难以两全。
现在二李如果打着中土反贼的旗号占据安州,则正好帮助中土收复了失地,而且不会影响到中土的信誉,再说现在南北关系本来就紧张,南北大战一触即发,中土这种驱虎吞狼、借刀杀人的伎俩,外虏即便心知肚明,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打落牙齿和血吞,不忍也得忍,毕竟南北双方都要撕破脸了,要大打出手了,这时候就算中土不按规则出牌,耍流氓,下黑手,提前给你一刀,打你个措手不及,鼻青脸肿,你又能如何?
南北关系因此恶化,导致战争脚步越来越近,双方的战争准备也必将如火如荼,由此不难预见,圣主和中枢为了增加战争的胜算,为了扭转自己在政治上的困境,十有**要以优厚条件招抚二李,如此一来双方皆大欢喜,二李如愿以偿重回中土,而圣主和中枢不但因此得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还因为收复了失去三十多年的疆土而威权大增,而这两点都可以增加中土在南北战争中的胜算。
韦福嗣之所以不赞成,是因为此计出自裴世矩,成功了,获利的是圣主和中枢,而二李既然接受了圣主的招抚,当然会对圣主俯首听命,被圣主所控制,如此则齐王与二李之间的合作就难以为继了;此计如果失败,齐王损失惨重,北上大计严重受挫,未来一片黯淡。
韦福嗣的反对在二李的预料当中,不反对如何讨价还价?
“当阳公的担心在情理之中。”李风云打开案几上的地图,伸手指向了某个位置,“虽然某有一定的把握突破突厥人的阻击,渡过闪电河,进入松漠,但接下来某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杀到古北口,从安乐郡得到粮草武器的支援,否则大雪一下,某即便退守松漠,依据广袤的平地松林与诸虏周旋,亦难以坚持。”
韦福嗣望向了地图,看到李风云所指的位置,正是古北口长城。
古北口长城修筑于北齐天保六年,当时南北关系也很紧张,文宣帝高洋为此耗费巨资修缮长城,史城“北齐长城”。北齐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