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的意图很明显,突厥人不可能看不到。而突厥人在失去先机后,面对中土的凌厉攻势。对策只有一个,就是将计就计,利用东胡诸种对抗中土,牺牲你们这些有力别部来保障大漠利益。”
“现在牙帐内部斗争激烈,相信你比某更清楚。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和步利设阿史那咄尔兄弟,与始毕可汗政见不合。而不合的根本原因就在南北关系的立场上。叱吉设和步利设在对待中土的态度上更为保守。正因为如此,叱吉设在阻截白狼的过程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而白狼正是抓住这个机会才杀进了安州。由此推断,当白狼攻陷安州,东北乱局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叱吉设和步利设兄弟的态度可能更为消极,甚至利用东北乱局来要挟始毕可汗,借机扩张自身实力。以方便自己在牙帐中争权夺利。”
“所以你们对突厥人抱有幻想十分可笑。”孔颖达毫不客气地说道,“我们做个设想,在未来数个月,在整个冬天里。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带着数万控弦由平地松林方向杀来,步利设阿史那咄尔说服霫族和契丹也呼啸南下,猛攻松山要隘,而你们则从武列水向索头水一线展开攻击,三路夹击安州,那么我们的对策是什么?据城坚守,拖延时间。拖的时间越长。你们这三路大军的消耗就越大,兵力损失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粮草武器的消耗,事实上你们这三路大军的攻击根本坚持不了三个月,兵力越多,坚持时间就越短,尤其你们奚族,虽然兵力还有两万余,但粮草武器还有多少?一旦你们受限于粮草武器的严重缺乏而消极怠战,甚至冷眼旁观,影响到其他两路大军的士气,结果不言而喻,必定是分崩离析,一败涂地。”
冯鸿脸色难看,一言不发。
孔颖达则“穷追不舍”,“我们再做个设想,如果未来数个月,叱吉设阿史那咄捺迟延不出,步利设阿史那咄尔也无法说服霫族和契丹联合出兵,你们怎么办?只能困守马盂山东南一隅,既无粮草武器的支援,亦看不到未来希望,士气低迷,军心涣散,然后不可避免的就是内讧分裂,诸部落背叛出走,最后只剩下阿会氏负隅顽抗,但独木难支,旦夕败亡。”
冯鸿面无表情,情绪低沉。孔颖达的每一句话都如利箭射进冯鸿心里,让他无言辩驳,倍感沮丧。
孔颖达抚须而叹,“以对峙保存实力,以实力赢得最大利益,这无可厚非,但关键问题是,你们必须对当前局势有正确认识,如果对局势做出错误判断,最后既不能保存实力,亦不能赢得最大利益,那就是自取其祸了。”
冯鸿思考良久,不得不接受孔颖达的分析和推断。从大局来看,缓兵之计对奚族的确不利,不论局势向哪个方向发展,也不论突厥人是否出兵支援,奚族都因为粮草武器的严重缺乏而深陷困境,拖延的时间越久,对奚族越不利,到了一定期限就连生存都困难,更不要说打仗了。另外就是契丹人,刚刚遭到奚族入侵饱受重创的契丹人,怎么可能会因为突厥人的威逼利诱就一笑泯恩仇?契丹大贺氏联盟势必会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把奚族往死里打,若能彻底摧毁奚族这个世仇,契丹人的收益就非常丰厚了。
“对于一个种族来说,关键时刻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对了,种族将发展壮大,反之,种族将瞬间灭亡。”孔颖达语不惊人死不休,“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大漠上的历代强者,匈奴人何在?柔然人又何在?而消亡在历史长河中的小种族,更是不计其数。”
“今天是奚族的生死存亡之刻,选择对了,奚族将发展壮大,甚至像鲜卑人一样,脱胎换骨,代代繁衍,反之,选择错了,就是亡族灭种之祸。”
“今天的选择实际上很简单,成王败寇,强者为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选择强者,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冯鸿稍加权衡后,暗自苦叹,躬身一礼,“若做出最好选择,奚族能否保住既有利益?”
孔颖达断然摇手,“绝无可能。若奚族数年前拿着安州投奔中土,倒能保住既有利益,但形势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奚族拿什么保住既有利益?”
冯鸿还想极力游说,孔颖达当即阻止,“言尽于此,你可速返东岸详细告之。总之一句话,时间拖得越久,奚族能够保住的利益就越少,如果拖到今年年底,某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奚族能够生存下去就已经是侥天之幸了。”
=(未完待续。)
第八百零九章漫天要价
九月三十,安州,武列水。
李风云接到了李子雄的书信。圣主和中枢对收复安州的态度在他预料之中,官方给予支持的条件也在他的估计之中,但他不会妥协,不会把飞狐留守军队撤进安州,这直接关系到了联盟生死存亡,关系到了未来称霸大业,根本没有退让余地。
李风云回书李子雄。安州的收复,东北局势的混乱,为圣主发动第三次东征创造了极好的外部条件,接下来联盟只要牢牢控制安州,推动南北局势向有利于中土方向发展,圣主必然发动第三次东征。基于这一预测,李风云要求,联盟在与官方的谈判中必须死守底线,虽然这会给联盟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但时间在联盟这边,联盟拖得起,第三次东征却拖不起,圣主和中枢为了赢得第三次东征的胜利,必然让步。
第三次东征胜利结束后,中土休整两三年,恢复了元气,就能腾出手来对付东、西两部突厥了。这一趋势非常明显,一目了然,事实上自圣主登基以来,在国防和外交战略上就表现了强烈的扩张意图,先是西征,现在是东征,东征结束后不是北伐就是再一次西征,这一点毋庸置疑。东、西两部突厥都难以独自对抗强大的中土,再加上前车之鉴,东、西两部突厥为避免重蹈衰落之覆辙,在中土国力蒸蒸日上之际,谁都不敢轻易用兵。一旦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必有亡族灭种之祸。所以不难预见,面对虎视眈眈、野心勃勃、日益强大的中土,东、西两部突厥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利用中土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国力衰退之良机,联手夹击中土,南北战争轰然爆发。趁你病要你命。这个道理太浅显。从东、西两部突厥的立场来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如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