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诸葛亮:杜甫,知己啊(1 / 1)

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墨尔玉 4628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60章 诸葛亮:杜甫,知己啊

  天幕剧透的安史之乱把各个时代的李隆基都推向了危险的地步。

  武则天盯着席间八岁的李隆基,那目光好像要吃人:"杜甫他写的朱门酒肉臭早已经敲响了警钟,但是皇上不听,安史之乱爆发也是活该。”

  “你觉得呢,唐玄宗,李隆基?”

  武则天一字一顿,气势迫人。

  李隆基额头冷汗直冒,有一说一,天幕播放之前,他还没敢想自己能做皇帝。

  他也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果第一次出场就是长恨歌,第二次出场就是安史之乱。

  他心里叫苦不迭,天幕怎么从来不说他好的一面?

  李隆基感觉如芒在背,脑海里浮现奶奶杀李唐宗室的干脆利落劲,感觉下一秒自己也要成为刀下亡魂。

  当领导数落的时候,自然要把过错往小了说。

  李隆基连忙甩锅:“悠悠我心终归不是皇帝,见识实在是太浅薄了。”

  “这天下安危怎么可能系于安禄山一人?即使安禄山立刻失明,安史之乱也终究会爆发,只不过是张禄山和李禄山的区别。”

  总之,绝对不是他的锅!

  武则天微挑眉毛,目光逐渐没那么刺人:“哦,怎么说?”

  李隆基一听自己说得有戏,连忙往下编:“据说安禄山是在河北出兵。从商鞅变法开始,关中跟河北就有巨大的分歧,白起坑杀了二十万赵国人结下了死仇。

  到了汉朝,河北已经非常繁华,早就有不臣之心。到了本朝,太宗杀窦建德杀得太过草率,埋下了离心离德的伏笔。

  河北尾大不掉,连太宗和皇奶奶都解决不了,这跟儿臣关系不大,您说对不对?”

  武则天闻言闭上眼睛:"你说得不无道理。河北确实是个大麻烦。"

  李隆基一听武则天赞同他,连忙继续扯:“本朝有科举考试的制度,可是考试不糊名字,官官相助,到头来朝堂全是氏族。

  天幕里说的这么多大唐诗人,好像每一个人科举都不顺利,这说明真正的人才已经被埋没了。关陇贵族年年做大,河北的氏族当然不满,肯定是投效了安禄山。

  陛下曾经用过糊名制度,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连陛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哪里能那么轻易解决?”

  武则天轻轻叹息。李隆基说的东西,她早就知道了。

  大唐帝王早就认识到了阶层的固化。武则天杀了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这些贵族,遇制关陇贵族发展的势头,可是治标不治本。

  这些陪太宗打天下的贵族哪里杀得光?

  如果不糊名字,河北那些寒门子弟怎么出头呢?

  安史之乱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必然。

  再加上各种剥削以及地域歧视,河北人早就不认大唐了,所以安禄山起兵才起得这么容易。

  在这背后,是无数百姓和寒门士子的呼声。

  大唐是关陇贵族的大唐,不是他们的大唐。

  武则天暗下决定,趁天幕掀起的乱子,她要再处理一波贵族,安抚河北各镇,糊名制度也是必须要搞的。

  李隆基讨好地说:“陛下,您说我说得对吗?”

  武则天:"你说得不错,可你也难辞其咎,如果不是你乱用人,安史之乱起码能再晚二十年。"

  大唐才一百多年,各方面的矛盾很大,但不至于大到立刻毁灭。河北是个火,药桶,李隆基给这个桶装了安禄山这个引线,然后亲自点燃。

  他以一己之力,按下加速键。

  李隆基尴尬无比,结结巴巴。

  武则天好整以暇:“那你想到该怎么解决了吗?”

  李隆基一时哑然,他确实有办法,河北大量胡化,如果用胡人首领,关系自然更加密切。可是已经出了个安禄山。

  他还是非常想继位的,生怕因此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能力,连忙说道:"现在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可以和贤才商量。”

  武则天冷笑道:“你是说李林甫和杨国忠那样的贤才吗?”

  李隆基:“……”

  武则天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无能之辈。”

  她在心里的名单上,给李隆基画了个大大的叉,把他踢出了继承人的行列。

  李隆基年纪还小,闻言不免伤心,抿着唇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奶奶——”

  武则天:“不要喊朕奶奶,朕怕弄错了辈分。你连你儿

  媳妇都要抢,你应该喊我曾奶奶才对。”

  李隆基:“……”

  少年李隆基哭着回到府邸,可没有什么人敢安慰他。

  因为他们都知道李隆基能杀三个儿子、能抢走儿媳妇、还让大唐走向衰落。

  只有父亲李旦还敢接近他,心疼地摸摸他的头,心中百味杂陈。

  这么一说,他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兄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他们全家都是皇帝。

  李旦苦中作乐,再没有比他更有真龙气运的人了吧!

  李隆基窝在被子里,小声抽泣着说:“我恨死杜甫了。”

  要不是杜甫写这些乱七八糟的诗,他也不至于被武则天厌恶。

  李旦: "杜甫他不恨你,他从头到尾都很尊敬你,还想让你变成尧舜一样的君主啊。除了杜甫之外,还有多少人在为你奔波,你看不见吗?你怎么能怨他呢?"

  李隆基不肯认错:"他本来就不应该恨,安史之乱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他应该去恨安禄山。”

  李旦叹息道:"你享受的时候,说天下是自己一个人的,儿媳妇都想抢。

  当出了错的时候,就说责任不在你一人,这天下哪里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欲戴皇冠,必受其重。

  李隆基哑口无言,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天幕下,年轻的杜甫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李隆基恨死了。

  他唰地一下站起身来,紧接着扭头看向范阳的方向:“算算时间,还有十年,安禄山要造反了。"

  高适也激动地站起身来:“之前放长恨歌的时候,虽然里面说是渔阳颦鼓动地来,但我一直猜是范阳,果不其然,真的是安禄山!"

  “安禄山凶狠残暴,习性难改,狼子野心,天下共诛之!”

  “在下要去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你们要和我一同去吗?”

  杜甫从安史之乱中看到了百姓的痛苦,而高适不一样。

  高适就是河北人,河北的寒门太难出头了,这是一场旧势力的洗牌。高适敏锐地从安史之乱中看到了升官发达的机会。

  乱世出英雄!

  杜甫蠢

  欲动,无比德保家卫国,身上的少年意气都要消出来了:"好,我和你同去。我有一把旧剑,如果不杀人,那就要生锈了。"

  其实在原本的世界线里,杜甫展试不第,也给哥舒翰写诗,想去投奔他。

  李白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将来还会参加永王的叛乱。

  他也很喜欢哥舒翰。

  眼下大唐即将大乱,李白丢下酒杯,含笑说道:“别忘了我啊,我也去。哥舒翰可是卫青白起那样的将领。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惊慌失措,仓皇逃窜。

  他儿子唐肃宗觉得一味逃不是好办法,如果安禄山做大,他们一定会被绞杀,所以干脆发动了皇室父慈子孝的传统艺能。

  他自立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杜甫把家人安排在陕西避难,孤身一人北上去投奔新上任的皇帝唐肃宗。

  途中,他被叛军抓到押送到长安。

  同样被抓的还有王维等人,王维官位大,名气高,叛军管得很严。杜甫官位小,名气低,所以看管不严,一个没注意,杜甫就溜出来了。

  他这一次简直是命悬一线,可他还是没忘了自己爱国的梦想,他还是想报效唐肃宗。】

  题目中出现新的画面,杜甫的演员已经是中老年了,每个皱纹都刻着岁月的气息。

  他再次告别家人,孤身北上。他穷得连马车都坐不起,穿着布衣麻鞋,拄着拐杖北上。

  沿途中,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杜甫不敢走大路,生怕再次被叛军抓到,下一次可未必有逃出来的好运气了。

  他在乡间小路穿行,饿了就吃果子,渴了就喝山泉水,上演

  古代版荒野求生。

  这样一个病弱的老人本应该死在路上,结果像是老天在帮他,他穿越了层层火线,来到了唐肃宗面前。

  杜甫的草鞋都烂了,衣着褴褛,胳膊肘都露出来了。他可以逃跑避难,可偏偏置生死于不顾,只是为了心中报国的梦想。

  他感动了唐肃宗,也感动了很多看天幕的观众。

  白居易等杜甫的粉丝深深破防了,眼眶含泪。

  更何况,这还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描述,古青青选的是后人花了无数精力拍的影视作品。

  杜甫这个人脱离了古籍,真正地活过来,而且活在他们面前。

  白居易仰着头,努力不眨眼,防止眼泪落下来。

  他忍不住在心中为偶像大喊:“别去啊,杜工部,那不是你想要的皇帝,那不是你想要的大唐啊!”

  刘阿斗向来泪点低,直接哭出来了:"相父,杜甫跟你好像啊。"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刘阿斗表示招架不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摇着羽扇,深深记下了杜甫的名字:"倘若我们生在同时,应该能把酒言欢。"

  【唐肃宗深受触动,安排他做了左拾遗。这个官职虽然小,但是可以给皇帝提建议,拾遗补缺嘛。

  但事实证明,古往今来,谏官往往没有好下场。毕竟普通人都不喜欢听坏话,更不用说皇帝了。

  杜甫天天满满负能量,这谁受得了?

  杜甫曾经在长安当了十年的落魄考生,在这之中,交了个朋友房琯。

  唐肃宗急于平定叛乱,让他带四万兵打仗,结果大败而归。

  唐肃宗非常生气,要处置房琯。

  杜甫觉得这不是房琯的问题,唐肃宗的问题更大。让文官打仗,这不是笑话吗?

  明明是大唐,但唐肃宗已经有了大宋的风采。

  唐肃宗很生气,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问题,于是把杜甫贬去华州当小官。

  杜甫好不容易到了天堂,结果又下了地狱。他不得不前往华州上任。

  当时将领郭子仪等人连连受挫,不得不大抓壮丁。

  他开始以诗写史,以沿途的见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有学者给杜甫写了挽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用笔写满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天幕直接放了一首其中的《石壕吏》。

  清代诗人袁枚望着天幕,越读越冷,浑身发凉。

  这首诗可泣鬼神啊!

  他忍不住回到书房,写了一首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石壕村里流的泪,可比唐玄宗和杨贵妃哭得多!

  武则天瞳孔地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女人刚生了孩子,连完好的裙子都没有。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人都上战场了。老婆婆为了媳妇不被抓,主动要去军营。

  贫穷,女性,战乱……这是绝对的悲剧。武则天同为女性,更能体会其中的窘迫。

  杜甫没有写这一家人的未来是什么,老婆婆还会回来吗?老翁下一次会被抓走吗?他们一家人能活下来吗?

  武则天心中悲愤,下意识想责怪谁,又找不到人。

  官吏也是听上级的话,上级也是为了平定战乱,好像没有什么错的人。

  啊不对,有错的人。

  武则天眼中闪过寒光:“来人啊,把李隆基给朕叫来。”

  如果李隆基不发癫,世间怎么会多这么多惨剧?

  武则天心想,朕治不了未来的李隆基,还治不了这个小版的吗?她不能把火憋在心里,她要抽死他!

  “对了,郭子仪怎么听着这么耳熟?”武则天若有所思,很快想了起来。

  她之前下诏,创办武举,郭子仪脱颖而出,不过目前只是个芝麻小官。

  武则天心想,郭子仪居然能够青史留名,看来是位英雄,得把他召回来。

  李世民被太医掐人中,然后灌药,刚刚醒过来。

  长孙皇后不让他看天幕,他却执意要看。

  脸色苍白的李世民摆手:“有什么不能看的,就是要以史为鉴,不,以未来为鉴。”

  他一想到唐玄宗就生气,一想到唐肃宗就觉得高兴,看来大唐还是出了猛男啊。

  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其实不希望毒水继续蔓延。但是唐肃宗反的是唐玄宗,那无所谓了。

  李隆基杀儿子,又抢儿媳妇,简直五毒俱全,活该去死。

  他支持唐肃宗搞玄武门之变!

  结果便看到了《石壕吏》。

  他瞠目结舌:“有吏夜捉人?连老翁都要抓,最后连老妪都被带走了?”

  “唐肃宗就是这么平定安史之乱的?!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吗?”

  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匆匆忙忙上战场,哪里经过什么训练,不过是送死去了。

  紧接着便听天幕说道:【郭子仪是著名的大唐军神,可以说他是挽救大唐的一号功臣,怎么在《石壕吏》里面活得像个反派?

  其实不然,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锅。758年,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攻打安庆绪,胜利的曙光就在面前。结果叛军的援军来了。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皇室不再相信武将,转而相信更加柔弱的宦官。

  唐肃宗担心郭子仪功劳太大,所以不让他当将领,让宦官鱼朝恩独揽大权。唐肃宗太喜欢玩微操了。

  结果唐军大败。

  唐肃宗一看要完,连忙重新启用郭子仪,可是唐军受损太重了,不负之前的风光,只能大抓壮丁。

  于是便酿成了《石壕吏》的苦果。】

  唐太宗李世民:“……”

  “让宦官掌兵权?简直世所罕见,滑天下之大稽。”

  唐太宗李世民恍然大悟:"朕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唐朝晚年宦官势力会那么强,原来出在唐玄宗和唐肃宗身上啊。”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大唐。

  唐玄宗李隆基从没有听过这么刺耳的话,原来宦官专政的源头在他身上。

  太子李亨笑着说道:“唐肃宗重用宦官真的挺离谱。”

  他像是在说唐肃宗,又像是在说李隆基,毕竟重用宦官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

  他身边的高力士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隆基气得头皮发麻,脸色涨红: "皇帝重用宦官,怎么能叫离谱呢?他们不过是顺家顺手的家奴罢了,掀不起特别大的风浪。"

  紧接着便是一些难懂的话,"宦官忠诚“”宦官好用“”都怪唐肃宗"。

  空气中溢满快活的气息。

  【杜甫来到华州当芝麻小官,越发感觉到百姓苦难。

  唐肃宗不是他心目中贤明的君主,他只是一个翻版凯申。

  他于是辞官回乡,带着家人辗

  转来到四川成都,投奔自己的好朋友严武,

  他的好朋友严武在当地当长官。严武是他的金大腿,资助了他很多钱,还让他当节度使的参谋。

  大唐有个特色,很多落榜考生会去节度使那里当参谋,一方面混囗饭吃,一方面指望封侯拜相。毕竟从文不成,那就从武。

  杜甫用别人资助的钱建造了草堂。】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这段时期是杜甫中年最安定快乐的时候,暂时躲避了战乱,家人也勉强能吃饱。

  可没多久,昨夜下起了狂风暴雨,卷起了屋上的茅草。茅草可是好东西,又能烧又能当屋顶,村里的小孩把茅草都给抱走了。

  杜甫跑不过那些小孩,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开,步履瞒跚地回到家里。很快,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东西都被淋湿了。

  孩子裹着薄薄的被子,冻得直发抖。

  杜甫唉声叹气,来到桌边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放出来之后,无数人眼睛瞪得老大。

  他们终于理解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了。

  能当得起这个称号的人,天下唯有杜甫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