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头的意思,笑道:“当然缺。郭大人如果有钱,不妨借给我一些,月利息15%。”
郭老头点了点头,哦了一声,不再说什么了。
还是周水时候的老规矩,郭隗一口气送了3亿枚铜钱给秦小白,隔月再还3.45亿就行。以周水联盟的实力,一个月内消化这3亿枚铜币并不难,把它们变成3.45亿也不并难。尤其是在国王和大司徒的支持下,更不是难事。
燕国王,还有从周水来的大臣,新招揽的大臣的私钱并不多,自己去经营未必能够挣到钱,能够从秦小白这里得到高达“15%的利息钱”,他们十分乐意做这笔交易。
满殿上下,最有钱都全是燕国的旧臣NPC王公贵族,钱多的库里都装不下。他们也插手蓟城玩家的生意,蓟城五大玩家巨头的背后少不了他们的影子。要摆平这些老臣,只需要许诺让他们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处就行了。
秦小白提出的三条燕国轻工业振兴政策,有大司徒的支持,大司马的默认,国王的认可,众大臣们的不反对之下,在燕国宫廷之上得到顺利的通过。燕国王、玩家大资本家、NPC权贵大臣,在利益上趋向一致。
周水联盟正式借着燕国大司空府的权力,通过各个城寨税赋调整,对全国的四五十座城寨的轻工业生产施加影响力。周水联盟的说客,前往燕国各个城寨进行游说。
愿意跟周水联盟合作的城寨降低税赋,不愿意的保持原样。愿意破除地区经济割据,和蓟城、周水城寨一起形成一个超大经济圈的城寨,大幅度减免税赋。不愿意的,保持原样。
这个措施一推出,立刻有渤海湾附近的十余座燕国城寨,渤海同盟成员控制的城寨,表示愿意和蓟城、周水城寨、塘沽口建立广泛的商业同盟----这种商业同盟,不排斥外来的商人玩家和生产者。不再是一座城寨一个经济圈,而是十余座城寨一个经济圈,对整片的城寨进行整合。
这样有利于发挥各个城寨的优势产业,有矿山的集中发展重工业,有草药种植场的集中发展药业,有陶土的集中发展陶瓷业,然后相互自由买卖,而不是一座城寨要生产全部的产品。由十余座城寨组成的单一经济圈,远比单一城寨组成的十余个经济圈要强大许多。
燕国腹地的城寨,尤其是渤海周围的城寨,在5月份的时候都已经开始进行生产上的融合。帆船的大量增加之后,这种经济融合的速度更快。而随着税赋的下调,更加快了这种趋势。
那些原本拒绝加入的城寨,在看到其它城寨的税赋逐步下调之后,坐不住了。商人逐利,大量的玩家商人都跑到那些税赋低而且贸易自由的地方去经商,而不来他们这些税赋高的地方经商。要是长期下去,这些孤立的城寨将会自动的衰落,被其它城寨的玩家给淘汰。
在外部压力之下,这些城寨的玩家首领们也不得不一个接一个的跟周水联盟谈判,协议加入燕国商业同盟。废除本城寨对其它城寨商人玩家设置的障碍,允许贸易自由流通,不特别征收税赋,主动保护其它城寨商人玩家的安全。
一直阻碍着燕国轻工业大发展的“地方城寨经济割据”障碍,开始动摇。这块磐石已经压了燕国长达半年之久,终于还是被税赋杠杆给撬动开来。燕国的轻工业开始加速。
第二卷 铜器时代 257 重工业
更新时间:2009-4-4 17:44:23 本章字数:3361
6月17日,也就是燕国宣布进行“交通道路、农牧业、水利工程、轻工业”等方面的经济改革的第一周。此时,整个燕国四五十座城寨,开始全面进入基础建设的高峰期。
几乎所有城寨之间的主干马路已经开始修建到一半以上的进度(游戏内的建设速度比现实要快很多,十多天内全燕国的城寨一起大力修路,修完整个燕国的主干道并不奇怪),另外还有一些耗资巨大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库灌渠、桥梁等水利工程上马,整个燕国的基建热火朝天,数以千万计的NPC农民被征召投入建设之中。
如果有人十分敏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基建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消耗大量的NPC农民劳动力,消耗大量的粮食,消耗燕国地方城寨大量的财力。短时间内集中上马这样的一大批基建工程,所耗费的劳力和物资丝毫不比发动一场战争更少,效果完全等同于进行一场了全燕国范围内的广泛战争。唯一的区别是,战争是纯粹的消耗,而基建项目可以在日后源源不断的带来巨额的财富。
而且这些基建项目都是以“地方城寨任务”形式发布,各地的大型玩家势力组织也都纷纷参与了进去,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从中获得好处。燕国宫廷,大司空秦小白接到燕国各地上马的大批基建项目进度报告之后,几乎难以抑制的兴奋。不是因为燕国各地基建大举跃进,而是因为燕国各地城寨NPC酋长的财政力量被极短的时间内大量集中消耗。
而燕国并没有参与这些地方上的基建项目,国库丝毫没有减损任何粮食和财力,反而有所增加。
这些NPC酋长的手中没有了粮食和财力,就算拥兵十万、百万之巨,也因为粮食钱财方面的匮乏,不敢轻易叛乱,所以近期之内出现NPC酋长叛乱的几率大幅度降低。
也就是说。现在有了一个非常难得,转瞬即逝的宝贵时机,可以推行一个更强硬地经济改革政策,那就是燕国重工业改革----将燕国的铁矿山、煤矿山都收归燕国国有,不再归地方城寨管辖。
一直以来,这些东西都是归地方酋长所有的。正常情况下。这些NPC大酋长可能无法容忍这个政策。有很高的几率会进行造反叛乱,进行抗议。但是现在,他们想不忍也必须忍,因为他们的本钱都在大批的基建项目中消耗殆尽。至少要半个月之后才能全面恢复过来。
他精心把重工业改革留到经济改革地最后一步来施行,很大程度上便是希望接着前面地一系列改革消耗地方城寨的粮力财力。从而降低重工业改革的阻力。
如果不将铁矿山和煤矿山收归国有。那么整个经济改革都是虚有其表,燕国王廷实力虚弱,而地方势力强大。这种尾巴比脑袋大,地方比中央强的格局,迟早是一场大祸,引发燕国地内乱。
只有把铁矿山和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