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章 长安城破(1 / 1)

三国之见亮卸甲 月下狼族 8687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081章 长安城破

  第081章 长安城破

  于是,百姓们纷纷评论,称凌超跟别的官员不同,是一个能够维护正义、铲除邪恶的好官!一传十,十传百,几日之内,整个并州郡都知晓他的事迹。正当夏侯惇和典韦为有这么一个好名声的哥哥感到高兴时,可凌超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他知道,并州郡只是泱泱中华的一块弹丸之地。并州百姓幸福了,可其他地区的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决定再次兴师西伐,一举歼灭董贼。

  他走进密室,想取出《合成神卷》阅读。可是找了许久,并没有找到它。难道是自己把它放到别的地方了?不可能啊!前几日还拿出来研读了一下,读完之后明明就放进书橱里,怎么可能会不见了呢?莫非家里遭贼了?他立即来到保险柜边,发现其中有被撬的痕迹。

  这一刻,他异常着急,全身的神经都绷紧起来。打开了一看,发现《混沌剑法》、《施法攻略》和《东汉末年形势图》还在,他便轻松地呼了一口气。

  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就在前几日的一个晚上。当时凌超正在伏案前研读《太公兵法》,突然听到外面有脚步声。他赶紧披着外套出去查看,发现外面空无一人。兴许是自己听错了,当时就没怎么在意。

  此时的他倍感疲倦,便吹灭烛火入床休息。正当他熟睡之时,他又被外面的动静给弄醒了。正当他准备起床查看时,外面传来了猫叫的声音。因此,他消除了警觉,继续入睡。

  没想到一时的疏忽,竟然把前辈送来的贵重东西给弄丢了!要是被他知晓,他不知道会有多伤心,多失望。

  他在想,当前的死地乃董卓。看来《合成神卷》肯定是他派人前来盗取的。他们拥有了此书,就等于如虎添翼。要想攻克长安,恐怕难于上青天。幸亏他手抄了一份,留有存底,要不然凌家军可只有被贼军覆灭的份了!

  考虑再三,凌超决定趁他们未合成兵器之前把长安给搞了!当日,凌超命令,典韦为先锋,夏侯惇、赵云、张辽各率两万大军随自己出征,凌韬总督各路粮草,其余将领各自守城。一路上,凌超与军师徐庶讨论进攻策略。

  “如今逆贼董卓主要存留四股势力,即吕布部、牛辅部、董越部和徐荣部,分别戍守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主公与夏侯将军引一军对敌吕布,典韦引一军对敌牛辅,张辽引一军对敌董越,赵云引一军对敌徐荣。四座城门中,西门和北门最为薄弱!我们集中兵力攻这两门。至于东门和南门,拖住他们的兵力则可。只要城门一破,吕布和牛辅必定会率军保护董贼!这样我们再一鼓作气,破门而入,来个四面楚歌,一举歼灭董贼!”

  “好。就依此计!”

  且说那徐荣,功力等级只有五级,武力值80,智力值43,生命值1000,防御值80,所学技能不过是突石和回天术;而赵云功力等级19,武力值98,智力值88,生命值1800,防御值700,所学的技能为强大无比的龙炮激射和三日月斩。两军一交锋,赵云便身先士卒,直指徐荣。那徐荣怎么是赵云的对手,没几回合便被杀于马下。其余贼军看到主将被杀,皆纷纷溃逃,相互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话说那董越,功力等级也只有五级,武力值82,智力值48,生命值1000,防御值80,所学技能不过是火箭和火雷;而张辽功力等级17,武力值95,智力值88,生命值1700,防御值700,所学的技能为强大无比的烈火旋灯和三日月斩。只交战几回合,董越便率军回城。张辽一看到他想撤退,便骑着大宛马加速前进,待靠近他时一刀劈了过去,人头落地。

  很快,西门和北门被凌家军所攻破。至于东门和南门,两军一直僵持着。吕布和牛辅分别得到城门被攻破的消息后,各分拨一支军队支援西侧和北侧。只可惜凌家军势如破竹,贼军根本无法抵挡,走得慢的皆被杀。

  董卓看到大势已去,便命三千飞熊军掩护一家老小及皇室家眷等向东撤退。此时东门的夏侯惇和南门的典韦也加强攻势,飞矢、攻城锤、投石车等能用的全部上阵。很快,南门也被攻破了!

  因此董越和徐荣的残兵败将以及牛辅部,共三支人马向城中央涌来,再一起向西突围。而典韦、赵云和张辽三支人马也聚集了一起,紧追不舍。崔勇负责垫后,张辽一刀砍断马腿,他摔了下来。崔勇想逃跑,张辽一枪抵在他的脖子上,让他不敢动弹。士卒们见状,给他来个五花大绑。

  典韦觉得,他们要是跟吕布汇合,要再斩杀他们就更不容易了。于是,典韦让赵云和张辽抄近路,绕到他们的前面厮杀。很快,两军混战在一起。其中典韦单挑郭汜和李傕二将,赵云单挑樊稠和张济二将,而张辽则随意斩杀。突然,他发现前面不远有几辆马车,行驶得比较缓慢,而且随行士卒也不算多。张辽猜测,他们肯定是董卓和他的家眷们。

  于是,他率领一军冲了过去,跟那些飞熊军杀了起来。张辽跑过去一看,果然是董卓。董卓大喊:“奉先快来救我!奉先快来救我!”

  张辽觉得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他奋不顾身地杀了过去。当然,那些飞熊军也不是吃素的,都是董卓的精锐部队。他们誓死保护董卓,不让他靠近。此时,张辽身上的伤已有十余处,鲜血染红了盔甲。

  突然,张辽发现前面有一军,旗帜上写着“吕”字。看来是吕布前来救援了!张辽的心愣了一下,待魔法值一满,便使出了烈火旋灯技能,把周围的飞熊军烧得哀鸿遍野,哭爹喊娘。这时,吕布近在咫尺,不到五百步的距离。董卓再次大呼道:“奉先快来救我!奉先快来救我!”

  

东汉末年官职表及主角官职说明

  东汉末年官职表及主角官职说明

  文官官

  丞相(相国):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中级太监。

  中黄门:低级太监。

  侍中: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吴国始置户部。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极大。

  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太守助手。

  主簿: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主记:太守属官。

  记室: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

  关中侯: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贤良方正。

  茂才: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三国时期的官制大多与东汉制度类似。而魏、蜀、吴三国间又各有不同,但由于只有魏国官制得以较为完备地保存下来,而蜀汉、东吴的制度由于国灭而逐渐散逸,所以这个讨论也以魏国为先。

  将军称号是从三国时期开始走向泛滥的,在汉代,军职较为稳定,顺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即四方将军,四方将军的顺次并无明确记载),然后是各种杂号将军。其中前四者位次三公,四方将军位次上卿,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曾因担任者位高权高而一度位在三公之上,但基本那人死了后就恢复原制。

  到了汉末,由于战争频繁,大将军又高于三公(参袁绍拒受太尉事),到了三国时期,除了在魏国大将军有一段时间低于三公外(司马懿由大将军迁太尉),其它时间魏、蜀、吴的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

  在大将军之上,还有大司马(理论上是文职)一职,曹仁、曹休、曹真均担任过此职(当然他们都不是文职人员),自然也在三公之上。

  吴国第一任大司马为吕范,没上任就挂了,后来有时分设左、右大司马,有时单设大司马。担任过大司马的还有吕岱、陆抗,左、右大司马的有朱然、全琮、施绩、丁奉。

  蜀国只有一任大司马,即蒋琬,死后为表纪念,不再设置。

  吴国还设有上大将军一职,不常设。位高于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曾任。

  简单来说,三国武职名义上最高的是大将军(吴国为上大将军),位高于三公。大将军之上有大司马,理论上为文职,但在三国期间基本为武官担任。

  即(有顺序):

  魏(一品):太傅、太保(两个都是荣誉职衔)、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即三公)

  蜀: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另外,许靖由汉中王太傅迁蜀汉司徒,不知道该算什么)

  吴:丞相、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太尉、司徒(左御史大夫)、司空(右御史大夫)

  汉制,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三公。在魏国列为二品,在蜀、吴两国也是仅次于大将军的武职。蜀国后期,分设左、右骠骑将军,左、右车骑将军。

  总体来说,这部分武职与汉代变化不大,三国间也一样,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