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6 章(1 / 1)

重生明朝当皇帝 一夕秋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熊文灿的奏疏。

对于熊文灿,虽然他现在还没见过此人,但他是熟悉这个人的,在他看来,熊文灿应该属于那种很善于做招抚工作的同志,譬如现在的郑芝龙和原本历史上的张献忠都是其招安成功的。

在朱由校看来,或许这家伙是一个情商高,亲和力也不错的人,尽管是进士出身的文官,却能和任何人结交,包括三教九流,比如像郑芝龙这样的海盗和张献忠这样的流贼。

除此之外,熊文灿能在原本的明末历史上总理军务,成为封疆大吏,也跟杨嗣昌很看重他关系,说明这家伙和阁老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熊文灿或许不是一个的军事指挥者也不是一个有魄力的政治家,但在招安和谈判这样的工作却和温体仁一样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这不,朱由校一展开熊文灿的奏疏,就见熊文灿在一套官方正式语言后面写道:“陛下恩泽四海,微臣虽于岭南之地仍能得感陛下之庇佑,竟使得数年旧疾得以痊愈……”

总之,这熊文灿在奉承一大堆朱由校的话后才开始说正事,惹得朱由校不得不笑骂起来:“这个熊文灿,你病好了应该感谢治你病的郎中,谢朕干嘛!”

说着,朱由校则直接开始看熊文灿草拟的关于郑芝龙等人的官职授予和其海盗军队安排,以及郑芝龙的招抚条件。

看见郑芝龙要求以厦门、金门和澎湖巡检司(包括现在的台湾岛)为其驻地时,朱由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招抚郑芝龙可不愿再像以前历史上只是让郑芝龙名义上归附大明,但还控制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与其这样倒不如不招抚,因为这样只会养虎为患。

在朱由校看来,郑芝龙要想归附大明,必须接受其军队全部交由朝廷打乱混编,且郑芝龙也别想再有任何的根据地。

------------

第三百四十四章 别开生面的经筵

朱由校知道郑芝龙估计很难接受这个条件,但考虑到整个大明的利益,他是不接受也得接受!

即便是原本历史上满清招降郑芝龙亦是如此,朱由校可不觉得自己的政治远见比满清还要短。

再说现在大明本就不是崇祯年间的大明,北方的建奴已经形成不了威胁,当然本来只要大明关内不出茬子,建奴也灭不了大明,如今更是如此。

而大明自己的财政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因为没有出现征收三响和废除了徭役以及大范围的工程建设使得阶级矛盾也得到了缓解。

所以,郑芝龙要想跟大明扳手腕也是不可能的。

“着内阁按照朕的意思立即回复给熊文灿,朕早就言明,此次招安,是他郑芝龙求着归附朝廷,而不是朝廷求着他来浪子回乡,郑芝龙只能答应将所部兵将和战船交于朝廷,否则则别想着朝廷能轻易接受他们归附,承认他们这些海盗的合法性,告诉熊文灿,别因为急于建功立业,就轻而易举的私底下答应郑芝龙的不合理要求,若敢如此,朕必治其欺瞒之罪!

当然,朕也不是不能商量,为了表示朕的恩德,朕承认他在其家乡置办的所有产业和田亩的合法性,同时也允许他保留其历年所积累的财富,甚至朕也可以授予他更高的官职,哪怕是封侯也可以,甚至朕也可以和他结亲,但他必须得到京城来,是为朝廷做事也罢还是闲居养老也罢,就看他自己的想法,就这样拟旨吧!”

王承恩说着就过来交给了另一名值班且跟随在朱由校左右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曹化淳则忙小跑着去了西暖阁。

这时候,太阳渐渐在金銮殿上冒出了个头,笼罩在整个汉白玉间的薄雾开始逐渐散去,朱由校也来到了文华殿附近,并看见了一干文官的身影。

倒也难得,在这露从今夜白,寒是明晨深的时候,却能早早的来到这里湿冷的环境里等着。

朱由校见此倒也表现出有人情味的一面,便命王承恩给这些大臣们各添一旁炭火,且以此成为惯例。

大臣们自然是感恩不迭,朱由校则是含笑不语,心想要想真的感恩,待会少在自己面前背书就是最好的感恩了,这会子把身子弯得脑袋都快撞在地上有什么用。

但就在这时候,曹化淳却是又跑了回来,气喘吁吁地道:“陛下,皇家织造局的奏疏到了。”

“额,拿来给朕看看”,朱由校说着就从曹化淳手里接过了奏疏,然后见一干大臣眼巴巴的看着自己,还一个劲的发着抖,就跟怨妇一般,朱由校倒是不由得感到好笑:“都盯着朕干嘛,这经筵也不是不开,且让朕先把这件急事处理了再说,看你们这一个个冻的,这会子也来不及有炭火运来,你们干脆去外面跑几圈,王承恩,你带头,跑一跑就身子暖和了,一会儿讲起经来,也不会打颤!”

朱由校说着就坐到了自己的宝座上,而王承恩则立即将准备后的暖炉放在了朱由校脚底下,一股热烘烘的感觉从脚底传来,倒让朱由校全身的寒意在顷刻间就全部被驱散。

但这时候,翰林院侍讲学士唐祥泰则不由得拱手道:“陛下,您刚才让臣等去外面跑步,这实在是有辱斯文,也与礼不合呀。”

“什么有辱斯文,于礼不合,周礼上有提到过跑步有辱斯文吗,而且朕只是让你们暖和”,说着,朱由校就忙对王承恩说道:“王承恩,快带各位爱卿们跑一跑,记得跑慢点,里面有些不少是三朝老臣,不能跑得太急,让太医也在一旁看着。”

朱由校说着就不禁暗自偷笑起来,看着这一干六部九卿的大臣们不太情愿的样子,还故意做出一副龙颜大怒的样子来:“怎么,想抗旨吗?”

然后,朱由校则看着皇家织造局呈上来的奏疏来。

参加经筵的文官并不少,至少分量是很重的,其中有内阁首辅兼任的知经筵事官,还有六部尚书以及左右都御史和通政使,大理寺卿及翰林院的学士等侍班。从翰林院、春坊等官及国子监祭酒中还会选定两人为进讲官,翰林、春坊等官中选两员展书、掩书,再加上内阁的其他大学士和朱由校特部要求来参加经筵的共有二十来人。

而现在,这二十来人,从年纪不过二三十的敢进翰林院的清流官到年至古稀的官员,都站在了文华殿外,以官职品级排好队跟着王承恩慢慢的跑了起来。

虽然一干大臣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