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2 章(1 / 1)

舌尖上的唐朝 小陆探花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孙自己有能力做的更好那就更好,不过以后的皇家资金管理会的制度需要改变那也是必须的。

所以李恪过来和李二过来交流怎么安排李好的事情,李二早就想好了,大概就是信李好得永生得意思,因为李好不仅帮他们考虑好了国事怎么安排并取得非常巨大得成绩。

就连现在皇家内部的事情现在被李好的各种点子一整理也好了很多,不再象以前那样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也不用担心新上位者为难他们而没法生活下去。

甚至还做出了一些权利的限制和以后的继位者的选取方式,这些只是建议。李好还没那个胆子和权利来管皇家的事情,但是李二在经历了几个儿子的叛乱还有自己之前的那些悲剧后觉得这些建议非常不错,所以他就琢磨者要不要告诉自己的儿子现在的皇帝要不要这样来。

对于皇家的事情和大唐的事情李好觉得自己以后应该定位在做下计划和提个建议就好了。不能再傻傻的参入进去,那太累了,自己应该学会享受,多花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家人。然后顺便琢磨者怎么样花钱,自己的钱现在越来越多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他决定自己捐出一部分钱和李恪的皇家资金管理会成立了一个皇家奖资金会,用来奖励那些在各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这个奖项一成立后,立刻就成为大唐乃至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奖项,也大大激励了各行各业的自主创新的进取心。

要知道得到这个奖项后不但有不错的奖金还有可能得到李好和皇家资金会的共同投资,更重要的是获的这个奖项的人不仅会通告全国还会在新建的大唐科技博物馆留像立词的,那可是流传千古的美事啊。

李恪原本就受李好的影响巨大,加上这段时间来,曾经的那些商会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以及新式武器等科技技术产生的效果,让他看到了这其中的好处。

所以对于这些,他的接受能力比李二要开明不少,而商人也好,其他技术工种也好,待遇在这边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皇家奖励资金不过是个开始而已,接下来的各种政策和制度,才是所有人最期待和受用的东西,包括新疆域开发。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大运河

“贤弟,江南道就劳烦贤弟费心了。”李好在长安呆了不过一年,就要再次离开这边。事实上他更想呆在琉球那边,只是李恪不给。

李好对于李恪来说,用处太大了。他很多东西都需要参考下李好的意见,现在他刚登基,很多事情都需要李好的帮助,怎么可能让李好辞官去琉球呆着?

而这次江南道的问题比较大,李恪现在能想到用的人就是李好,只能把李好派出去那边看着,但是时间也不会太长。

江南道在唐朝算不上什么,如果在后世来看,这片地方恰好就是长江经济带。现在因为潭州洪州有李恪原本打下的基础,这些地方的经济比江浙这边繁荣多了。

加上这边世家不少,以及最近大唐朝的动乱,让江浙这边的情况变的越发恶劣起来。而李好在朝廷的大规划中就提过,要发展沿海经济,还要大力发展江南经济,所以这边就需要李好来坐阵。

唐朝的道并不是行政机构,这是监察机构。李好上任的是江南道巡察使,权力很大,跟随他一起去江南道的除了他的学生,还有刘仁轨。

刘仁轨在大唐现在也算是名臣了,荆州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发展迅速,民生富足,给他加了一笔很高的分数。随后他又被调往其他地方任刺史,现在官职越发高了。不过这家伙也在文官的路上越走越远,东北半岛那边的事情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了。

“这江南道要如何治理才行?这边的情况比其他地方要复杂不少。”刘仁轨跟李好是一路去往江南道,李恪现在对他们两人的期望很高。而刘仁轨对于李好的能力来说,一样很佩服。

江南道这边有曾经的王都,更有曾经中原南下避难的各个贵族。而且这边不少官员就是出自这些世家,这次因为官员贪腐,让这边的百姓出现暴动也是这些世家惹出来的祸。

“先看看吧,我们在长安那边知道的消息终究是差了点,有些东西还是得实际了解一番才清楚。我准备从这两个地方下手,到时就还的希望兄长多多配合了。”李好指着地图上面的一片地方说道。

这次下江南,他的身边跟着的是高阳和小武,还有如烟主仆两人,其他女人都留在长安。江南这边看起来繁荣,但是现在暗像重生。如果不是因为李好的原因,这边这样继续下去,恐怕就会出现暴乱,这是李好不允许的情况。

一行人从长安出发,然后直往洛阳而去。到了洛阳后才换走水路,直往江南而去。这条路线还是李好第一次走,他们走的是隋开凿的大运河通道。

清晨的洛阳城外,一条宽敞的运河从这座繁华的古代国际化大城市边缓缓流过,河面上飘着一层薄纱般的轻雾,朦朦胧胧。漫步在空气清新、绿树成阴的运河两岸,伴随着小鸟清脆的歌声,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

河面上波光粼粼,银光闪闪。远看大运河,犹如一条绮丽多姿的星光大道,又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碧玉带,风光无限。河上来来往往的客船正在告诉河边的人民,这个国家的繁荣和这条河的繁忙。

“可惜啊!”李好在船上看到这一切,忍不住感叹了一下。可惜当初把一个国家搞破产修这条河的老杨同志看不到这条河的繁忙了,还让他背上了一个千古骂名,但谁又真正的了解这条河给这个国家带来千年的好处呢?

“确实可惜!隋帝如果稍稍慢点步伐,跟我们现在一样一步一步来。这开凿大运河不仅不会成为他的劣迹,还会成为千古名扬的美事。”刘仁轨听后就知道李好在想什么,然后跟着感叹了一番。

老杨是太急迫了点,他要是慢慢分段来,然后再从国外抓多点俘虏来开挖的话也就不会落得那样一个悲剧的下场了。看看大唐修水泥路,和治理长江水域防洪工程就能知道。

隋朝修运河的设想分几个步骤:先从洛阳西苑到淮河南岸的山阳,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