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举。听说孔子反而有些不高兴,曾说:‘始为俑者,岂无后乎?’似乎仍想用人殉哩!”
赢利道:“这又有何不可?眼下我们秦国便以人殉。”
鲁使摇头道:“人殉太过残忍,秦制早晚要改之才好。不过孔子此言,只是推测为何会有人制俑,并非反对以俑代人。”
梦王姬点头道:“梦梦也是这么想。譬如从孔子之言,我们可以类比推想,譬如说‘始制剑者。其必士乎?’或是‘始试药者,其必伤乎?’只须这么想来,便知道孔子语意之中,并非坚持人殉。”
鲁使笑道:“王姬也这么说,可见孔子之言无误,是他人领会有错而已。鲁国有不仅有孔子这大贤,还是周公旦之封国,是列国中唯一得天子特许使用天子之礼乐之国,周礼是周公旦所制,怎比得郑国之无礼?”
游参不悦道:“郑国如何无礼了?”
鲁使道:“昔日天下尊王,唯贵国郑庄公时,公然割天子成周之禾、温之麦,又以军相向,臣军伐王,箭伤周桓王不说,还假王命伐宋,无礼甚矣。从郑开始,世人尊王之心大损。”
游参知道他说的是实情,只觉颇难辩解,强道:“这是数百年前的事,当时实情如何,有谁知道?”
卫使石圃插言道:“要说最先失礼,其实是秦国,然后是鲁国。”
赢利不悦道:“此事与我秦国何干?”
石圃道:“秦之先人非子善牧,周孝王使之在渭水附近养马。周宣王四年时,令非子之后秦仲为大夫,使伐西戎,秦仲战死后,又封其子为西垂大夫,是为秦庄公,列为附庸。周幽王时犬戎攻镐京,庄公之子秦襄公勤王有功,被周平王封为伯爵,从此成为诸侯。因犬戎占歧丰之地大半,平王将歧丰之地赐给秦国。秦襄公逐戎,得歧丰之地,辟地千里,虽然将歧东之地献王,仍成大国。秦文公时,僭祀白帝。鲁惠公闻讯,僭用郊禘。这祀帝和郊禘都是天子之祭礼,秦鲁僭用在先,才有郑庄公之无礼在后。”
智瑶在一旁道:“秦、鲁、郑都有失礼之处,坏了天子之尊严,不过最坏周制的,当属楚国。楚为芈姓,又称熊氏。周成王封熊绎为楚子,其后楚子僭爵称王,到了周夷王时,楚子熊渠甚至还封其三子为王,后来熊渠怕周厉王伐楚,自去王号。到了周桓王时,楚子熊通见郑国箭伤周桓王,天子唯有默受,便又再僭爵,自立为楚武王,天子也不敢问。君臣名份从此混乱,诸侯敢与王争,卿大夫便敢与诸侯相争。”
伍封见众人在成周之地、王姬府上大肆谈论周室与列国之失,无人以为异,才知道正如梦王姬所说,在她府上常作舌辩的确是就事论事、雅而无伤,心忖在天下间只怕再难找到这么一个能放心直言之处了,想来各国使者爱到梦王姬府上来,这或者也是一个原因。
梁婴父大声道:“智伯言之有理。”他瞥了一眼伍封,笑道:“龙伯祖上是楚人,夫人之中又有楚国公主,未知对此事怎么看法?”
伍封道:“在下没什么看法,只是觉得自从宋灭曹、楚灭陈之后,日后各国事情多多,诸侯大夫难为得紧。何况各国民俗人情迥然不同,以致礼乐军政不同,孰是孰非固然要清楚,不过列国要强盛,先要尊王。礼乐自是重要,军政也不可偏废,只重军政而失礼仪也非强国之道。譬如鲁重礼而兵弱,楚、秦、越重兵而礼废,齐重技艺而流于空谈,晋人奢华而横蛮傲慢,王畿之人喜歌舞诗乐而不尚军事,郑卫不求自强而依附大国,各有其利弊。”
众人听他指点各国之俗,言语中的,暗暗佩服。梦王姬道:“此言甚是。龙伯转战列国,想来对列国士卒较为了解吧?”
伍封道:“在下是齐人,对齐人了解多些。齐人性情刚烈,仓廪盈富,但自景公时开始,君臣骄奢、轻忽民生,以致君位常换,政事多变,令不出于公宫,是以军心不齐、士气稍低。在下曾去过楚国,知道楚人性情柔弱,境大而富足,但王位嗣传无常制,常有弑王自立之时,世代贵卿大臣又厚敛于民,以致政乱,民力疲惫,士卒虽多却不能持久。晋人性情温顺一些,但傲慢而奢华,政事虽然平和,由于处中原之地,战伐过多,民疲于斗,士卒厌战,厌战则无斗志,傲慢则不敬将帅,奢华则贪心不足,因而士卒多而无大用。”
众人听他侃侃而谈,皆合于实情,敬佩之余,又暗暗心惊,梦王姬听得甚感兴趣,问道:“其余之国又是如何?”
伍封道:“小国不论,秦国和燕国在下虽未去过,也略知一二。听说秦人性情强悍,地势险要,士卒好胜,因而甚有斗志,不过秦人上重武技,下不知兵,守有余而攻不足。燕人诚朴谨慎,好勇尚义,交朋友甚好,一旦有战事,便稍缺智诈,也是只能防守,攻则机动灵变不足。”以他的年纪,自然不可能对未到过的国家了如指掌,不过他曾与孙武深谈,听孙武说过,是以照样说出来,以致举座皆惊。
梦王姬叹道:“莫非在龙伯眼中,列国均无能战之士卒?”
伍封摇头道:“最能战的莫过于越国。越人虽然力弱于北人,但坚毅勇悍,又诡诈多智。士卒纯忠,大夫尚义,军令整肃,最能上下一心。在下与越人两番战事,知道越国士卒技艺装备并重,令发之后,数万人行如一人,当真是天下少见的精兵。越国偏居东海,为楚、吴所阻,一旦被它灭了吴国、或是侵破楚国,兵锋北指,便如大河缺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鲁、卫、莒等国使者暗生惧意,这几国紧邻吴国,一旦吴亡,后果堪虞。
姬仁叹道:“眼下列国相兼,兵戈不断,的确是件令人头痛的事。”
梦王姬叹了口气,道:“天子不许列国互伐,但在夷王之时,卫顷侯并邶、鄘之地,首坏王制已经四百多年。其后这些年间,列国攻伐不绝。秦灭荡社、邽、冀、小虢、梁、滑、芮等十余国;齐灭纪、郕、谭、遂、莱等三十余国;楚灭权、邓、息、申、弦、夔、江、六、蓼、庸、英、鸠、赖、陈、唐、顿、蛮等四十余国;晋灭耿、霍、魏、虢、虞、黄、鼓、肥、潞、甲氏、留吁、铎辰、陆浑等二十余国;鲁灭项;郑灭郐、东虢、许;邾灭须句;卫灭邢;莒灭鄫;吴灭州来、徐;宋灭曹;狄灭温。这中间虽然有不少狄、戎、夷、舒、蛮族之国,但大多数是天子封国。另见中山数灭数起;陈三灭于楚乃绝;蔡亡再复;卫被狄人亡后复国;六先亡于晋,复立后又亡于楚;英亡于晋,复后改为蓼,再亡于楚。其中兵祸之烈可见。晋楚争竞,宋郑身处其间,所受战祸各达数十次以上,日后这大国日盛,必使小国日衰,更不知有何国再上覆亡之途。”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