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下雨重启‘水桥梁’计划,也难以得到新兵源的补充,所以在下认为他们此来一定用某些条件来换取什么,我们万不可答应,以免中计。”
“至于说元殇前辈嘛……”楚寻语想了想,“那个戴面具的男人既然是冲着您来的,我想您还是回避的好,以免被小人所乘。”
“有理。”元锋点点头,对元殇道,“要不然师弟先回避一下。”
“不。”元殇苦笑着摇摇头,“他不是单单冲我来的,我回避了也没用,还是留下来好。”
“既如此……”元锋对身边等候弟子吩咐道,“唤他们进来。”
“是。”弟子应声而去。
不多时,段姬和锦绣怪客就被领了进来,段姬和众人礼节性见了一礼,而锦绣怪客则一动不动,躲在面具后的脸庞似乎在扫视众人。
元锋严肃的问道:“足下所来何为?”
段姬拿出书信道:“我掌门有书信一封,请元锋掌门阅。”说罢递了过去。
元西接过呈与了元锋,元锋拆开竹简一看,信中歌天明是这样写的:元锋兄台如晤,自两朝战争一别十数年未见,不想今日以兵戈相见,实属无奈。窃曾闻君子立言、立德而后才能立身,重德行,而贵派平时以侠义君子相标榜,却暗地扣押吾辈恩师,此绝非君子所为,故帅门下弟子前来讨要说法,战至今日,双方血流成河,死伤无计,并非所愿,而吾方主力仍在,雄风依旧,但不愿继续伤及无辜,望元锋兄念及同门手足余部之性命放我恩师归来,我劫源门愿立刻归派封山百年,再不与蜀山交恶;若兄一意孤行,以蜀山蚍蜉之力强撼我劫源大树,那值此非常之际愚弟也只好使用非常之法,得罪之处,万望海涵。书不尽言,愿兄能察愚弟良苦之意,结束此番争斗,保全残部性命,幸甚、幸甚。
元锋读罢冷笑一声,将收手书信传阅在座众人,众人看后群情激昂,元清更是怒道:“尔等鼠辈厚颜无耻之极,污我蜀山人在先,而后又偷袭我等至死伤一片,今日竟然来劝降?还如此惺惺作态,端得不知廉耻,来呀,左右,把这女子拿了,用她人头祭我蜀山阵亡弟子!”
“慢!”一旁的元毅连忙伸手阻拦,对元锋道,“师兄,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此下作行径只会低了我等身份,我堂堂蜀山浩然正气可冲云霄,难道还容不下一个女子吗。”
元锋见段姬面上全无惧色,暗中倒是赞了一个“好“字,能有胆子深入虎穴果然是有非凡胆色的,当下对段姬道:“小友可回去告诉贵掌门,我蜀山只有断头英魂,绝无屈膝小人,宁可玉石俱焚,也不束手投降,要上封尘阁尽管来就是,老朽们的人头就在这里,有胆子就来拿,至于什么‘要人’这种无稽之谈,待你们屠灭我等自然会有分晓。”
段姬上前一步,作揖道:“元锋掌门高义令晚辈佩服不已。但今日小女子前来不是为死斗,而是为解斗,还请听我一言,蜀山与我劫源门放下刀兵,化干戈为玉帛才好。”
元西在一旁冷然笑问:“听闻两朝战争期间小友才智卓越,深得劫源门智慧传承,今日来此,莫非要效仿‘苏秦游说六国’乎?以口舌为利剑,让我等束手待擒?”
“呵呵,不敢。”段姬笑吟吟的答道,“苏秦乃纵横捭阖之大家,配六国相印,十五年绝秦兵不出函谷关,何等才华,何等气魄,而我不过是山居野人,焉能与之媲美?只不过晚辈有一肺腑之言,不吐不快,蜀山皆是侠义豪气之辈,度量能吞吐日月,胸襟可包藏天地,先前能容小女子一条贱命,现在还不能容我一言乎?”
一席话说的在座众人无不叹服,她虽然女儿身,但是一口伶牙俐齿,端得是辞令华美,辩的众人无可奈何,如果这时候还赶她出去,那蜀山真是颜面扫地,日后传将出去,江湖上都会说蜀山人连别人说话都听不得,是心胸狭隘之辈,元锋悻悻的看了一眼众人,只好一伸手:“请讲!”
“不好!”楚寻语心中大呼不妙,此刻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段姬来此的原因了,她不光是来效仿苏秦的,还是学昔日卧龙过江,舌战群雄的。蜀山人生性耿直豪爽,不善舌辩之术,劫源门现在抓住了蜀山人这一要害,不与之斗狠,反而与之斗智,这女子必然是来挑拨蜀山内部的,一旦要让她开口,不出一时半会就会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楚寻语当下一身冷汗,千算万算,没算到斗智这一手,决定战局的不是兵马钱粮,而是人心,人心被这种能言善辩之人一挑唆,那可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干出来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的数不胜数,阚泽过江诈孟德、长孙无忌谋变宣武门等,皆是如此,这可真是要命了,不过在这心惊肉跳之余楚寻语反而感到一丝欣喜,因为这预示着劫源门已经无计可施了,否则不会用这种绝地反击的策略来行动的。
就在此时,站在中央的段姬已经开始侃侃而谈了……
第七百二十四章 蜀道鏖兵(四十四)
劫源门的段姬和锦绣怪客来到了独山顶上见到了蜀山众人,段姬意欲展开一场舌辩来让让双方罢却刀兵,元锋因挨不过名门大派的面子,所以让段姬开口言,段姬立足于中央,整衣冠而开口问:“诸位前辈,敢问蜀山人在江湖上立足多年以来,是以德服人还是以狠压人?”
“当然是以德服人了。”元清在一旁冷笑连连作答。
“以德服人?”段姬笑着反问,“那就是说蜀山都是仁义之辈咯?”
“自然是。”
“那好,我在问一句。”段姬又问,“圣人有云,君子之道者有三,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也,蜀山既然以仁德自诩,想必也符合圣人所言,是君子剑,仁德心了?”
“当然。”元西在一旁不假思索的回答,但是元锋的脸色却微微变化了一些。
楚寻语此时在一旁也暗暗着急,段姬这番话源自于儒家的《论语》,强调君子的标准,看似褒扬蜀山,其实这是一种“舌套“,她用心险恶,在诱惑生性耿直的蜀山人自我标榜为不行苟且之事的道德君子,而后揭穿当年天源道人被扣押在蜀山的真相。不过楚寻语对此尚有疑问,她就算揭穿又如何?一来是她没有明证,要是有早就告到昆仑去了;二来纵然有证据证实了天源道人的下落又怎样?本来就是天源道人偷学蜀山剑法的这种劣行失德在先,说破大天理也在蜀山人手里,不仅不会离间蜀山内部,还会让蜀山人众志成城才对,难道还有什么楚寻语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