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虎大仙
我俩探讨了很久,那个鬼仙的实力,绝非是普普通通阴神,而且此人自称是八王爷,这就很奇怪了,帝王坟墓皆是有祖陵的,他单独埋出来,那就成了什么事儿?
我问刘奇,对方是什么来路?
他想了想说:“我之前查了很多的典籍,发现曾经在康熙年间出现过一位名叫‘周喜乐’的人,此人曾经被赐予过黄马褂,人称周老八,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善人,在康熙微服私访的时候曾经几次帮助过皇帝,甚至还在匪徒手里救过他的生命,传言,俩人曾一起逛过窑子。”
照这么说,还是一位与万岁爷一起逛过窑子的人物那可就不一般了。他说这位周老八,与皇上的关系非常好,按道理来说,万岁爷的丑事她可都知道,以帝王家的处事风格,周老八是绝对活不了的,可谁也没想到他居然活的非常滋润,而且还搬进了紫禁城,在民间被人叫做八王爷。
最主要的还是这位八王爷有着正义感,经常为老百姓打抱不平,有的时候还会去找那些皇亲国戚的眉头,只是正史上却并没有此人的详细记载,甚至现在听起来,他有点儿像是伟小宝的原型。
难不成金庸大师写出来的韦小宝是真的存在的么?这一点,咱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说:“鬼仙本是纯阴而无阳他并不是什么修行中人,却又怎么成为的鬼仙,难道周老八实际上是一位得道高人不成?”
“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上一回潭拓寺的住持,以天运之法,逼走了鬼仙,我在前几天的时候去看了一眼,那位老和尚已经圆寂了,看来地底下那位绝不是什么善茬。”
那要是这么说的话,八王爷的确并非善类,或者他主动杀死人,目的就是为了震慑那些想要多管闲事的术士们。
“你打算怎么管?”
“按照我们茅山道士的说法,有任何事情首先要谈,先礼后兵,如果他不肯讲道理,那就只好拼了!”
他说得斩钉截铁,看得出,已经有了很强的决然。没错,修行者修的就是一个顺应天道,我作为阴阳先生,绝不可以独善其身。所以,我们俩一拍即合,打算插手这次天运工程。
事不宜迟,收拾完了东西以后,直接离开了包工头的家。为了安全起见,我把大花猫抱着就走,它在我的怀里拼命的挣扎,甚至还要挠我,于是我大声说:“快跟我去办事,回来以后你想吃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要知道咱们两个是一伙儿的,如果我走了,谁还会把你当成大爷!”
它立刻僵住了身体,老老实实的让我抱在怀里,喵喵的叫了两声,显得好似非常的柔弱,我说:“别装了,人家刘道长早就看出你了。”
刘奇拱手道:“见过虎大仙!”
“你怎么知道他叫大虎?”我疑惑的问。
心里还挺诧异,他一个大花猫怎么会叫做虎大仙,起初他自称大虎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他自己在自欺欺人,没承想,刘奇取一语道破了玄机。
刘奇告诉我,猫若成仙就是虎,虎若成仙,则是猫。万物相生相克,而成仙的与否,只是一个能量上的转换,唯独狐黄白柳较为荣誉化作人身,可是其他的地仙也就没有那么多好运气了,甚至有许多,哪怕通了神智,也仍然无法封正化人,若修成人形,难之有难。
而大花猫形态似老虎却又比老虎灵活很多,如果将老虎花猫放在一个体型当中的话,那么老虎是一定不会是猫的对手,但是猫却以虎为尊,所以猫仙一旦成仙,皆会以大虎自称。
"小家伙的眼力不错,居然一眼就看出了本大仙的本体,孺子可教也不像这位阴阳先生,还敢对本仙如此不敬,要不是本仙年纪大了,真想好好收拾收拾他。"
在被刘奇奉承以后,大虎简直可以说是牛气的不可一世。
"有大仙今日帮助,那鬼仙绝对不敢造次,咱们必然水到渠成,顺顺利利!"
刘奇还在奉承的时候,大虎却技高一筹,他说:"你也别和我说这些,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有什么丢人的?他是鬼仙,我是地仙精怪,凡体没脱,打个屁啊,我要是你们,老老实实的离开,瞎管什么闲事。"本打算继续与他争执几句,可谁知,大虎的话锋一转,又说:"不过,念在你请了本大仙吃了那么久的驴肉火烧,本仙姑且就勉为其难的试一试。"
没得说,既然他能够成仙,那么必然也逃不开修行者的三要素,顺应天命,积德行善,潜修经文。
在民间的传说里有那么一则关于狐狸成人的故事。
就是说,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途中被强盗抢走了身上所有的财物,流浪在山野之中,好几日未曾吃过一顿饱饭,终于体力不支,栽倒在了悬崖当中,可谁知道这个书生没有死。
他睁开眼了以后发现躺在了一间小茅草屋里,阵阵的药香传来,突然,一位年过50的中年人端着药进来,非常客气的说:“您身子骨有点虚弱,不如好好休息休息,这是一些我在山上采的灵芝,你先吃着,补补身体,等到了身子好了以后,我还有点事情想求着你帮帮我呢。”
中年人的开门见山,乍一听好像是他别有所图,不过,细细想来这倒也是正常,因为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当中里,总是认为助人为乐就一定不可以要求任何的回报,假如你帮助了别人,索要应有的回报的时候,那么就会有一大堆的道德婊站在高度上指责你。
书生本来就是读书人,深知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唯有听从人家的安排。
等到病养好了以后,中年人对他:“我有几个小孙子他们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可是有的书他看不懂,我又年纪大了,实在教不了他们,如果您能帮助我教会他们四书五经,那么我会送你离开,再给予你很多的银子,以此来当做回报。”
书生也是善良的人,认为自己的命就是人家给救的,假如说没有中年人的搭救,那么他可能早就已经死了,更别说去教人家学习。所以二话没说,那就答应了下来,留在大山里面安心养伤,直到全身恢复了以后,老头儿带着他去了大山深处走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看到了一处小型的山洞,书生以为那山洞就像是陕北一带的窑洞一般。
老头又给了他一个灯笼,让他拎着灯笼去山洞里面,上课的时候要用灯笼去上,绝对不可以半路将灯笼熄灭,头一次遇见这样的讲课方法,书生心中觉得非常奇怪,但为了报恩,也就照着做了。他拎着灯笼走了进去,这个山洞隧道非常的长,绕来绕去,直到了尽头以后听见一阵阵的嘈杂声,赶过去一看,光线昏暗的山洞内居然住着有七个小孩。
书生觉得很难以理解,一个老头,居然会有七个孩子,这在当初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同一时间养这么多的孩子,除非是那些大户的人家或者是当官儿的,光靠普普通通老百姓家中种的那几亩地,怕是全家都得饿死。
书生的出现让那些小孩不再像开始没人时候的顽皮,通通回到了座位上坐好,于是他把灯笼放在一旁,扫视了在场中所有的小孩儿,发现这些孩子虽然不及弱冠,可各个都长得是非常非常的漂亮,不管是男是女,皆在清秀中透露出一种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