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8 章(1 / 1)

咸鱼翻身的正确姿势 二宝天使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得到了权臣的一致好评,而勋贵那边稍微有点脑子的人,虽然是犯起了嘀咕,但是在争不出结果的现在,这算是最为公平的方式了。

  就算是后来武皇问起来,他们也可以一并的推给那张家兄弟的身上。

  他们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不是他们不尽力啊,是对方才学不够啊。

  于是,想明白了的勋贵们,大手一挥,就赞同了。

  到了这个时候,在门口等待着殿内大人们的争论结果的吏员们,才敢将怀中早就捧好的试卷,依次的派发到所有翘首以盼的学子的手中。

  此时的尚书省内,左右的两个半露天的大殿中,已经满满当当的坐满了人。

  每人屁股底下一个简易的蒲团,而面前只有一张容人跪坐的矮榻,其上一套统一制式的笔墨纸砚,这就是此次中书省省市中,朝廷中能为学子们所提供的全部了。

  在进门之前羽林卫们,因学子们不必带自备的干粮行李,只需要将他们贴身的衣物检查仔细,防止夹带,就可以轻松的放行了。

  这般宽松的考场氛围,可是在后朝后代之中,很难见到了。

  所以,对于这种考场的环境,顾峥还是十分的满意的。

  起码不用像是在明朝,如同坐监狱一般的,一锁就是三天,香的臭的都在一个几平米的小牢房中度过。

  现如今,春寒初过,天气转暖,在这微风拂过的大殿的庭院之间的春闱,更像是一场自由而奔放的学子的盛会。

  待到众人因为第一次进入到尚书省内那兴奋的心情还没平复起来的时候,那一身青色的吏员服的出厂,就让场内的所有学子具都安静了下来。

  走到了大殿上方的吏员,捧着厚厚的一摞试卷,身后跟着随着他一同分发的同事,清了清嗓子,就开始说了此次春闱的要求。

  “咱们此处乃是尚书省右偏殿的主殿院,在此院落之中的各位学子,皆是各个州府选送上来的,有着举人头衔的通过了乡贡的人员。”

  “说是各地的人才也不为过。”

  “但是,在诸位接到了试卷之后,我还是要善意的提醒一句,此次明经科的考试,决不允许有任何作弊的行为出现。”

  “因为,作为此次的监考官的我们,会严密的巡视全场的考试过程。”

  “要知道,此次的明经科的录取人数,也只有区区的35人的名额。”

  “若是诸位乡贡们,因小失大,为了一道小题而采取了非常的手段,被我们负责监考的吏员们给抓到了的话。”

  “那么,诸位不但是这一届的明经科的考试,就到此结束了,朝廷更是将作弊的学子的名单,录入到尚书省的春闱后录之中。”

  “上了此名单的所有的乡贡,自此就断了朝廷取士的资格,自此之后,也只有一个贡生的名额罢了。”

  “至于回乡之后,你们地方的学政以及父母官,将如何惩处你们,就不是我们中书省的职责了。”

  听到吏员说道了这里,不少的学子们都禁不住的打了一个冷颤。

  这简直就等同于剥夺了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啊。

  还是永久性的那种。

  这样的学子,别说回乡了,直接找一个护城河投进去算了。

  就算是回到了家乡,那也是臭名昭著,无路可行了。

  想到这里,原本还有些小心思的学生们,立刻偃旗息鼓。

  800取35的录取率,就算是没有取中,也不会有人过多的嘲笑与自己的。

  当然了,那些早就名声在外的才子们,压根就没有把这当回事。

  自己的才华,等待的就是这一刻的检验啊。

第0503章 唐朝学生学霸学神怎么区分

  环顾了一周的老吏员,将诸位学子的表情都铭记于心,朝着身后五位同是监考官的吏员们一点头。

  就捧着试卷,从大殿院落中的最后侧,一人一排,依次的派发起试卷来。

  而居于人群之中的顾峥,并没有焦急。

  他一边细细的将手上的墨锭在砚台上磨开,一边在黄纸上,尝试着写下他最拿手的小楷小字。

  统一配发的笔墨,很容易在书写上出现瑕疵。

  一个才子,怎么才能在诸多的试卷中,得到考官的青睐?

  第一印象就是小字。

  干净整洁,下笔有无,一笔利落的书法,能为自己的卷面增色不少的。

  让自己安静下来的顾峥,一直到,将墨锭磨均匀了之后,才将早已发到了他手中的试卷,在面前的矮案上铺开,仔仔细细的看着此次春闱的第一部分的考题来。

  明经科的试卷,分成了两大类的内容。

  一类为帖经,一类为墨义。

  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

  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不但明经科的要考,就算是进士科的试题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出现其中的小部分试题的。

  因为所有唐周的学员当中,学子们所学习的知识,全部都是与政治有关的。

  其中《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这些都是学子们,所必须学习的科目。

  而判断学子们的学识是否渊博,是不是具有了一定的水准?

  也是依照是否通读,并且融会贯通了这九经作为最基本的标准。

  想要从一个最基本的学院中毕业,最基本的考试,就是要通两经。

  而这两经的选择,可就是灵活多变的。

  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你想要学习的经书。

  就如同现在的大学,选科与选课一般的灵活。

  比如说这通两经的标准,可以是大经中的任意一部,搭配上小径中的一部,就算是两经了。

  但是只学习两个小径的,就不能算是通两经。

  若是通两经,怎么也要将中经中的两部精通了,才算是最低的标准。

  总之,不可以有偷懒的想法。

  若是在毕业之前,大中小当中各通上一种,那么就能达到通三经的水准。

  这个时候的学员,身上就自带了一层:名为可以教书育人的光环了。

  到了一地的乡村城镇,可以办个书斋或是启蒙的课堂,而到了更偏远山区之中,就算是教出几个秀才,也是可得的。

  这种人,就是我们现在单纯意义上的普通班的第一名,年级的前十,一二本的好学生了。

  当然,这样的学生,是称不上学霸的,因为,在大唐大周,学霸们的标准,最低也是要通五经。

  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

  这就等同于是不偏科,不缺腿的学霸了。

  他们不会为政史地挠头,更不会为数理化叹气。

  抓出一门来,是侃侃而谈,翻着白眼的鄙